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轴承作为重大装备的关键核心基础件,直接关系着装备的整机服役性能。受制于制造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及基础科学问题,国产高端轴承的服役性能与国际前沿水平有较大差距,导致国内高端装备配套轴承全部或大部分依赖进口,严重制约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在诸多影响制滚动轴承服役性能的指标中,最关键的是其在苛刻工况条件下的长寿命可靠服役性能。尤其需要关注的是,滚道接触疲劳失效是抑制其长寿命可靠服役性能的主要失效形式之一,而这与轴承滚道的表面完整性密切相关。轴承滚道的表面完整性主要包括滚道的表面形貌、滚道表层的组织、硬度和残余应力分布等。磨削加工是轴承滚道表面状态可控制造关键工艺,直接决定了轴承滚道的表面完整性。目前,国产滚动轴承的滚道表面经超精研加工后,表面粗糙度等表面形貌指标与国外几乎无差异,但对于滚道表层的残余应力分布和组织变化等表面状态的可控磨削技术仍有待提高。因此,开展轴承滚道控性磨削基础研究,是提升我国滚动轴承长寿命可靠服役性能的迫切需求。
作者多年来致力于轴承滚道控性磨削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本书是作者在总结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共分为7章,第1章介绍了轴承滚道控性磨削的基础理论,第2章分析了磨削加工砂轮磨粒与工件接触状态,第3章分析了轴承内圈滚道磨削力与磨削弧区热源分布,第4章分析了轴承内圈滚道磨削残余应力场,第5章研究了轴承内圈滚道磨削变质层,第6章介绍了轴承内圈滚道磨削加工试验,第7章研究了轴承内圈滚道精研加工残余应力场。撰写本书的目的在于向读者介绍轴承滚道控性磨削领域的新成果,以期为提升我国滚动轴承控性制造的技术水平尽绵薄之力。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江京亮(2010级博士生)和郑传栋(2012级硕士生)的博士、硕士论文。他们为轴承滚道控性磨削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没有他们的努力工作,本书是不可能完成的,作者在此对他们的辛勤劳动和创造性贡献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书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轴承滚道基体组织与表面状态可控性制造(2011CB706600)”的资助,作者在此深表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的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并提出宝贵意见。
作者多年来致力于轴承滚道控性磨削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本书是作者在总结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共分为7章,第1章介绍了轴承滚道控性磨削的基础理论,第2章分析了磨削加工砂轮磨粒与工件接触状态,第3章分析了轴承内圈滚道磨削力与磨削弧区热源分布,第4章分析了轴承内圈滚道磨削残余应力场,第5章研究了轴承内圈滚道磨削变质层,第6章介绍了轴承内圈滚道磨削加工试验,第7章研究了轴承内圈滚道精研加工残余应力场。撰写本书的目的在于向读者介绍轴承滚道控性磨削领域的新成果,以期为提升我国滚动轴承控性制造的技术水平尽绵薄之力。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江京亮(2010级博士生)和郑传栋(2012级硕士生)的博士、硕士论文。他们为轴承滚道控性磨削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没有他们的努力工作,本书是不可能完成的,作者在此对他们的辛勤劳动和创造性贡献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书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轴承滚道基体组织与表面状态可控性制造(2011CB706600)”的资助,作者在此深表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的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并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