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无解命题的解法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在小说《一首小夜曲》里有一段对话:
“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唉,要是真的需要考试,恐怕就没有人有资格做父母了,人类就要毁灭了。”
为人父母或许是人一生要面对的难的考题之一,而且这是场长达几十年的考试,在漫长的岁月中,试题的难度并没有变得越来越简单,而是越来越纠缠和复杂。
我还没有成为母亲,但已经听身边朋友说过许多做父母的难处,其中不乏有人已经到了和青春期的子女无法沟通的程度,他们请求我与孩子见面,说自己的孩子也还爱好文学——“说不定你们有话说”。
在和孩子们聊完天之后,家长一脸迫切地问我:“你们聊了什么?他/她心里究竟在想什么?”父母不明白为什么孩子对自己竖起了一道墙,也不明白为什么自认为已经面面俱到、事无巨细,但在孩子看来,父母交上的答卷却是答非所问,漏洞满满。
做父母的难处究竟在哪里?我曾经参加过一个朋友孩子的百日派对,孩子的父亲并没有喜气洋洋,反而愁云满面,他说面对着这尚不会说话的一小团生物,他不知道该把孩子当作“我者”还是“他者”。
我瞬间明白了他的困惑。把孩子当作“我者”,也就是当作自我生命的延伸,可那不就遏制了孩子独立意识的培养?把孩子当作“他者”,也就是一个自主的生命,可孩子生命经验一片空白,难道不需要父母的经验作为指引?
面对这样一个看似无解的命题,本书的作者张阳给出了一个解法:孩子是“我者”,也是“他者”,家长应与孩子一起成长。
与孩子一起成长,这道理简单却很难做到。在张阳所写的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母亲真诚的努力。
她努力创造与孩子的共同回忆。书中触动我的,是她和儿子牛牛一起去布拉格卡夫卡的墓前,讲述卡夫卡与父亲之间的关系,那段纠缠而痛苦的父子关系是文学史上经典的母题,难道小小的牛牛能理解吗?让我意外的是,张阳在卡夫卡的墓前哭泣,儿子则为她送上温暖。
她认真面对孩子的问题。当儿子问她:“什么样的孩子不可爱?”她没有趁机向孩子灌输一系列规范与准则,让孩子“更乖”,成为更符合社会标准下的“好孩子”,而是在反思之后告诉孩子“孩子都是可爱的”,并且开始认真思考,父母对孩子的爱是责任,还是有条件的?
放下成年人的自大,与孩子平视或许不是一件易事,但可以对孩子造成巨大的影响。在我成长过程中印象深刻的时刻,就是我的母亲向我承认错误的时刻,她说自己错了,她对我的规划太自以为是。在那一刻,我意识到大人也会犯错,同时意识到我是自己生命的舵手,我不应该把生命中一切错误、遗憾、不满都推卸给自己的家庭。
后,每当家长让我给他们的孩子送句话时,我都会郑重写下:慢慢长大。不要仓促地、被动地成长,请充盈、从容地长大吧,等等你的父母。
蒋方舟
青年作家
序三
一本很诚实的书
张阳的《成长型父母》这本书,写得很诚实。
20 多年前,我从美国回来做心理学。我走了很多书店,发现用心理学的方法和理论讲父母培养孩子的书很少,很觉得遗憾。
10 多年前,心理学的书,尤其是心理学与孩子的教育相关的书多起来了,很受父母的青睐, 许多父母说读了这些书收获很大。
现在,这类书已有很多很多,有人说都多到大有泛滥之嫌。这是好还是不好?我说这事不能一概而论,得看书写得怎么样。
一看写书人写书的态度。写书人重要的是要有诚实的态度、诚实的学问、诚实的价值观。
二看是否有专业性,是否有做学问的底子,是否有严谨的治学能力。
三看写书人是否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或思考能力),就是要有自己的一些见解——这个见解对较多人有价值,而不是你瞎自恋、瞎“自嗨”。
我的专业领域很窄很局促——我做临床心理咨询这一块,因而这些年来读了不少与心理咨询专业关联较大的“父母与孩子的教育”相关的书,总体觉得现在有不少书写得不够好。写书的人本意是好的,可能是碍于专业弱一点,做学问沉下心来的时间少了一些,于是便出现了一些毫无生气、东拼西凑的情形,这个不大好。
但张阳的这本书,我敢说是真的好。我开首就表示过,张阳这本书写的内容是很诚实的,这个跟她的人格特质符合。张阳算是我的学生,我认真地读了这本书。她很早就跟我说要写这本书:用她比较专业、擅长的哲学和心理学的视角,与父母们分享关于家庭教育、父母与孩子共同发展的话题。这一点我是特别支持和欣赏的。当前我们的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肤浅化、“重术轻道”的现象,这个是我们要特别警惕的事。每个孩子都是一粒充满无限可能的种子,如果他们长着长着发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伪善的阿谀奉承”的芽,那么大抵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在不经意间为他们提供了相应的土壤 (环境)。可是,哪个父母愿意孩子成为这样一类人呢?不经意现象的背后,是父母少了些厚一点的思考——这亦怪不得这些父母,他们缺乏厚一点的、思考的素材和触点 (直白地讲是缺了些引导)。张阳的这本书跟她的人一样,正在提供这些可贵的东西!张阳还真是做了件有价值的事。
我读完 《成长型父母》 这本书,告诉了张阳我的一个担忧——会不会深了一点,文字婉约了点?她倒不担忧,她说:“中国现在有文化的父母其实很多。”
那就好!
冯耘
德瑞姆心理学院校长
j***U 2023-07-13 09:57:53
适合父母阅读,陪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