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燕君,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十佳导师”(2019),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副所长,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论坛主持人。著有《倾斜的文学场——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的市场化转型》《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小说研究》《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网络文学的“新语法”》等专著。主编“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丛书”、《网络文学经典解读》、《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网络文学二十年·典文集》、《网络文学二十年·好文集》、“中国年度网络文学”(2015—2021,男频卷/女频卷)、《创始者说:网络文学网站创始人访谈录》等。
李强,2021年获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领域为中国当代文学、网络文学等。参与创立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论坛,侧重网络文学史料发掘与整理研究工作,专著《中国网络文学的发生》(即将出版)获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理论评论项目支持。发表论文多篇,曾获“钱潮杯”青年创意家·网络文艺评论奖、白马湖全国网络文学评论大赛奖。
tpg0 2023-09-09 03:10:32
中国网络文学编年简史:中国网络文学史料丛书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网络文学产业也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网络文学不仅仅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新形式,它还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记录着社会变迁、文化演变和人们的情感。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学界和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重要的著作,其中《中国网络文学史料丛书》无疑是其中之一,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这一领域的机会。 《中国网络文学史料丛书》是一套汇编了多位网络文学研究专家的研究成果,旨在呈现中国网络文学的演变历史。这套丛书分为多卷,每卷都涵盖了一个特定时期的网络文学发展。从1990年代互联网的初期阶段到如今蓬勃发展的网络文学产业,这部丛书带领读者一窥中国网络文学的嬗变。 第一卷:网络文学的初现(1990年代) 第一卷以1990年代为背景,描述了互联网在中国的初现。当时,互联网刚刚进入中国,网络文学也只是一个初创阶段的现象。作者详细讨论了当时的网络文学作品、作者和受众,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对文学创作和传播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网络文学作品主要以小说、散文和诗歌为主,而作者们多数是年轻的互联网先锋,他们利用新媒体创造了全新的文学形式。 第二卷:网络文学的崛起(2000年代) 第二卷跳跃到2000年代,这个时期网络文学经历了蓬勃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使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到网络文学创作中,各类文学网站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一时期,网络小说、言情小说和武侠小说等流派开始崭露头角,许多作家开始以网络为平台,积累了庞大的读者群。 第三卷:网络文学的多元化(2010年代) 第三卷着重介绍了2010年代的网络文学发展。这一时期,网络文学不再局限于小说,还包括了诗歌、散文、微小说、漫画等多种形式。同时,网络文学的主题也变得更加多元,涵盖了社会现实、科幻、奇幻、历史等各个领域。中国网络文学走向国际舞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读者和翻译者。 第四卷:网络文学的未来展望(2020年代) 第四卷展望了2020年代以及未来网络文学的发展趋势。在这个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开始渗透到文学创作领域,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文学体验带来全新的可能性。同时,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表达形式,也面临着伦理和版权等方面的挑战,需要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来保障作者权益和文学创作的多样性。 总的来说,《中国网络文学史料丛书》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帮助读者了解中国网络文学的历史演变,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研究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不仅为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还让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网络文学传承与创新,期待着未来网络文学继续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学创作的繁荣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