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医疗界还是在投资界,消费医疗都是备受关注的热门词汇。但消费医疗的概念至今依然模糊,更没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或逻辑体系。本书尝试对消费医疗做个界定,从消费升级、市场细分和医改政策三个角度来阐述消费医疗的发展逻辑。
在临床诊疗、生物医药、5G、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更新换代和自媒体崛起、信息传播空前发达的互联网时代大潮的共同催化和驱动下,无论是从国家宏观政策层面、医疗健康市场方面看,还是从微观医疗机构、医疗从业者和医疗消费者角度看,消费医疗都已迎来了全新的面貌和格局。
然而,消费医疗由于兼具“消费”和“医疗”双重属性,所以一直处在“消费向左、医疗向右”的状态中,要么“重消费轻医疗”,要么“重医疗轻消费”,亟待破局。本书将分别从运营、要素、连锁、投资及未来五个方面入手,深入探讨新形势下消费医疗的破局之道。
本书认为,社会办医尤其是消费医疗的主流业态定位是“小而美”的门诊部和诊所,医疗机构运营的核心是“病种产品化”三要素,即“病种筛选、病种定价和病种入口”,重点探讨了私域、地推和公益等主流的入口策略和获客模式。“病种产品化”不仅是运营管理团队的核心价值,也是选择专科专病的决策依据,还能用来解释临床专科创业和投资“冷热不均”的客观现象。
消费医疗不只是医疗。消费医疗不仅需要以医生为主要代表的广大医务工作者,还需要运营、管理、资本、技术和政策等要素的助力和协同。但所有的要素和参与者都不应该去影响甚至破坏医生临床诊疗的独立决策。消费医疗创业和投资要找到认知同频的人,找到长期主义的钱,站在战略高度进行选址。
消费医疗要“单体做小、连锁做大”,应优先选择同城“八爪鱼”式的连锁模式,充分发挥连锁扩张的“品牌外溢效应、运营降本增效和高筑墙护城河”等三大优势,而不是过去那种以医院业态为主流的异地平行扩张模式。本书以眼视光和新康复两个热门专科为例,重点探讨了区域连锁布局的选址原则和落地策略。
相对其他行业而言,尽管医疗服务的投资热度持续时间更长久,但总体呈现“掉坑者众,收获者寡”的分化局面。这主要与医疗服务投资的三大悖论和投资逻辑紧密相关。本书从投资运营角度,对眼视光、干眼、新康复、新心理、儿童医疗、儿童增高、辅助生殖、日间手术中心、医生集团等热门专科和领域做了初步预判和评估。
随着医疗行业整体转向“合法、合规、合理”的可持续发展轨道,社会办医特别是消费医疗将迎来洗牌、重塑和变革的过程。新冠疫情的暴发,更加速了社会办医的洗牌和分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医疗产业利益相关方也加速了产业链整合的步伐,这些无疑都将促进整个医疗行业的重塑和变革,其中尤以眼科、口腔科、医美等领域表现得最为显著。
每个人的决策只要经过符合逻辑的深度思考,都是在面临各种约束条件下所做出的最优选择,谈不上对错好坏。本书希望能为社会办医尤其是消费医疗从业者和投资人在创业、投资和运营实践中提供逻辑依据和操作指引,从而尽可能地避免掉坑、少走弯路。
需要强调的是,消费医疗的本质无疑仍是医疗,医疗行业从业者和投资人应该坚持医疗服务的严谨性,充分尊重医疗服务行业自身的发展规律,这也是本书所有观点和逻辑的前提。
tpg0 2023-03-16 01:13:39
消费医疗是指个人或家庭出于自身健康需求,通过自费或私人医保等手段,主动选择、购买、使用医疗服务的行为。在中国,消费医疗行业在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市场规模逐年增大。但是,消费医疗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注意入局和破局。 入局方面,消费医疗需要重视以下几点: 1.选择正规机构:消费者在选择医疗机构和医生时,要选择有资质、有实力、有信誉的正规机构,避免选择无证机构或黑科技。 2.购买医疗保险:消费者购买医疗保险,既可以降低自身医疗费用负担,又可以规避潜在的医疗风险。 3.不追求过度治疗:医院或医生可能会推销或提供某些昂贵医疗服务或药物,但消费者应当理性选择,不追求过度治疗。 破局方面,消费医疗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预算:在消费医疗时,应制定合理的医疗预算,避免因个人医疗消费过多而影响生活质量。 2.加强监管:政府应加强对医疗机构、医生的监管,杜绝违法乱医、黑心医疗等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3.提高医保覆盖率:政府应进一步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降低消费者医疗费用负担,鼓励正规医疗机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