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彦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家经济学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首任执行主任,甘肃省政府决策咨询顾问,《经济研究》编委,二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担任《光明日报》专栏作家,《经济研究》“中国宏观经济学者论坛”召集人。曾任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长期研究宏观经济学,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提出了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新理论和“大宏观”理念,定期发布《宏观政策评价报告》和《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指数与宏观政策展望》。凝聚全国知名学者,系统论证了中国经济学教材体系的编写思路、工作方案和教材目录,积极推进中国经济学教材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获得教育部高校科研究成果奖、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等奖项。多次获得中央领导批示,曾受邀参加国务院总理专家座谈会,经常性地受邀参加中财办等部委专家座谈会。
tpg0 2023-09-01 01:14:36
《道德经》与中国特色宏观调控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品。与此同时,中国特色宏观调控是中国近年来在经济领域所采取的一种独特方法。尽管两者看似迥然不同,但深入探究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和共通之处。 首先,两者都强调“无为而治”的思想。在《道德经》中,强调了“无为而治”和“不争”的观念,意味着顺其自然、不过度干预。这与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的核心理念相契合,即在保持市场的基础上,适时进行干预和引导,以实现经济的平稳运行。 其次,两者都注重平衡与调和。《道德经》强调了阴阳平衡、柔和克刚等思想,强调在事物的变化中寻求平衡。而中国特色宏观调控也强调均衡发展,注重城乡、地区、产业之间的协调与平衡,避免出现过度集中或不平衡发展的情况。 此外,两者都强调因势利导。《道德经》中提到“处大道,若轻容”,意味着顺应事物的发展趋势,不强求而自然引导。中国特色宏观调控也强调因势利导,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采取灵活的政策措施,避免僵化和死板的干预方式。 然而,虽然存在共通之处,但两者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道德经》更强调个体内心的修养和修身养性,强调个体的自觉和内省;而中国特色宏观调控更注重整体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更侧重于外在的经济环境和政策调控。 综上所述,《道德经》与中国特色宏观调控虽然在不同领域,却都体现了一种平衡、因势利导的思想。通过借鉴《道德经》的智慧,中国特色宏观调控更能够在保持经济稳定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