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我读这本书的15个收获
得到App创始人、《阅读的方法》作者 罗振宇
我决定把这篇推荐序写得像一组笔记。
它只有一个任务:为你“剧透”我读这本《笔记的方法》的15个收获。
1. 重新认识记笔记。它不是记给别人看的,而是记给自己看的。它不是写完就扔的废纸,而是增援自己的魔法。想象一个场景,你今天记的每一条笔记,都相当于给未来的自己递去一张小纸条:嘿,我有一个好主意……
2. 抓准契机记笔记。比如读书过程中,你突然发现有个答案很厉害,解决了一个自己原来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心里立即狂喜,这就是值得记笔记的AHA时刻。抓住TA!不要让这样的时刻溜掉!
3. 你受启发了,你变兴奋了——这个状态一定有原因,一定是你接收到的信息触发了内心的问题意识。不要放过它,顺着它摸下去,没准儿会收获一个超大的瓜。
4. 收藏≠记笔记。记笔记不是照搬照抄,而是要记录你的想法。每次记录前,都要反过来追问自己:我为什么觉得这个事情好?我为什么觉得这个东西妙?剖析自己的内心。坚决不要让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的跑马场。
5. 用自己的话记笔记。真正的高手其实不藏书,他们有“用自己的话”写成的笔记。记得我跟万维钢老师商量来得到App做课的时候,我说,你能不能做到每天更新?万老师说,我算算啊。他翻了翻自己的笔记本,说“可以,我的存货至少可以干两年”。为什么?因为他每天读大量的书,遇到好东西马上摘下来,然后批注“自己的心得”。
6. 学习是什么?就是把新信息和自己原来的认知结构缝在一起。笔记是什么?就是你接收到的信息,跟记忆结构里那个正在生长的结构对接出来的产物——这才是真正值得记录的东西。
7. 记录你的实战经验。小败或是小胜,都不值得悲喜,重要的是在胜败的结果中听到世界给自己的反馈。看到它,抓住它,改进它。如何做到这一点?试试按照这本书建议的方法,记录实战经验吧。
8. 记录反直觉的信息。还记得那句话吗?“同时保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9. 精炼你的笔记内容。一个经典段子说得好: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删自己的稿子,就花自己的钱打电报把它发给出版社。记笔记也是如此。这不是文字游戏,而是倒逼思考的好办法。重要的不是记录,而是思考。
10. 为你的笔记打标签。什么是好的“标签”?不是“分类”,而是将来你可能用到这条笔记的“场景”。比如,我的笔记里就有“#段子”“#育儿”“#演讲金句”等标签。只有亲手给自己的笔记打上标签,做好整合、归类,它们日后才能发展出指数级的网络效应。
11. 定期回顾你的笔记。“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你对某件事情想得越多,以后就越有可能记住它。
12. 构建你的提问机器。如果说建立知识体系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不断把自己置于具体问题、具体挑战之中。
13. 探索自我,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正如日本百岁老人日野原重明所说:“我终于意识到,原来漫漫人生,最不了解的竟然是自己。”很多人不知道,探索自我这件事,记笔记也可以帮你。
14. 有人说,AI(人工智能)来了,还要记笔记吗?AI遇弱则弱,遇强则强。而记笔记,就是为了让你变成更强的自己。
15. 没有两个人的笔记一模一样。因为笔记里藏着你的偏好、你的思考,你的决策,你的独特人生。读完这本书,我“偷看”了少楠和Light的40多条私人笔记。听这本书的编辑说,作者会觉得分享这些有点害羞;但作为读者,我反而觉得,这恰恰是真实笔记该有的样子,也是一本“笔记之书”所能展现出的最大诚意。
尼采说,我们都是“未完成的人”。
好在,你我都可以通过记笔记这样的小努力,奔赴更好的自己。
谨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