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中国传统服饰
前言
这本书大概可视作我的学习笔记,以普通的传统服饰爱好者的角度写下来,它的趣味性会好一点,知识点会散一些,可以解答你的一些疑惑,可以给你一些启发。你可能会发现,它和你所看过的学习笔记有所不同,这是因为我曾听过一位学长谈论何为“我懂了”。我们都有坐在课堂上听课的经历,会发现老师说出来的那些知识点清晰易懂,但是下课铃响后就仿佛魔法被解除了,分明并未忘记什么就突然“不懂了”。因为我们只是听明白,并非我们“懂了”。所以我尝试将学习笔记以科普文章的形式写下来,希望我的读者可以真正露出“我懂了”的表情。
就这样偶然的,我开始写这些有关传统服饰的科普文。我很懒,但我一直鼓励自己要坚持。当然也要感谢网络时代,一些约稿让我的虚荣心获得了满足,又坚定了我坚持写下去的信念。虽然很多次都以为下一次会放弃,结果竟然跌跌撞撞走到了这本书的出版,何其幸运啊!
服饰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它需要穿着舒适、设计美观、场合得宜,还需要表达个性。但是我们对它走过的历程却知之甚少,一方面是因为它如同空气一般一直就在我们身边,反而让我们忘记去好好记录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古装剧的热播,在我们还没建立起明确印象的时候就涌入了太多冗杂的信息。我们对过去的了解,从书本里得来的不免黑白得枯燥,从影视剧里得来的则绚烂得迷茫。有些疑惑稍纵即逝,希望本书可以帮你抓住曾经闪过脑海的探寻过去的冲动,让你可以在别人疑惑的时候也让他们露出“我懂了”的表情。
我喜欢传统服饰、学习传统服饰也超过十个年头了,我也曾相信“坚持就是胜利”,但我知道是服饰独特的魅力让我这个三分钟热度的人坚持至今。它左手牵着科技史,你可以看到我们的丝绸文明灿烂缤纷,而且拥有世界领先的科技及科技与艺术相融合的成就;它右手牵着社会史,你会发现其实我们的每一段历史都有服饰参与,你站在衣柜前挑衣服的过程,其实是另一种历史的痕迹。
作为一个着迷于服饰魅力的学习者,要说新发现,大约趋近于无吧,略有几个也不敢独占。服饰这片大地群山起伏,当云海升腾时,在白茫茫一片之上显露的才是令人仰止的奇峰。我所做的,大约就是那片云海,虽然本质只是微不足道的水分子和微尘,却拥有走遍群山的野心和筛选奇峰的胆量。作为学习笔记,大约就是交叉了许多前人的研究,重新去审视他们的论据和方法,记下他们的成果,以一种不那么枯燥晦涩的方式表达出来,甚至与一些影视剧和生活疑惑结合。这其实就是科普,不仅仅数理化需要科普,人文社科也一样。而科普是连接学者和大众的翻译。
如果这一切发生在五年前,我可能不愿意这么做,或者不愿意这样承认。因为这个领域很小众,小众的东西总是容易让人产生优越感。而且,我也的确很少遇到这个领域中和我做着类似工作的人,尽管我也是业余的,就像当跑道上的人寥寥无几时,你会无法判断自己是落后还是领先。所以五年前的我,大概会在前言里让自己看起来更学术些,而如今我能明白各自有分工。
学者们专注学术,穷尽一生希望让“巨人”再高一点点。而我提供学习笔记,然后翻译成如同本书所呈现的文章,抚平和满足求知的欲望、好奇的冲动。我无法预知打开这本书的人将会如何,不过也会幻想有人感到知识的餍足,幻想有人因此成为另一个写学习笔记的人,可能也会有人摔了这本书,愤而去书评里写下一段文字。不论是哪一种,都欢迎你来到传统服饰的世界,你不一定喜欢我,但你会喜欢它的!
