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风飞飏》(增订版)
推荐序一
凡人的英雄之旅
看吴士宏老师的《逆风飞飏》和《越过山丘》,总让我想起《荷马史诗》。《荷马史诗》也是分为两部—《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前一部《伊利亚特》,讲的是英雄征战的故事,攻城略地、出生入死、英勇拼杀,去成就一番功业。后一部《奥德赛》,讲的却是英雄回家的故事。英雄奥德修斯忽然发现,原来一腔英勇都不管用了。他要面对的是不可战胜的巨人、女妖塞壬的诱惑,以及无数阻碍他回家的迷途陷阱。与战场的拼杀不同,他的敌人变成了他自己。故事的最后,奥德修斯所率领的浩浩荡荡的船队一艘艘沉没。
这个著名的英雄,只能像个无助的孩子,抱着一根木头逃生。而正是这根木头,把他带回了家乡的海滩。
不用怀疑,那同样是一段英雄的旅程。只不过,它需要的是另一种英勇,跟《伊利亚特》不一样的英勇。
吴士宏老师人生的前半部分,就是《伊利亚特》。她成名很早,在我读书的时候,她就已经是大众偶像和江湖传说。读完这本《逆风飞飏》,你会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她能够成为大众的榜样。
吴老师的起步并不高,错过了高考,又生了大病,可以说人生颇为困顿无望。可是她并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通过刻苦学习拿到了自考文凭,又自学英语给了自己一块敲门砖。凭着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她进入IBM,又凭着努力和智慧,一步步站稳脚跟,从不知道怎么过五星饭店旋转门的懵懂少女,变成了与“王侯豪杰”同行的“打工女皇”。这是一部妥妥的励志故事。
现在回过头看,吴老师的经历,正像中国当年发展的缩影。从贫穷落后,到重新打开世界大门。起点低却志气高,肯吃苦,能钻研,敢做梦,一步步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就像吴老师在书里说的:
我不敢斗胆为“族人”立传,但斗胆自诩为代表性的“族员”。我也曾以“另类的中国精英”的一员无上骄傲,无尽感激。
读这本书,你仍能感受一个万物生长激情澎湃的时代,一个了不起的年轻人不断突破自我、不断成长的激情故事。你也能顺便收获很多切实的职场经验。就像英雄故事的开始,英雄跨越门槛后,才发现一个他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更大的世界,等着他去驰骋。
吴士宏老师人生的后半部分,却变成了《奥德赛》。那是英雄回家的旅程。它甚至比前一段的旅程更难走,因为它要面对的,是自己的内心。在《逆风飞飏》的增订部分,吴老师坦诚地讲述了陷入窘境的那段黑暗的历史。她要面对的不只是创业的失败,也有自己的弱点。
奇怪的是,这种弱点又和年少时的优点同出一源。只不过,曾经的勇猛变成了莽撞,曾经的成功变成了不能失败的负担。吴老师因为这次失败陷入了人生低谷,和奥德赛一样,找不到回家的路。最抑郁的时候,她甚至把死亡当作了一种可能的解脱。可是最终,她还是重新站了起来,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把经历的失败凝聚成智慧,把走过的黑暗变成了对人性的洞察。
前一段英雄之旅充满了鲜花、观众和掌声。后一段英雄之旅,没有鲜花、没有观众、没有掌声,甚至没有胜利可言。可是如果让我说,我会觉得,那是一段更了不起的旅程。它收获的是另外的奖励,把吴老师变成了充满敬畏而又内心开阔的人。
就像英雄故事的结尾,归来的英雄带着他冒险旅程中的礼物回家,变成了新一代英雄出征的守护者。而吴士宏老师也成了一名成功的教练,把她那么多年的经验—成功的、失败的、光明的、黑暗的,都变成了可以传授给年轻人的财富。这真是英雄最好的归宿。
作为一个研究自我转变的心理咨询师,我喜欢吴老师的这两本书。它们代表了生命的两个不同阶段,两段不同的征程所取得的两种不同的成就。也因此,吴老师变成了我们两种不同的榜样:外在的成功和心灵的成长。
陈海贤
心理学家
2023年 1月27日
推荐序二
命运的河流
命运是什么?
