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魔力
严利颖 儿童文学硕士
在牙牙学语时期,孩子们会对语言充满迷恋,他们急不可待地说出一切事物的名字,想为世界上的一切命名,仿佛每说出一个事物的名字,他们就点亮了世界上的一块碎片。对这个阶段的孩子而言,语言一定是有魔力的,所以他们总是咿咿呀呀的,操着“不规范”的语言畅所欲言。
可能正是因为这样,很多人在童年时都是天然的诗人:腿麻了,他们会说“我的腿上有蚂蚁在爬”;吃了一颗薄荷糖,他们会说“我的嘴巴里在刮风”;紧张的时候,他们会说“每往讲台上走一步,我就变小一点儿”……语言对他们而言,自由自在,充满了创造力。
可是,就像大部分人的绘画水平都停留在10岁左右时的水平一样,虽然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使用语言,但我们在语言上的创新能力似乎在某一刻消失了。语言不再是多姿多彩的,而是统一的。比如草莓的红色、西瓜的红色、伤口的红色……这么多完全不同的颜色,都被统一称为“红色”。比如龋齿发作时的牙齿疼、摔了一跤时的膝盖疼、碰到热锅时的指尖疼……这么多完全不同的感受,都被统一称为“疼”。世界在语言中得到了统一,也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单调。
就像在“森林学校”系列第一个故事《神奇词语,变变变》中,孩子们在玩动物名字接龙游戏的时候,当文太说出“圆乎乎”,其他三个孩子立刻嚷嚷起来:“没有那样的动物哟!”没有的话,那世界多无聊呀!所以,我们可爱的作者就以这样一个争论为开端,为我们带来了一系列充满创意的故事。
她以孩子们最喜欢的形式——故事——提醒他们:“不要忘记,语言原本是有魔力的哟!”语言当然是有魔力的,它不仅可以用来描述世界,更能创造世界。
这种创造可以从一个词语开始,就像作者在《神奇词语,变变变》里告诉我们的一样。我们可以为熟悉的词语赋予全新的含义,比如将“圆乎乎”设定为一种动物,而且是有纲有目的,背景翔实;我们可以改造某个词语的一部分,让它看起来既合情合理又出人意料,比如“蓬蓬树”确实是一种树,不过它是一棵不仅长得奇奇怪怪,而且还会说话的“树”;我们还可以创造一个全新的词语,比如“溜溜丸”,这个词语我们以前没有听说过,至于它所指代的动物,我们就更没见过了,关于它的一切都是新的。
更进一步,我们还可以用这些神奇的词语设计一些有趣的互动。比如让孩子们用这些词语玩游戏;比如溜溜丸的尾巴代表“完”,拥有终结游戏的神奇力量;圆乎乎喷出的热水可以把马的身体和尾巴分开,分开后它们竟然还能各自独立,分别成为了“M”和“A”……
接着,在《变来变去的大盗贼》的故事里,作者又创造了有魔力的语句,而在《故事逃跑了》这个故事里,她则更进一步告诉我们,我们可以自己去创造一个全新的故事。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真的是一套非常不错的创意写作范本。只要跟着作者,试着改造一个词语、一个句子,然后改造一个故事,你就可以一步一步地构建出属于自己的创意世界。
在《吃名字小怪兽》和《寻找语言草》这两个故事中,语言又展示了另外一种魔力,那就是改变世界的力量。不要以为只有在幻想世界中才存在咒语,在现实世界里,掌握了准确的语言,我们一样可以改变世界。
心理学中有一个很著名的现象,叫“标签效应”:如果某个人被贴上了某种标签,他可能真的就变成了那样的人。比如当一个孩子经常被评价为“胆小”时,那么在潜移默化的自我认知中,他就会将自己归类为“胆小”的人。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他也会说:“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人哪。”
这样被“标签化”的过程,跟《吃名字小怪兽》这个故事里大家被“名字怪”消化的过程很像。在故事里,大家都无比恐惧被“名字怪”吞下去,因为一旦被“名字怪”消化完,自己的姓名、形象和特征被固定在“名字怪”头顶上的书本里之后,这个角色的生命就不再拥有任何可能性了。但每个生命本来都拥有无限的可能,会不断成长和变化,所以,我们要警惕所有的“标签”,一定不能给自己的人生,也不能给别人的人生设限;不要让别人的评价过分影响自己,也不要对别人下过分武断的判断哟!
语言的这种魔力,可能是负面的,当然也可能是正面的。在《寻找语言草》中,“暖烘烘草”“凉飕飕草”“斗志昂扬草”“软绵绵草”……各种语言草拥有的神奇功效,在某种程度上,就 是语言本身的神奇功能。所有那些积极的、亲切的、优美的、熨帖的话语,都会带给我们美好的心理暗示。所以,表扬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咒语”,是一种会让人变得更好的“咒语”。
多多发现自己和别人身上,以及生活中的各种美好,并且试着用语言将它们描述出来吧!
读完这5册既有趣又有创意的故事,希望每个小读者对语言的了解都能更深一点儿,逐渐发掘出语言本身巨大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