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的功能》
什么是风格?无论是用来识别某位建筑师的作品,还是描述某个地区、某个时期的一些共同特征,“风格”这个词的使用都由来已久。人们对该词的这种用法有一些固有的含糊不清且相互矛盾的假设:首先,风格是由形式元素的重复组成的;其次,风格是设计者自身的个性和才智(intellect)的产物;zui后,风格本身比体现了风格的实际 建筑更宏大,也更抽象与无形。
相同点:通过某个地区或时代的建筑物在形式元素或特征上的相似性来定义风格,就是预设了一种当代建筑中并不存在的美学统一性。有的建筑形式传达曲线性效果,有的展现晶体性;有的传递了多样性,有的则呈现了统一性;有的呈现单元性,有的传递开放性;有的传递去物质性,有的传递重量感。不过仅将这种多元化视为折中主义是不准确的,因为尽管这些建筑存在形式差异,但彼此之间仍有许多内在的相似之处,而且也与20世纪的早期建筑形式有许多内在的相似之处。例如,许多博物馆都有平行排列的展室,尽管有些将平行排列从中切断,有些将展室弯曲岔开排列或弯曲堆叠排列,却仍与得克萨斯州沃斯堡市金贝尔艺术博物馆(1972 年)展览室的平行排列类似;许多住宅建筑有连续成排的外部阳台,虽然有些在平面上呈曲线状,有些呈波浪或扭曲状,但它们仍与格拉斯哥的加洛门双子塔(1963 年)相似;很多教育建筑有内庭,虽然有些在剖面上呈扭曲状或阶梯状,但仍与位于华盛顿州西雅图的古尔德礼堂(1971年)相似;许多办公塔楼有外围中庭,虽然它们有些在平面上呈堆叠、弯曲或扭曲状,但仍类似于威斯康星州拉辛市的约翰逊制蜡公司总部研究大楼(1935年)。由此可见,无论在内部组织或外部形象上,这些项目都互为相似但又有所区别。
才智的独立性:将特定的风格定义为某一特定的建筑师的专有领域,这意味着建筑师以相对孤立和自主的方式工作。但鉴于当代建筑文化理念通过网络与更多的传统媒体的广泛传播,这种情况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任何对风格的当代定义都必须把这种信息共享纳入考量。代表性:如果我们认为建筑物代表理念,是可以“解读”的符号,那就暗示有许多——多于当代社会实际情况的——被广泛共享的符号。这样的观点也忽略了审美体验中建筑形式的存在,以及建筑形式被体验时的情境。建筑物不是抽象的,也不存在于真空中。在建筑承载的功能的情境或日常生活的行为中,比如工作、居住、观看比赛或进行运动等,它们是能被认知的实体。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致力于满足多种需求,比如保障居住者舒适、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符合政府部门的规划条例(这对建筑形态有不断提高的要求),以及在互联网时代将可以购物、办公、学习、开展研究、观看演出的实体空间与进行这些活动的虚拟空间区分开来等。因为需要这样的考量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远非大多数建筑师所具备的,所以建筑实践已与其他许多应对具体问题的领域相交叠,例如空间规划、安保、采光权利、消防工程、可持续发展工程、幕墙工程以及健康和安全咨询。
建筑形式的日常性意味着它们的美学价值或风格的能动性,必须被置于一个将其实体的存在或形式同日常生活的考量联系起来的框架内去考量,如住宅建筑的私密性与阳台形状的关系,办公大楼核心筒的形状和位置与其出租区域以及因此可容纳的租户类型之间的关联,办公大楼幕墙玻璃板的弯曲度与它们是否将阳光反射到周围建筑物上的关系。在这样一个框架内,建筑形式的审美体验总是与它们所承载的日常活动联系在一起。因此,为了感觉到建筑物的美感特质——它独特的实体本质,与其展开互动是至关重要的。人们需要穿行于其中,参与其中的日常活动和事件,并在其中工作或生活。