雄伟的唐古拉山脚下,一片坑坑洼洼的沼泽地,像儿时玩耍的一个个泥水坑,没有想象中的风景和奇观,反而到处是荒凉和贫瘠,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地方。然而它是长江的源头。
这样一个一脚踩下去就可能断流的孱弱流水,日后如何呼啸而成虎跳峡的凶险激流,又如何撑起八百里洞庭的丰美,又如何号令着自己6397公里波澜壮阔的身姿毫不犹豫地归入大海?
现在,大幕拉起,一出命运大戏即将上演。
登台的有一个“生而自卑”的孩子。穿着一双挤脚的鞋子。
一个护士。但她不甘心成为一个护士。
一个梦想进入外企的打工人。但又不甘心成为一个打工人。
一个名人,四处上电视,还被总理接见。
一个激情满怀、雄心勃勃的海派创业者。
一个抑郁症患者,每天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
一个孑然一身却幸福的白发女人。
一个企业家教练,每天聆听与解惑。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开始穷孩子并不觉得穷是个问题,大家都是一样的灰色、差不多的穷,闭塞和无聊才要命。所以,穷孩子发奋读书,好好学习,中考考了全年级第二名。然而即便这样,因为家庭穷困,她还是失学了。
那个护士其实不是正规培训出来的,而是被分配去的。她每天洗针管针头,学打针,做杂活,但她毫无怨言,比起更多上山下乡的同龄人,该知足了。然而命运跟她开了玩笑。她生病了,得的还是罕见的血液病,就这样从护士切换成了绝症病人。命运又跟她开玩笑:几拨医生对她的病持不同看法,争持不下,按不同的方案轮番治疗,结果,她卧床四年,被报了三次病危。
梦想进入外企的打工人正在接受面试,对方问她你会打字吗。连打字机都没见过的她一咬牙说会,然后借了二百元巨款买了一台打字机,在自己的出租屋里苦练打字,终于蒙混过关,进入外企,做了一名勤杂工。五星级酒店的办公场所更衬出她在底层的卑微,甚至连一个前台都可以诬陷她偷喝了自己的“上等”速溶咖啡。
那个女名人,开着红色法拉利主持产品发布会,每次亮相,中外记者都会聚一堂。央视的一档对话节目里,有位企业家当着她领导的面给她开一亿元年薪。她被《财富》杂志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50位女性”。
而另外一个创业者就没她这么风光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互联网创业方兴未艾,不少中西合璧的商业模式在中国迅速落地生根,并在未来取得耀眼的成功,而她的项目很不幸,沦为失败项目中的一个。
抑郁症患者有一天推开了门,不过不是研究活法,而是在琢磨死法。比如,什么样跳楼的姿势可以保证头不先着地?这个问题的难度不亚于哥德巴赫猜想。追求完美的抑郁症患者一遍遍地在脑海里推算演习,于是侥幸活了下来。
那个独身的女人,居住在一栋临湖的有点年头的别墅里,但并没有活成刻薄古板、日暮西山的模样,而是打架子鼓,弹钢琴,剃个朋克头,一人组了一个乐队,日子不知道有多潇洒。
企业家教练则很淡定,每天面对无数的焦虑、失意、愤懑者,这些人大都被世俗的名利和处事规则困扰,一身雄心壮志奈何浑身的枷锁,而她只是轻轻一问:“你到底想要什么?”就扼住了所有人的七寸,救人于无形。
那么,作为观众,在你眼里,她们哪个人的人生更成功呢?或者更有意义,又或者更有意思呢?
相信每个人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
那么,如果换作是你,你愿意过她们哪个人的人生呢?
相信大部分人都会犹豫,或者不选择任何一项。
因为估计每个人还是只想做自己,毕竟自己的人生还有一大片未知地呢。
什么是命运?
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
是一摊泥水,还是潺潺小溪,或是奔流的小河,咆哮的大江大河,静谧却也恐怖的大海?