希望我们从服饰窥见曾经的生活、曾经的美好,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孤芳自赏。谢谢大家,并与大家共勉。
食尚五千年
藏在木头里的智慧
引子 学习传统建筑的门槛
在钢筋混凝土建筑大行其道的今天,如翚斯飞的中国传统建筑似乎已成为一个熟悉却又遥远的“乡愁”意象,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
无论我们如何惊叹于《阿房宫赋》所描述的宫城的壮丽,或感动于《醉翁亭记》所渲染的环境的清幽,当我们试图仔细勾勒出这些建筑的具体样子时,都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居然对其一无所知——不同于一些西方国家自古便将建筑理论视作人文常识,中国自古崇尚儒学,对匠艺关注不足,造成了我们传统建筑知识体系的缺失。即便我们有心翻阅哪怕距今较近的清工部《工程做法》,也会陷入对大量生僻字的困扰或只识其字却不知其意的尴尬,更遑论《营造法式》之类距今千年的建筑类古籍。
似乎学习传统建筑是有门槛的——历史拉远了我们与这些精美建筑之间的距离,时间的流逝也让我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变得遥远,而眼花缭乱的斗拱与其各个构件纷繁复杂的名字,更让我们在初次接近它们时便产生退避情绪,并进一步给我们带来困扰:“对于非建筑从业者,了解传统建筑在当下这个时代到底有什么意义?”
建筑作为艺术门类之首,对文化的影响潜移默化而又无比深远,无论东西方都是如此。我们平日讲学习知识的时候,会用诸如“搭结构”“构建框架”“打好基础”“入门”“进阶”等词语;在描述人的能力的时候,会用“栋梁之才”“高屋建瓴”之类的词语;在分析事情的时候,则会用“关键”等词语——实际上这些词语都是从建筑学中发展而来的。理解传统建筑的脉络,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和认识历史。
如果我们明白了了解传统建筑的目的,便能将学习传统建筑的切入点从那些看起来非常具体而繁杂的古建筑知识切换到古人怎么盖、怎么用以及怎么理解这些建筑要素上,从而试图理解其中的文化,学习传统建筑的门槛便会相应降低,这一过程也会变得轻松愉悦。
比如,我们常将进入某某单位、学校或家族的标准很严格叫作“门槛很高”,“门槛”这个词同样来自传统建筑,可它究竟是怎么演变成一个形容进入标准严格的词呢?
在传统建筑中,门槛主要具有如下几种功能:首先是固定门枕石,同时将门板抬起一定高度,从而固定门扇,并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其形变;其次是防止冷风回流将尘土带入室内,保持室内外的区分;再者则是视其高低而区分房屋重要程度或功能等级,配合上方门簪的数量,共同在文化层面表达秩序。然而从文献中并未找到相关门槛的硬性的等级规定,那么这个等级制度到底从何而来呢?文化现象太复杂,但总有起因。建筑方面的文化,多数出于建筑建造的过程本身。
从小处着眼,不妨先看板凳。假设现在有三种板凳:第一种板凳仅有一个座面和四条腿。第二种板凳具有一个座面和两两联系成组的腿。第三种板凳则由一个座面和四条连成一体的腿组成。
如果这三种板凳材料都便宜(意味着用料多少对造价影响不大),座面形状也相同(不计加工成方或圆的差异),那么在同样结实的情况下,最昂贵的会是哪一种?
答案是:第一种板凳。
这是因为,第一种板凳的四条腿各自与座面呈点状交接,对榫卯工艺及角度要求最高;第二种板凳的四条腿分两组与座面交接,两两相互牵制,对榫卯及角度的容错率有所提高;第三种板凳则将四条腿全部连接,其容错率最高,对榫卯工艺要求最低,只要足够紧,甚至不要求角度有多精准。
注意,比之于小木作中手工艺的精细度,建筑结构构件大木作中榫卯的精细度实际上可能远远不如这些板凳。这就要求早期建筑对结构交接节点的容错率越高越好,而地栿就承担连接柱根以提高整体容错率这一使命。
倘若我们将目光转向一些重要的早期多层木结构建筑,就可以看到各层除框架、斜撑以外,顶层及暗层还有柱脚枋联系,而一层接地处则为环绕的木地栿——如同现代砖混框架结构中需要地圈梁一般,地栿也有拉结稳固柱脚的作用。早期比较讲究的建筑一般都会采用这种做法。