伦佐.皮亚诺设计的纽约时报总部大楼独特的表面面层传达了一种爬梯式的感觉,激发人们参与到“建造”的过程中来,这样的效果既不可能是建筑功能要求的一 部分,也不可能是由参与覆层设计的技术专家具体推荐的。同样,贝聿铭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设置的“刀刃般的”艺术墙,其锋利的效果如此诱人,以至于其部分边缘因游客频繁用手触摸而被抹去了,这也不可能是博物馆的功能或技术要求。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的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内低矮的扶手,引诱游客想要斜靠在上面。人们参观博物馆时的行走速度与穿越超市过道时类似,观看艺术品时倚靠扶手的参观者数量多到出人意料。而在纽约zhongyang火车站的回音廊中,交叉拱顶的聚声效果促使人们想要缩到空间的角落里相互耳语,这个提升彼此亲密度的想法当然不可能是车站功能需求的一部分。这些建筑的面层、墙壁、扶手和拱顶并不是被“添加”到一个结构中(就像在“装饰外壳”中一样)以代表某种理念。它们都是功能元素——面层保护室内免受外界天气的影响、扶手可防止有人失足坠入中庭、拱顶支撑着车站上面的楼层。毫无疑问,参与设计过程的其他专家的意见也对这些元素的实际考量产生了影响。然而,通过把这些与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相关的建议当作设计过程中的原材料加以接纳,建筑师可在形式与功能考量之间建立横向或侧面的沟通,以此将风格,或者说建筑形式的美学存在,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
为了阐述风格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把它作为一个共有的而不是个例性的考量来研究,本书提供了一个如同开放资源一样的档案库,其中包含自20世纪90年代的典范性建筑形式,以及20世纪初的一些早期项目,它们通过所承载的活动被分为不同类别,如居住、办公、学习、阅读和研究等。在每一组中,项目的排序基于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或共享途径,以凸显彼此的不同与特别之处:即它们把人们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的具体方法。接下来的文章为风格问题提供了更广阔的历史背景。第一部分考察了19世纪以来的风格演变史,第二部分探讨了对风格的旧有定义在今天所引发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第三部分尝试在当代建筑实践的背景下重新定义风格。
《形式的功能》
“形式追随功能”是建筑史上zui有魅力的一句格言。该格言由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在 19 世纪首次提出,强调了功能的文化作用和社会作用。不同的建筑类型涉及不同的材料, 按照沙利文的解释,这些材料包括所有有机的和无机的、物质的和形而上的、人类的和超人类的东西, 以及所有思想、心灵和灵魂的真实表现。 1 而 20 世纪的现代主义者在采纳此建筑格言时,仅将功能狭义化为对一种建筑形式的使用或应用, 2 此狭义化的阐释自出现以来便在建筑师及建筑理论家中引发了争议。
但是,如果形式追随的不是功能,那又是什么呢?为了探寻此问题的答案,关于物质形式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思想和概念。尽管这些观念有所差异,但是现代主义的理论家及之后的修正主义者都持有以下三个基本假设:第一,一元文化定义了社会;第二,物质形式必须以一个基本原则或目标为先导, 此目标由客观因素(形式被构建和使用的途径)或主观因素(形式被感知的途径)驱动,仅可二选其一; 第三,此形式是对某个单一的、理想的意义(meaning)、身份(identity)或可能性(possibility)的概括或响应。
这些认为功能和建筑形式相对立的观点体现出了 20 世纪占主导地位的各种二元对立思想的典型特点:东方对西方、左派对右派、文化对自然、思想对物质。但是,冷战的结束、全球范围交流的展开、跨国贸易协议的增加及由此产生的资本、人力、商品和思想的大规模迁移给城市及城市文化带来了日新月异的改变,也导致了建筑实践的改变。这些改变要求建筑师在思想及实践上采取不同视角。
我们的环境是以复杂方式连接互动的、多元化过程的产物。城市不再被定义为单一文化,或仅认同一种文化,而是已演化成一种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多种文化及文化形式共存并彼此交互,不断产生新的亚文化和可识别性。文化不再被视为由实践建立、由共识验证的一套普世价值或惯例。城市也以差异性和多样性为特点,其空前的复杂性增加了对更高性能建筑形式的需求,进而演化出了大量新型专业知识领域,每一领域都涵盖了一个由大量不同元素组成的高度专业的体系。除了比较熟悉的领域,比如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成本咨询师、项目经理、园林工程师、施工经理、声学工程师、 照明顾问等,还包括交通顾问、考古顾问、风工程顾问、消防工程顾问、开发经理、接入顾问、风险和机遇评估师、可持续发展顾问、规划顾问、犯罪预防设计顾问、公共关系和传播顾问、置业顾问和房屋中介、专业施工顾问、光权利顾问和建筑外观顾问。
