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约瑟夫·玻姆(David Joseph Bohm,1917年12月20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巴尔小镇;1992年10月12日卒于伦敦一家医院,享年75岁),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人类探索实在本性的科学事业。作为一位卓越的量子物理学家,他不仅在主流研究(诸如等离子体物理学理论、金属理论、高能粒子理论以及AB效应等)中做出其独特的贡献,而且更重要的是,在量子力学的基础研究中,他以反潮流的大无畏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对于玻尔(Niels Bohr)创立的量子力学正统观点提出了挑战。四十多年来,他于1952年发表的关于量子因果解释的两篇著名论文,一直是实在论物理学家从事量子力学基础研究的鼓舞力量和思想源泉。作为一位伟大的科学思想家,他和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一样,坚持科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描述自然,而且在于理解自然。他强调科学观念中概念的明晰性,高度重视第一原理的基础研究。他的自然哲学思想是反还原论的、开放的。他寓西方科学精神与东方哲学于一体,坚持受到现代科学支持的整体性实在观。他关于物质与精神本性的隐缠序观念,超越了传统科学与传统哲学的疆域,对于科学和人类文明的未来具有潜在的深远影响力。
玻姆并非出生于科学世家,他的父亲原籍奥匈帝国,犹太血统,是一位成功的家具企业家。后迁居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北部的一个矿山小城卫尔斯·巴尔镇。戴维就出生在那个小镇。少年时代戴维就对科学感兴趣,八岁时就开始阅读科学小说。一本天文学的书对其智力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事隔数十年,玻姆教授仍清楚记得他当时被浩瀚而秩序井然的宇宙深深迷住的情景。自那以后,戴维便与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将大量时光都花费在阅读与思考上面。他常常迷恋于探寻事物的活动机理,有时甚至设计出一些机械装置。例如,一只“不滴水的壶”就是他的得意之作。戴维的父亲开始为自己的儿子如此地迷恋科学而担忧,总觉得一个人怎能以“科学”谋生。戴维却不愿秉承父旨,操持家业。为了迎接未来生活的挑战,他设想以发明为生,曾为把“不滴水的壶”推向市场而奔走调查过。
在接受物理学启蒙教育的高中阶段,他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甚至思考过这样的问题:物理学理论是怎样使人们构造起对实在的一种理解的?他在故乡的宾州大学第一次有一定深度地系统学习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时,立即就着了迷。对于戴维来说,走科学的道路已经成为了他不可逆转的选择,他决心把自己塑造成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以物理学的认识形式去探索实在的奥秘。
1939年,玻姆在宾州大学获得科学学士学位,随即来到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伯克利分校,成了奥本海默(J.R.Oppenheimer)的博士生。当时,奥本海默领导着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玻姆参加了加利福尼亚大学辐射实验室有关曼哈顿工程的研究工作。他最早从事的课题是氟化钠在电弧中的电离化研究,这是曼哈顿工程中分离U课题的子课题。
1943年玻姆完成了关于中子一原子散射的理论研究,获得博士学位。这之后,他继续留在辐射实验室从事等离子体、回旋加速器与同步回旋加速器的理论研究工作。他在该实验室的大量日常工作是解决各种技术性问题。但他特别注重分析等离子体现象的物理机制。他发现,等离子体单个粒子是高度相关的。他率先认识到,等离子体理论为改进对金属电子理论的理解提供了许多实际可能性。因为他深信,用均匀分布的正电荷取代正离子就可以把金属描绘成一个高密度的等离子体。玻姆认为:在等离子体中库仑相互作用极大程度地组织化了(表现为电屏蔽效应与电磁振荡效应),因此,努力设计一种金属的等离子体理论,作为对于单电子金属理论的重大补充,是有价值的。
1947年,奥本海默举荐玻姆到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大学任助理教授,担任量子力学课程的教学,同时还给研究生开设等离子体物理学与高等量子力学讲座,并指导他们撰写学位论文。他与研究生派尼斯(David Pines)合作,对于电子相互作用的等离子体描述所做的系统研究*,就是在玻姆前期研究思想指导下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