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过不少的报刊头条新闻;你了解了航空业萧条的经济表现;你看到了汽车行业周而复始的裁员;你知道计算机行业是如何不断成熟、进入缓慢增长期的;你也听说制药行业的研发费用是如何步步飙升,可开发出来的药品却越来越少;但你可能还不知道,在2003年,当印度咨询公司Infosys雇用1万名新的专业人员时,他们是从120万名合格的应征者中把这些人挑选出来的。不过,你肯定知道商界的竞争已经变得日益激烈;全球化、放松管制以及商品化正在渗透到产业的方方面面;你的公司也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创新压力。
那么你把现在面临的所有这些压力称为什么呢?我们将它叫做“公司进化论”。之所以这么叫,是因为自由市场经济运作的方式,遵循着一些类似自然界有机系统的定律:
对顾客购买这一稀缺资源的竞争,带来了刺激创新的渴望。
顾客对某种创新的偏好形成了某种自然选择机制,导致适者生存的结果。
每一个新生代都会在较上一代更高的水平上重新展开竞争。
随着时间推移,成功的公司必须不断“进化”其竞争力,否则就会遭到淘汰。
要迎合这不断上升的标准是一项永无休止的挑战。成功公司享有经过努力而获得的光荣遗产,而现在它们得将这些遗产传承下去,为此它们必须具有能创造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可以长期保持乐观,但是每当新的一天到来,它也带来了出乎意料的趋势和市场衰退的恼人报告。这些都是一种信号,标志着旧的管理方式不再像以前那样适用,于是竞争者已经逐渐学会化解你的一些竞争策略,这时你必须开始进化。
本书的主题就是如何引领企业的进化,也就是在这个不断商品化的世界里创造竞争优势。为了创造这样的成就,你必须持续不断地重新评价你的公司在市场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竞争态势在如何转变,过去公司的竞争优势来自哪里、未来又将来自何方,以及哪种类型的差异化能带来最大的回报。这是我们所要考量的外部问题。与此同时,你也需要重新审视公司的内部机理,在什么情况下核心竞争力会停下进化的脚步,资源转移到新领域的必要性有多大,这样的转变会带来多大的危害,具有保护性的惯性如何对表现出不稳定性的创新进行极力抵制,以及什么类型的管理对策能够最有效地解决这一惯性问题,并将其能量转而用于创新。这是我们所要考量的内部问题。
因此,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关于创新与惯性的著作。它旨在回答达尔文学说所提出的根本问题:我们如何才能实现持续创新?因为这正是自然选择迫使我们不得不做的事情。进化要求我们不断更新我们的竞争优势,有时是点滴变化,有时则是巨变,但总会使我们业务组合的某一部分面临风险、参与竞争。换句话说,持续创新并不是人们所渴望的,它只是一条谋划规则。它并非一项战略,而是一种内在要求。
创新有多种形式,比管理团队通常所知道的要多得多。在本书中,我们将界定十几种创新类型,并探索应在何处、何时以及怎样运用每种类型,以满足达尔文法则的要求。正如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同契机的最优生存策略各不相同,市场中不同细分市场的最优创新类型也千差万别。管理团队所面临的挑战就是:选择适合其所处情势的创新类型,巧妙地加以利用,以创造与直接竞争对手之间的绝对差距。如何成功地做到这一点,就是本书核心部分所关注的焦点。
一家企业进行此类持续革新实践的时间越长,其过往成就所传承下来的遗产就越多。这一点应当说是鼓舞了我们,但它偶尔也会引发焦虑:万一我们失去了创新能力怎么办?万一我们不能很好地继承前辈的事业呢?我们的员工还有竞争力吗?我们真的懂得如何进行创新吗?而即使我们懂得,我们能把它们成功推向市场吗?我们可以足够快速、足够廉价、足够大胆地进行创新吗?还有那些计划者和分析者,以及咨询师和顾问,会不会云集在创新的周围,用他们永无休止的冗长问题和评论,使创新难见天日?正是这些顾虑,使管理团队寝食难安。
让我们退而分析一下这些顾虑。在任何一家企业里,创新怎么会成为一项重大挑战?人类堪称这个星球有史以来最具创新能力的生物。我们热爱创新,关于这一点,就像任何父母在孩子莫名其妙安静下来时都会去看看他们在干什么那样,是很容易得到证明的。我们分享自己的创意,我们利用他人的创意,并把这些创意应用于我们的产品和流程,我们将其传承给下一代。每年有越来越多的创意不断涌现,前仆后继地、无休止地争相吸引我们个人或集体的注意。然而,现实中的企业在创新时怎么会有困境呢?
事实情况是,关于这个困境有数不胜数的解答。例如,一些企业专注于特定类型的创新,而未能适应市场的变化,结果影响了创新效果的发挥;另一些企业则太急于增长,投资了过多创新项目,导致企业内部资源出现各种拥堵现象,以及随之而来的失败和怒气;还有一些创新欠考虑地把稀缺的时间、人才和管理资源浪费在不能形成竞争优势的行为上。最后,所有朝着新方向努力前进的企业都会受到惯性的阻碍。的确,它们过去的创新越成功,任何试图改变原有进程的后续创新就会面临越强大的阻力。
所有这些问题引出了本书的一个基本假定:创新和惯性彼此缠绕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