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荣幸受到晓平老师的邀请,给他用心多年的作品写序。
我想这不仅是一本书,而是背后的历程。因为一个人说出来的话代表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晓平老师所选择的题材一定不是随便挑选的,里面必有深层觉知。
孔子曾经说过儒者有两类,一类叫小儒,一类叫大儒。
小儒是指以儒业为生的人。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他们通过“从事教育”来谋生,在他们眼中,教育是一个职业,是为了生活而做的工作。这类把教育当成工作的人,会把话说给别人听,而并不要求用于自己身上。
用于别人身上的叫知识,用在自己身上的才叫智慧。而晓平是属于智慧类的,是大儒。他把从事教育当成自己修身的过程,把通过教化自己而得到的体会无私地分享给受众。这类儒者从事教育越久,境界只会越高。我想晓平老师的文质彬彬不是天生的,而应该是修来的。在本书节选中也可以看到“文质彬彬,相辅相成”的这一段。
晓平老师有一句口头禅:“人人是老师,事事是案例,处处是学校。”他可以从任何一个人、一件事、一个境生发出对人的智慧启迪。晓平老师是一位用心生活、真心对人、恒心做事的人。他能有今天的影响力与知识无关,与做人有关。晓平老师节选孔子的话,正印证这一点,学做人一定首选孔子。
同时,晓平的作品还有《微教育》,可见在细微处觉察有多重要。只有拥有觉察力的人才能拥有反思反省的能力,而孔子就是善于反思和反省自己的人,也因此生发至上思想。思想的生发与一个人反思的能力成正比。晓平老师节选孔子的话是佳合。
这不是一本用来读的书,而是用来悟的书。
感谢晓平时时都给我们带来启迪。祝晓平老师身体健康、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