既然单纯为了连接柱子、增加结构整体性,为什么一定要设置在地面? 这里牵扯到一个结构问题、一个空间问题和一个工艺问题。结构问题是,通常需要两个圈梁位于两端才能令整体更为稳固,而且柱身开卯眼对木柱破坏较大。空间问题 是,如果柱高不够,只能施于柱头和柱脚。而当柱高、柱径都足够时,面对的便是工艺问题,即这只是一个联系材而非结构材,故尽管其卯眼可以开在柱身,但由于侧脚做法——柱头需要向中心倾斜以保证整体稳固——的必要性,横向的枋若想交圈,对长度尺寸计算要求较高,而至端部希望两枋在柱身内相咬时也需要做更精细的榫卯处理,此方式徒增烦扰而无优势,故而选择最为简单的在柱头施枋而在柱脚施地栿的做法。
那么,门槛高低又为何会在文化中与等级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呢?古时候盖房子,实际的设计过程是在盖之前根据等级进行的计算过程。这里不仅指面阔多宽、进深多大、举架多高、用什么屋顶,更重要的是选多大的材料。这个基本数值一旦确定,斗多大、拱多长、柱多粗、梁多高就都能推算出来,而地栿也在这一计算体系之内。所以,社会地位越高,相应的屋宇等级就越高,能用的料越大,能盖的房子也越大,其门槛也就越高。
社会地位高,意味着其屋宇普通人难以进入。门槛高,同样意味着其空间难以进入。文化关系就这么确立下来了。后来,土墙逐步让位于砖墙,砖负责稳固各柱子,地栿的意义逐渐削弱,出场率不那么高了,但是“门槛儿高”这一说法却流传下来,成为形容社会地位高的通用说法。为了方便进人或搬东西而在门槛端部设榫卯做成可拆卸门槛,则是后来的事。
对于寺庙等重要建筑来讲,大型物品进出并非常态,为此特意将门槛做成带企口的样式实际并不合情理,所以其可拆卸的原因最初未必是为了方便物品进入,而很可能是一个修缮措施。正如檐部易糟朽所以增加飞椽,柱根易糟朽所以使用柱质,山面檩端易糟朽所以增加博风板以便替换,门槛因为是一圈木地栿中一小段暴露在外的部分,易被
水淋、磨损,所以将其做成可拆卸的形式,实际上可能是为了方便更换。在许多地区,给寺庙捐门槛是一种“功德”,这件事除了包含让人踩踏的隐喻意义之外,也应当是一种给穷人出资修庙的机会——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出得起钱给佛重塑金身,将庙本身维护好也是一件重要的事。
于是我们在明白了“门槛高低”一词文化渊源的同时,也更能理解鲁迅先生在《祝福》中所写的那段关于祥林嫂想去寺庙捐门槛的说法。在重要建筑的门槛外包上金属皮防止磨损,则是关于门槛磨损的同一个问题的另一个解答。
传统建筑的相关知识与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其实很有趣,我读书时常在猜测各种现象成因的过程中感到乐趣,而后便努力寻找各种线索以证明那些猜测的合理性——尽管乐此不疲地与老师和同学讨论的过程,多少能够将一些臆断消灭——但终归仍只是个人化的理解与猜想,不敢将其妄称为严谨的史学研究;可这个过程,对自己理解各项设计的必要性与精彩程度却很有帮助——琢磨如何用最原始的技术条件盖出有趣的房子,其实本身也是一种高效的设计训练。
毕业后,从事古建筑的相关工作,在见闻中所包含的道理与美感,更是令我深深着迷;偶尔也会去某些建筑学院——名为帮朋友代课,实为想把那些美好的设计或自己觉得有趣的想法分享出来,期望更多将来会去做建筑设计的年轻人注意到那些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彩与力量。我希望他们关注中国传统建筑时,完全是因其中所蕴含的那些能够超越时代的建造的智慧与设计的质量,而非仅仅因为看不见摸不着的形容词——“传统”。
因怕动笔能力退化,我平日在网络上断断续续写一些关于建筑的小文章,竟慢慢攒下了些读者,还被出版社找到,实属意外之幸。回想起上学时,自己也曾期盼有一本关于学习中国传统建筑到底有何乐趣、其对设计到底有何实质帮助的课外书,思忖再三,决定将这些个人觉得有趣及对自己多少有些帮助的内容整理成书,算是对自己早年的期盼和近年的思考有一个交待。
希望能将这些带给笔者快乐的小知识或小猜测通过本书展示给大家,尤其是建筑学相关学科的各位同学。
更希望能将那些看似离我们遥远的中国传统建筑与当下的建筑设计尽可能多地联系起来,拉近它们与我们的距离,让这些传统建筑中的智慧重新得到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