谁也决定不了它的流向、它的版图,除了你自己。
现在,大戏拉开了下半场的大幕。
所有演员包括导演却仍只有一人。
字幕表上打着“吴士宏”三个字。
没有编剧。
因为人生并不会给每个人预设剧本。
人生到底怎样才是有意义的?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曾被关进纳粹集中营,经历了地狱般的摧残后侥幸逃生,成为心理学家,人们经常问他这个问题。他说与其纠缠人生意义这个问题,不妨先问问自己,你为什么不自杀呢?
不自杀的理由就是你当下活着的意义。
我们习惯于从别人的故事里尤其是名人的故事里窥见成功的密码。但其实人生最大的意义在于经历。
吴士宏没有比利的24重人格,却体验了很多种人生。而绝大多数人,要么为了活着,要么为了名利,戴着紧箍过完一生,到死也翻不出命运的五指山。吴士宏不甘命运的操纵,用一双手奋力挣脱,用一双脚尽情奔跑,勇敢打破了人生的边界和命运的束缚,最后,痛苦都开出了花朵,崎岖都变为风景。问汝平生功绩,高峰低谷山丘。
历史上很多真正大彻大悟的人,走到人生尽头时,真的是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更不会留下什么。他们烧掉日记,散去珍藏,甚至毁掉自己一生的作品,纵然一张大白纸留在自己眼前,却不着寸字,一张大白卷交代此生,了却身前身后事。就连李叔同也仅仅给世人留下了“悲欣交集”四个字。
而吴士宏的命运大戏还没落幕。
她不过六十几岁而已,尚还年轻,在渡人渡己的这条路上,正在潜心修炼,且渐渐上瘾。所以,趁着自己彻底大彻大悟之前,她还是会在当下调皮地制造一个戏剧的旋涡,制造出另一种可供观赏的高潮大戏 —很多人看到她白发苍苍的现在,惊讶得不得了,惊呼“不是说岁月不负美人吗?”在她抖音短视频里直呼受不了女神的这种反转。
但有谁能读懂她眼神里的幸福?甚至那根根白发,都留着归来仍是少年的最后的倔强和个性。相较于之前对成功的认知,她说现在自己认为的成功是你是不是快乐,是不是安稳,是不是随心,是不是充实。正如苏东坡所歌咏的:“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这也正是她为自己二十多年前,也是所谓的高光时刻写下的《逆风飞飏》做全新修订和再版的原因。她写下了前面洋洋洒洒风光无限的20多万字后的3万字。这3万字正是她消失的二十年。越过山丘,她不再逆风较劲,但依然在飞舞,而且想告诉所有人,尤其是当年的读者们,她找到了自己,也正在成为自己最想成为的样子。她为那20万字续写了最重要的3万字。而这3万字正是人生的阵眼所在。
为此,区别于市场上粉饰过头又往往有所保留的名人书,如金庸《雪山飞狐》里的那位母亲,亲手剖开自己孩子的肚子以证清白一样,吴士宏把自己的过往不加修饰地坦白了出来,是惨烈的、决绝的,但也赤裸得圣洁,令人感动。一个内心不强大的人,一个还未失去名利心的人,一个不能利他慈悲的人做不到这一点。
其实利他并不高级,仅仅是通人性而已。人生永远围绕着“要”和“给”做文章,只会盛产江湖骗子而不是大思想家,是小聪明却不是大智慧,是各取所需而不是真慈悲,但是肯低下头,甚至躺下去,成为路,让万人踏过,甚至在悬崖上纵身一跃舍身饲虎,那是真慈悲。吴士宏的经历就是悬崖上的一座桥。诸君在桥上可尽情地看风景,享受逆风飞飏的刺激,感受脚下壁立千仞的境界以及人的渺小。
那时的你,又会想到什么呢?
