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工程结构和宏伟雕塑等世界上人文奇观的故事,也是人类的故事。这些创作成了一些惊人成就的有形纪念,但它们并不仅仅与物质世界相关,因为它们也展现了人类的梦想和渴望。当这些奇迹经受住时间和空间的考验与选择—正如本书中所示—它们所累积的力量
是无与伦比的。
探索这些奇观所生出的课题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建筑、艺术和工程是人类创造精神的缩影。它们涉及美学的晦涩和主观性,但也涉及自然科学和物理学更具客观性的定律,因为就建筑的本质而言,它们往往不得不模仿并呼应大自然的巨大力量和规律。这种实用甚至几乎是基本的方式,可能在巨型桥梁的设计中得到了最佳体现,如日本的明石海峡大桥(Akashi Kaikyo Bridge)。
人文奇观的故事也涉及更务实的政治交锋、经济需求,以及建筑技术、工艺的演变与完善。世界建筑学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突然而至的飞跃,常常以几乎是启示性的大胆实验的形式出现。12世纪初,欧洲就出现了这种飞跃。哥特式建筑理论以惊人的速度形成,欣然接受新的概念—由肋骨拱、墙墩和扶壁构成的框架,搭配有尖顶,并利用尖肋拱顶的结构力量。通过精心计算的设计而增加的强度,为传统的砌石建筑提供了革命性的新可能。
甚至神学也在这些故事中扮演了一个关键角色,因为许多最令人难忘的人类建筑都与结构创新、提供住所、生存安全等实际问题无关,而与纪念神灵和延续死者生命这种更富诗意的挑战有关。埃及卢克索(Luxor)的卡纳克神庙群(Karnak temple complex)之类的建筑,为那些在世界各地、各个时代都令人着迷的伟大谜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有无生命死后能继续存活?生者能否与死者交流?死者能否保佑生者?是否有轮回,甚至,是否有复生?
这种精神探求通常以最复杂的建筑为载体,使用模拟自然世界或神创之物表面秩序的几何结构,以及既具符号性又有象征性的装饰物来作阐释。亚琛大教堂(Aachen cathedral)和耶路撒冷的圆顶清真寺(Dome of the Rock)就是有力案例。
在思忖本书中的奇观时,许多其他主题也逐一浮现:引人入胜、鼓舞人心,信息丰富与娱乐性强。技术在其中起到了激动人心的作用—这并不是个枯燥的话题。从19世纪初起,西方世界开始运用新型建筑材料,主要是铸铁和锻铁,而后是钢和钢筋混凝土,把建筑风格转变为雄伟宏大,让无法想象的建筑类型成为现实,特别是拥有结构框架和大量玻璃幕墙的摩天大楼,包括伦敦的碎片大厦(Shard)和迪拜的哈利法塔(Burj Khalifa)。艺术与建筑也渐趋融合,世界上某些地方出现了颠覆常规建筑的方式,还有大体量挖掘而非建造等尝试,如埃塞俄比亚的拉利贝拉岩石教堂(rock-cut churches of Lalibela),让建筑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巨大的雕塑。
有趣的是,可持续建筑原则创造性地应用于传统乡土建筑,如使用未经烧制的黏土或泥土等廉价、现有的材料,加上天然绝缘、通风技术等,几乎不造成环境破坏或污染。本书中有个突出案例:马里的杰内大清真寺由泥浆、畜粪、稻草制成的脆薄饼形晒干砖筑造,外层粉刷了头道浆。
阅读本书如同在全球旅行,游历的不仅是当今世界,也有过去世界,因为许多所述奇观的根源在古代。而且,随着世事变迁,有些关键之地已几乎无法进入;现实中,这种旅行也已越来越难进行。本书展示的案例中,少数已无法前去旅行观赏,因为当地的人文奇观在近期受到严重破坏,部分已损毁,破坏方式难以想象—此处尤指叙利亚的帕尔米拉(Palmyra)。这让本书抵达了另一层面,且是非常重要的层面。它不仅以生动的细节展示了如今难以看到的奇迹,还记录了已不复存在之地。就这点而言,本书是一个严正的提醒:永远不要把我们所珍爱的东西视作理所当然,如果有必要的话,请准备好为我们的人文奇观战斗。它们为讲述人类故事、让世界变得更为振奋人心做出了很大贡献。
丹·克鲁克山克
201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