新的二元过程出现了:建筑师赋予一种建筑形式以独特的感观品质,而工程师和技术员需要解决其技术要求。需求与欲望之间的脱离产生了过度规定和过度复杂的建筑形式,同时导致设计过程无法有效应对由各种因素造成的迫切问题,或者无法利用各领域可能存在的潜力,无论是环境变化、城 市蔓延、城市工业区减压、住房多样性,还是数字化工具和技术。
二元思维并不能解决如此混合复杂的问题。这需要我们改变现有的材料理念,不再只将材料理解为完全物理性的、有形的东西,而是要综合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元素,如气候、声音、经济,就如木材、钢材或玻璃。此材料性理念的扩展——可将其称为“超材料性(supramateriality)”——将建筑形式从二元方法(将思想与物质、客体与主体、生产与认识进行对立分离)中解放出来。现在, 抽象的与动态的素材可在数字化软件的帮助下实现精确测量及可视化,结合混凝土材料形成建筑形式设计。这可以使建筑形式满足多元化诉求、解决复杂问题,也可以让我们融合其他学科对功能的理解,重新定义建筑形式中功能的作用。在数学、生物学或计算机科学中,功能被视为一个独特的横向过程,由一个学科特定的媒介执行(例如一个微分方程、一个器官、一种浏览器)。多重输入或素材(数字、细胞、内容)以特定方 式结合,实现唯一输出——一种独特形式(一条特定曲线、一个有机体、一组信息)。正是所输出形式的独特性赋予其一项特定功能。在建筑领域,一种建筑形式的产生需要融合多种素材(物理元素、文脉环境、气候、经济),其媒介便是物理元素集。因其各种素材融合方式的不同,每种建筑形式或物理元素集都会以其特有的方式发挥功能或性能。也就是说,建筑形式的功能在于一个横向过程,此过程通过融合形式的产生和形式的运行,而产生一种独特的形式。
《装饰的功能》
建筑需要一种机制,使其与文化产生联系。获取这种机制需要不断地找到作用力,以把社会塑造为可资利用的素材(material)。因此,建筑的素材属性是复合的,由可见的和不可见的作用力组成。建筑的进步因新的概念而出现,新的概念使建筑与这种素材产生联系,并在新的美学构成及效果中表现建筑的发展。 正是这些新的效果,使我们能够以新的方式与城市始终关联在一起。
历史上,人们对建筑的美学构成开展过多种多样的探索。20 世纪,现代主义使用透明性实现建筑元素——空间、结构和布局的“直接”表达。然而近代以来,简单易懂的透明性逐渐过时,开始兴起有关建筑表达的讨论。后现代主义的修饰,和解构主义的几何拼贴,作为风格,取代了透明性。但是,风格无法简单地随着 文化的变化而进行调整。
目前,许多条件要求我们重新评估先前的构建建筑表达的工具。这包括越来越多的“空白”建筑类型。百货公司、购物中心、电影院、图书馆和博物馆不需要内部和外部之间的任何关联。
当代技术及人们对密闭和受控环境的需求,使更大的服务空间、厂房、储藏 空间和服务用房成为必需,从而增加了这些建筑的规模。此外,建筑师的角色趋向于专业化的外壳设计,而室内设计任务留给其他设计师。投机性的楼盘尤其如此,因为项目初始阶段并不知道用户是谁。而为提高能源效率而实施的新环境法规也使这一问题进一步凸显。玻璃自身无法提供有效的环境控制水平,需要通过分层或提供增强隔热性能的不透明区域来提高水平。这改变了玻璃在建筑中的使用方式,即纯粹的透明性无法产生建筑表达。在所有这些情况中,建筑师必须有效地赋予建筑一个既独立于内部又有益于都市环境的表达。建筑师的角色不再局限于整个建筑骨架,而是可以在更小或更大的深度上,发挥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协同作用,从外围护的表面起,贯穿于整个骨架。
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建筑物的表达。从内部表现中解放出来后,建筑师的机会就是找到建筑可与城市环境产生关联的工具。显然,在多元文化和日益国际化的社会中,符号化性的沟通更难实施,因为人们很难就符号或图标达成共识。表征性(representation)的工具较少间接表达,无法与文化产生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