不管想到什么,悟到什么,那正是吴士宏写下本书的意义。
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希望这本书成为你灵魂的摆渡人。
李国靖
白马时光创始人
2023年1月29日
增订版自序
旧酒加新酿,用了我一个甲子的生命
1999年10月,《逆风飞飏》出版。我12月初就去南方上班了,随即开始疯狂出差,一个多月,我在各地机场收集了13种不同的《逆风飞飏》的盗版书,其中最有“诚意”的一本,居然完全重新排版了。出版社与出版商的朋友都只能双手一摊,苦笑道:“说明这书真的火了。”我忙,也顾不得这事,再去机场就绕着书摊走了,眼不见心静。
三年后,我“刻骨铭心”地开始第一次退休,出版社希望续签版权,我婉拒了,说不想再炒冷饭。
如今,二十四年过去了,为什么要再版?
缘起,是2022年,我的第二本书《越过山丘》出版了。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比《逆风飞飏》的意义更重要,更值得分享给读者。而我这个作者“神隐”江湖已久,只得再奋起精神尽我所能努力做些推广,于是,厚颜敦请各位大咖背书;出版后又做些直播,意在借各平台的流量,多卖几本书。各直播间里,观众和我互动时,竟不停地刷评道:“我高中时(大学时、打工时、迷茫时……)读过《逆风飞飏》…… ”询问哪里能买到《逆风飞飏》的声音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我意识到,那本书当时陪伴的那些人也都已走过了将近四分之一世纪了啊。他们现在都好吗?他们的儿女们都已长成了吧?正在读书、择业、就业?还是创业了?想到这里,我骤然间生出了那么多的牵挂,难以想象,又有无限的想象空间,似进入了元宇宙。
深受感动的不只是我,还有众多朋友,与出版业的专业大腕。于是,有了再版的动议。
朋友们坚称,《逆风飞飏》不是冷饭,而是经过岁月,已成陈酒。酒,我喜欢,那就再诚意添些新酿,并未贪想能调众口,只是奉上诚意。
《逆风飞飏》的扉页上赫然有“实之华之兹乃兼求,顺风兮,逆风兮,无阻我飞飏”,现在读来,不禁哑然失笑,好狂妄自大的女人。但那确实是我当时心境的真实表述,我真以为可以做到呢。这版增订部分,我尽量不论其他,只写自己,那么,就避不开折戟沉沙坠落深渊的经历了,那恰恰是与“飞飏”相反的方向! 我以为伤疤已经愈合、记忆已被安葬,写起来才知道,撕开伤疤,仍痛,很痛。但唯其真实,才符合原书的风格,也才值得大家阅读。
这次增订,将基本保留《逆风飞飏》的原貌,但当年的那些照片可就找不全了。增写的部分,我秉承那份“真+实”,若对读者有一些意义,便不负我此番刮骨之痛了。
旧酒加新酿,用了我一个甲子的生命。读者诸君,敬请品尝,自管调味自己的人生。
这版,因《逆风飞飏》的读者而起,于是,我邀请了跨世纪的读者们分享他们与《逆风飞飏》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感动,感谢你们愿将生命的宝贵体验再一次加持《逆风飞飏》增订版,我无以回报,唯真诚尔。篇幅所限,只能选摘数篇。对投稿的众多朋友,对陪伴过《逆风飞飏》的读者朋友,致上谢忱!
