前言
1996年10月5日,由自然之友组织策划、首都师范大学高武先生带队指导,在北京西郊鹫峰开展了中国大陆第一次群众性观鸟活动,标志着中国大陆第一家观鸟组织——自然之友野鸟会(原观鸟组)的诞生。1996年也被公认为中国大陆的观鸟元年。
2001年由高武先生主编的《北京野鸟图鉴》正式出版,收录了北京常见的276种鸟类。2014年由自然之友野鸟会组织编写,高武先生担任主编的《常见野鸟图鉴 北京地区》出版,收录鸟种315种。并延续了《北京野鸟图鉴》的绿色封面,以其优良的内容、排版,并兼顾野外方便携带的“口袋书”开本大小,使之成为一本颇受大家喜爱的观鸟工具书、人们口中的“绿宝书”“小绿本”。
时隔高武先生主编的《常见野鸟图鉴 北京地区》出版已有近十年的时间,而这十年也是北京地区乃至全国观鸟活动井喷式发展的十年,越来越多的观鸟者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出现在公园、旷野,正是他们补充了很多区域性鸟类分布新记录,为鸟类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在此期间很多鸟类的分类地位、居留时间等已发生较大变化,图鉴中的文字表述和照片亟待补充修改。由此,第三代“绿宝书”也随之应运而出,并更名为《北京常见野鸟图鉴》,而高武先生在本书中则以顾问的身份对本书的编写工作给予了重要指导。
本书较上一代图鉴新增鸟种101种,收录鸟种达到416种,分属20目71科。本书所展示的生态照片基于每种鸟类在北京地区的情况,并侧重野外识别部分。本书对每种鸟从形态结构和生态信息两方面进行精简的描述,且介绍其基于北京地区的情况,包括北京地区涉及的亚种、色型等。照片的使用尽可能选取北京本地拍摄的鸟类生态照,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在北京的生境,包含雌雄、成幼、亚种、不同季节的羽色等。为突出北京的鸟类分布情况,本书以图示呈现出每种鸟在北京的常见程度、居留时间、出现地点和生境,以及体型大小与本书的参照对比图,方便读者对体型大小有更直观的感受。此外本书还选取了100多种常见或鸣声辨识度较高的鸟类鸣声,读者可以扫描二维码获取。
本书的鸟类分类系统以及中文名、学名主要依据《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四版)》(郑光美,2023年)。在此基础上,本书参考了世界鸟类学家联合会(IOU)出版的世界鸟类名录(IOC World Bird List)13.2版本,对个别鸟种的英文名进行了调整,体现了当今鸟类系统分类学研究的新进展,并将大家耳熟能详、使用较多的中文名标注在括号中,例如:环颈雉(雉鸡)、斑头秋沙鸭(白秋沙鸭)、红角鸮(东方角鸮)等。此外,本书还添加了重新整理、考证的北京地区民间对该鸟的俗名、别名,便于科研人员走访调查使用,也增加了读者阅读的趣味性。在鸟类保护级别方面,本书依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和北京市农业农村局2022年12月联合发布的《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告(2023年第17号)《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截至2023年12月)的保护等级进行标注。
本书是用于野外观鸟的实用性口袋书,适合北京及华北地区开展科学研究、本底调查、环境保护、自然教育、公园保护区的科研监测与管理,以及野生动物从业人员,农、林、生科、师范院校师生,中小学校师生,自然博物爱好者和广大观鸟爱好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