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硕即将出版他的文集
《蹄兔非兔象鼩非鼩》,邀
我为其作序,颇令我感到惊
喜和意外。惊喜的是,我过
去一直以为他做科普工作,
是以“演和说”为主:他长期
参与制作央视的《正大综艺
·动物来啦》节目,是颇受
广大青少年欢迎的“名人秀”
电视人物(TVpersonality)
;作为新浪微博的大V@国
家动物博物馆员工,他是名
声遐迩的科普名家并拥有数
量惊人的粉丝群;他的博物
馆导游解说和科普演讲,受
到无数博物学爱好者的追捧
;他还是中国科学院老科学
家科普演讲团最年轻的成员
,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科普演
说家之一。
在看到他这本科普自选
文集之前,我孤陋寡闻,竟
不知道他还曾写过这么多有
趣的文字——他既“述”且“作
”、如此高产,委实令我大
吃一惊!意外的是,他竟会
邀我为这本书写序——不胜
荣幸之余,也颇为他的“惺
惺相惜”之情所感动。坦承
地说,尽管他是我的忘年小
友,我们之间有许多共同的
爱好(比如,热爱科普工作
、爱书、熟知文坛与科苑的
掌故,以及喜欢常在微信上
隔洋聊一些共同认识的学术
界前辈的趣闻轶事等),然
而万万没有想到,他的第一
本科普作品集,即来请我作
序——名人请非名人写序,
也算是别开蹊径了。自然,
我十分珍惜他的这份深情厚
谊,欣然允诺。
其实,算起来我与劲硕
相识整整十年,开始相见纯
属一次偶然的机缘。2012
年暑假,我回国工作访问,
我彼时刚完成译林出版社人
文精选书系中《物种起源》
一书的翻译,回国期间分别
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
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
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作了
“达尔文与《物种起源》”的
讲座。承蒙中国古动物馆王
原馆长的厚爱,推荐我去国
家动物博物馆给公众作一场
同一主题的讲座,因而有机
会结识了劲硕。
正是在那次讲座的互动
环节听众提问中,劲硕的一
位小粉丝请我为小朋友们写
一本通俗的《物种起源》科
普书,又恰好蒙史军与劲硕
的鼓励和牵线,成就了我的
第一本青少年科普书《物种
起源少儿彩绘版》(接力出
版社,2014)。从某种意
义上说,劲硕的鼓励堪称是
我在国内从事青少年科普创
作的“第一推动力”!
时隔一年半之后,我的
《物种起源》译本问世,
2014年新年伊始,译林出
版社在国家动物博物馆举办
了一场新书发布活动。这一
次,由劲硕主持了那场活动
;尽管那天外面寒风凛冽,
但由于劲硕的“一呼百应”,
那场活动老老少少来了很多
人,可谓“盛况空前”,令译
林出版社的编辑们非常兴奋
。劲硕还特意请了中科院动
物所的王德华教授前来助阵
,对此,出版方和作为译者
的本人都是深为感激的。现
在我终于有了“回报”的机会
。
我在今年感恩节期间(
真可谓“恰逢其时”),一口
气读完了这本文集的书稿,
真是喜欢得不得了!无论是
普及动物学知识的短文,还
是野外科考手记,抑或是科
普讲稿,或是为他人著作撰
写的前言序语,均有的放矢
,内容丰富,观点鲜明,可
读性极高。劲硕的文字读来
清新流畅、通俗易懂,文中
科学与文史知识融会贯通、
相得益彰。他的文章之所以
精彩耐读,不仅是科学知识
硬核,而且是他能够旁征博
引——各方面的知识信手拈
来,恰到好处,令人读来禁
不住大呼过瘾。比如,对“
成语中的动物知识”以及与
十二生肖相关的动物学知识
的解说,对“形形色色的动
物世界”的描绘,对“我们弄
错的动物知识”的“拨乱反正
”,以及“生灵笔记”中对动
物生灵的悲悯情怀,都让人
打开之后欲罢不能、掩卷之
余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当然,本文集中这些文
章**的特点,首要在于科
学知识扎实。劲硕是训练有
素的哺乳动物学家,但他动
物学知识的广泛与深入,令
我惊奇。从无脊椎动物的头
足类章鱼到脊椎动物各个门
类的动物等,他写起来都得
心应手、如数家珍,真的不
容易。因此,我历来认为科
普工作最好或主要还得靠科
学家们来做,外行写起来总
是难免会捉襟见肘、时不时
地露怯。尤其是目前我国尚
未建立起一支专业科普作家
的队伍,靠谱的科普作品基
本上还要依仗像劲硕这样的
专业人士来创作。欧美国家
则有专门的科普写作专业,
通常至少是具有本科科学专
业学位的人再经过专门的科
学写作训练培养而成的。
另一方面,从书中字里
行间还可以看出,劲硕对动
物学以及科普工作委实倾注
了真爱。这一点其实无论如
何强调都不为过,正可谓“
无情何必生斯世,有好终须
累此生”。盖因只有一个人
真心喜爱而乐此不疲的东西
,他/她才有可能倾注心血
并满腔热情地传递给别人,
毕生勤奋耕耘、无怨无悔。
西方的博物学传统即是如此
,比如像达尔文、赫胥黎等
代表人物。近些年来,我有
幸结识了国内中青年一代训
练有素的博物学才俊,其中
好几位像劲硕这样的人,比
如王原、史军、张辰亮、严
莹等;他们对博物学都是出
自真爱,因而他们的科普作
品也都是出类拔萃的精品。
文集中我读来最有感触
的是劲硕的两篇回忆文字:
“我人生的第一导师:
tpg0 2023-08-05 07:10:18
蹄兔非兔象鼩非鼩/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著译书系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动物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对于动植物的认知也在不断拓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科普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普及动物学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国家动物博物馆推出了一系列科普著译书,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主题为"蹄兔非兔象鼩非鼩"。 "蹄兔非兔象鼩非鼩"这一独特的书名,吸引了无数读者的好奇心。它在视觉上强调了动物间的差异与相似,寓意着生命的多样性和奇妙之处。这系列图书汇集了国家动物博物馆资深学者和专家的研究成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插图,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动物界的奇幻世界。 其中,"蹄兔非兔"一书深入剖析了鹿类、兔类以及其他类似动物的特征与生态,解答了关于这些动物的迷思与误解。你将发现,原来有的动物虽然长相相似,但彼此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区别。而"象鼩非鼩"一书则重点聚焦于鼩形目动物,如穿山甲、食蚁兽等,揭示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独特角色和保护现状。 这系列图书的翻译版本,也吸引了众多海外读者。不仅传递了中国动植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还展示了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科学普及方面的积极探索。在国际舞台上,这些书籍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丰富多彩的动物资源,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生态保护合作。 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著译书系"蹄兔非兔象鼩非鼩"不仅仅是一套书籍,更是对动物世界的探索和尊重。通过这些图书,我们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奥妙,从中汲取生命的智慧,学会与动物和谐相处,共同呵护这个美丽多彩的地球家园。让我们共同期待更多这样的科普作品,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和地球的绿色未来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