感谢两位作序者,他们的文字和智慧,又为我提供了认识生命的丰富角度。
在增订版上,我题写的是:实之华之均为过往,飞飏兮飘零兮终须安住。
吴士宏
2023年1月30日
初版自序
我清醒又激情,所以我真实
写完书,像得到了超生。
不过两个月余之前还在犹豫,怯生生地试笔。回想,写书的梦断断续续做了二十几年,恍若隔世。
十四岁时就偷着写“自传体长诗”,其实就是顺口押韵的五、七言句,开始时想给自己设计好人生然后照着走,缺乏生活,越编越难。于是,修改成更宏伟的计划:要一边生活一边“自传”,写到几十年后一定是一篇巨著,而且没听说别人这么写过,侥幸可算前无古人?不幸被我妈妈破获了不健康情节,悲愤之余焚稿葬灰,从此不写日记,不读诗不“写诗”。再度梦回大约是十年前,跻身外企职业白领阶层,开始有了些自信和职业感觉,特别不平文艺作品对外企白领一族的“歪曲”描写,偶尔会说出声来:“等着,回头我来写一本书,专写这优秀的一群人。”至于等到何时,完全没有计划。
这一次,清清醒醒地却被人诱导着发了梦,这个人就是后来书的编辑。在书的立意上,心里纠缠斗争了很久,最后,这本书像我,也有三条命:一条是作为职业经理人写外企的经营运作,写外企在中国市场的运作;一条是职业白领的成长历程;第三条,是我自己。
二十几年没扯过闲篇,先是忐忑能不能写出来,然后患得患失写出来好不好看。没想到,动笔以后尝到的折磨竟完全是另样的。原以为逝去的记忆突然鲜活地浮现,把岁月结成的伤疤血淋淋地撕开,我不得不数次停下来,为止住痛楚引起的颤抖,也为遏制怨叹,要坚守立意初衷—把真实的生命交到这本书里,写点儿有意义的东西……人们不需要再多一份怨叹。
写书是一件苦事,真情投入的情感震动,逼迫自己思考许多似是而非的严肃问题,加上每天十七八个小时的“自虐式”写作,真把人煎熬得失魂落魄,精疲力竭,至今还生活在晨昏颠倒的时差当中。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敢一目十行地“浪费”书籍,单凭对写书人辛苦的尊重,也要学会认真读书。
幸或不幸,我遇到的是最狠虐的编辑,一天写5000字竟只得个轻飘飘的“还可以”。编辑不但逼着作者写字,还逼着作者思考,后来我觉得她比我还了解我。我坚持说,她发现了书的灵魂,我们俩一同赋予书生命。岂止是赋予书生命,在书的孕育过程中,对生命意义又有了许多惊喜的“发现”!为此,我感谢暴虐的编辑兼我的好朋友。
朋友曾引诗人的句子形容我:我简单,而又丰富,所以我深刻。
我立刻狗尾续貂:我清醒,而又激情,所以我真实。
“激情”是我的天性,而“清醒”却得来不易。单有“真”是残缺的美,加上“实”,才使我在飞飏时不失根基。只有天才的深刻才能留给后世,多数平凡的人就只能真实地活着一个又一个的“今生”。我喜欢我能欣赏和理解的深刻,也喜欢精彩的真实。以前自诩读书杂而多且快,因为编辑兼着园主,一日去了万圣书园,满眼都是未读过的书,自惭形秽到冷汗涔涔。封笔后我不敢再读我的书,但凭着这份“真实”,无论它是美是丑,就让它诞生吧。康德说,“世上最美的东西,是天上的星光和人心深处的真实”,这是我理解而又同意的“深刻”。
关于书的名字有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朋友们建议叫“摊牌”,我坚持用“逆风飞飏”,总觉得“摊牌”意味着结束,更想要那份风不息则飞飏不止的意境。终于作者获胜,书于是有了这个名字。
给我生命的父母,参与我事业和生活的亲友们,以智慧助我写作的朋友们,读我的书的人们,我欠太多人太多的感谢,让我用这本书代表我,愿我们快乐、成功!
吴士宏
1999年10月8日
《越过山丘:打破人生与事业的迷障》
序言:
二十世纪末,在互联网大潮方兴未艾之际,遍地创业英雄尚在孕育之时,成名的标志基本是在报纸杂志版面上出现的频率,按这个标准, 我成名算早,以至于也早已归于寂寂。当时的标签包括自学成才、打工女皇啥的。说来可笑,既是打工,又何可称皇?
