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升,男,1986年生人。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劲牌学者。南京农业大学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现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一席”讲者、B站UP主、微博大V。
著有《中国南瓜史》《番薯的故事》《明清以来美洲粮食作物经济地理研究》等六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20余篇,数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另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要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读书》《南方周末》等报刊发表文章数十篇。
兼任中国科技史学会农学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农学会自然教育分会理事、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等,若干CSSCI来源期刊审稿专家。获得“优秀博士后学术成果”、首届食学著作“随园奖”、“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奖”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农业史青年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首届全国科学技术史博士生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等荣誉10余项
tpg0 2023-04-08 02:12:37
?在餐桌上,食物不仅是满足人类生理需求的营养来源,也承载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中国的饮食文化可以追溯至数千年前的古代时期,它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生命和自然的理解和态度。 例如,糯米饭这一常见的中国美食,源于古代农民对稻谷的加工和利用,同时反映了中国人对土地和自然的尊重与感恩。同样,炸酱面、麻婆豆腐、火锅等传统菜肴,也在逐渐变化和演化,融入了不同地区、不同族群的特色和口味,形成了当地独有的饮食文化和风味。 餐桌上的中国故事还涉及到人类学、历史、政治、社会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和探讨。例如,在餐桌上,我们可以听到农民和城镇居民对土地和城市化的不同看法,反映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矛盾和变革。此外,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在不断探索和实践,希望为人们提供更加健康、安全、可持续的饮食环境和生存空间。 总之,餐桌上的中国故事是一个多元、丰富、不断演化的文化密码,通过食物,我们可以了解并感受到中国人民对世界的认知和回应,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知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在这个过程中,科学领域的探索和发现,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中国饮食和文化的起源和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