那二十来年的道路真也艰辛,但基本是上行的方向。我倒从不相信成功可以复制,但不知从何时起,竟开始自信:我做什么都可以成功,即使一时一事没能成功,凭着努力与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执拗, 也终能成功。于是,我在事业的单行道上踩足油门勇往直前,除了事业,罔顾其他。所谓事业成功,是我生命中唯一的多巴胺,瘾,已深入血液骨髓。那些年,我被自大自信障目而浑然不自知,陶醉在逆风飞扬之中。
十年前,应知天命之际,我终于跌入了自己挖的深坑:莽撞创业, 欠下巨债。就像小时候饥饿时要翻抖粮食口袋似的,我逐一翻检所有的银行账户,当再三确认,所有账户都已告竭,四顾眼前只有谷底深不可攀的岩壁,我第一次认真地思考生存的问题,然而,完全看不到任何希望,鬓已白、人已老,互联网时代遍地少年英雄崛起,竟已无可容我再度打工还债之地。于是,我抑郁了,在病态中,更认定只有“死”,才是一了百了的解决方案。那时,我囿于自己设定的障垒:不出屋门、不见人、不说话、不看医生、不吃药,只沉浸在对各种死法的想象之中。
也许就是命不该绝吧,一次偶然,误入了教练的课堂。
教练,是一个专业程度很高的职业,发祥于欧美、成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与注册会计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一样,有其专业标准以及从业资格的培训与认证体系。简言之:教练与客户是一对一的伙伴关系,旨在激发客户本自具足的潜能。因其从业的天条守则中有一条是“为客户保密”,所以,尽管这个专业成长很快,却一直寂寂无闻。
其实,自二十世纪始,世界财富五百强的CEO,大多数早都有过N个教练啦。CEO是最忙的人,之所以会请教练,是因为真的有帮助啊。通用电气公司前CEO杰克·韦尔奇就曾多次说过:“我只想做一名企业教练……最好的领导人其实就是教练。”
那么,教练只是为CEO服务的吗?当然不是!教练是为“人”服务的。而“CEO”或其他什么标签,都只是每个完整的、活生生的人的一个维度而已。教练的哲学是:“每个人都是全面完整、资源丰富、富有创造力的天才。”信吗?反正,经过十年的研习,我是信了。十年之间,我辅导过两千七百多人次,那两百多位客户/教练伙伴都是活生生的“全人”(Whole Person),是CEO、创始人、高管、上司、下属、父亲、母亲、儿子、女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宇宙,各具鲜明的特性、各有其面临的独特挑战。在教练眼里、心中,客户首先是“全人”,教练的使命,是陪伴他们打破人生与事业途中一个又一个的障, 越过一个又一个山丘。而破障,需要自内而外,靠教练伙伴自己的觉察、觉醒。拿一枚鸡蛋举例:由内而外破壳而出的是新生命,从外敲击得到的,只是食物。教练,则负责陪伴与激发,激发每位教练伙伴本自具足的潜能。
万幸,我误入的是教练课堂,而不是另一个世界。之后,发生了各种不可思议的事:我逐渐治愈了自己的重度抑郁,成为专业认证的教练,我不仅成为两百多位客户/教练伙伴的思维伴侣,我自己也拥有了一个可伴余生的心灵伙伴——我作为专业教练,也时时教练自己。持续地觉察,破障。真的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我不敢贪念顿悟成佛,能在此境界逗留,已是无上福分啊!
我喜近水,山则只能远观而不敢近攀。生命中的山丘,于我,更有不可承受之重。然而,谁的一生不需要翻过一个又一个山丘呢?当艰难地越过山丘,扶腰、喘息,眺望着另一番开阔景象——有的是不期而遇的惊喜,有的是无穷变幻的四季风景。“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又有何妨?
我未曾达到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境界,但心中已笃定:能过好余生。
走入生命的夕阳,终于找到生命之北,愉悦地期待着剩余的每一天,期待着每一天的惊喜。这感觉,真好。我想与更多人分享这份美好。于是,历经近九百天、四稿,有了这本书。
如果您翻阅到了这一页,谢谢!请接着读下去吧,我相信您多半能发现些美好且有用的东西。这些美好和有用,多与“教练”有关,能帮助您破障,能帮助您的生活与事业都更好一些。
教练,人人皆应拥有,人人皆可拥有。
“越过山丘,虽然已白了头……”在苍凉的歌声中,我心清明,喜悦,无障。
吴士宏 2022年6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