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信息化、知识化、现代化、全球化发展势不可当,新兴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国际经济和制造产业格局正面临新的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我国制造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战略机遇和挑战。
目前,我国制造业的规模和总量都已经进入世界前列,成为全球制造大国,但是发展模式仍比较粗放,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品附加值低,总体上大而不强,进一步的发展面临能源、资源和环境等诸多压力。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进而向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迈进。在人类历史上,大凡知识和技术创新,只有通过制造形成新装备才能转变为先进生产力。许多技术和管理创新也是围绕与制造相关的材料、工艺、装备和经营服务进行的。可以预计,未来20年,我国制造业仍将保持强劲发展的势头,将更加注重提高基础、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重大装备集成创新能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效益和水平,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全球竞争力,基本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历史性转变。
机械制造是制造业最重要、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在信息化时代,与电子信息等技术融合的机械制造业,仍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柱产业。工业、农业、能源、交通、信息、水利、城乡建设等国民经济中各行业的发展,都有赖于机械制造业为其提供装备。机械制造业始终是国防工业的基石。现代服务业也需要机械制造业提供各种基础设备。因此,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历史性转变,机械制造必须要先行,必须从模仿走向创新、从跟踪走向引领,必须科学前瞻、登高望远、规划长远发展。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是机械工程技术领域重要的科技社团,宗旨是引领学科发展、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进步。研究与编写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是历史赋予学会的光荣使命。一段时间以来,机械工程学会依靠人才优势,集中专家智慧,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世界机械工程技术和相关科学技术发展的态势,深入研究我国机械行业发展的实际和面临的任务及挑战,形成了《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
《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是面向2030年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如何实现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战略路线图。路线图力求引领我国机械工程技术和产业的创新发展,进而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发挥积极作用。
路线图的编写努力坚持科学性、前瞻性、创造性和引导性。科学性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科学技术的基础,符合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大趋势。路线图不是理想主义的畅想曲,而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科学预测。前瞻性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仅着眼于当前,而要看到10年、20年后甚至更长远的发展。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很多都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而是需要经过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持续努力才能根本化解。我们不仅要立足我国的发展,也要放眼世界的发展,对可能出现的科技创新突破、全球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的变革要有所估计。我们不仅要考虑已有的科学技术,还要考虑未来的科技进步与突破,如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材料、纳米等技术的新发展,考虑它们对制造业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可能带来的变化。对一些重要领域和发展方向、发展趋势要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和判断。创造性就是根据我国国情进行自主思考和创新。路线图的编写是一个学习过程、研究过程、创造过程。我们既要学习借鉴国外的技术路线图,学习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又不完全照搬、不全盘模仿。路线图不仅要符合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更要符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引导性就是要对机械制造技术和产业发展起引领和指导作用。路线图不是百科全书,也不同于一般的技术前沿导论,它是未来创新发展的行动纲领。路线图既要有清晰的基础共性、关键核心技术的提炼,同时也要有代表重大创新集成能力的主导性产业和产品目标,要适应企业行业的整体协调发展。路线图最终衡量的标准是先进技术是否能够转变成产业,是否能够占领市场。
《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对未来20年机械工程技术发展进行了预测和展望。明确、清晰地提出了面向2030年机械工程技术发展的五大趋势和八大技术。五大趋势归纳为绿色、智能、超常、融合和服务,我认为是比较准确的。这10个字不仅着眼于中国机械工程技术发展的实际,也体现了世界机械工程技术发展的大趋势,应该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八大技术问题是从机械工程11个技术领域凝练出来的,是对未来制造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技术问题,即复杂系统的创意、建模、优化设计技术,零件精确成形技术,大型结构件成形技术,高速精密加工技术,微纳器件与系统(MEMS),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化集成化传动技术,数字化工厂。这些技术的突破,将提升我国重大装备发展的基础、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重大集成创新能力,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将深刻影响我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
编写路线图,还要考虑如何为路
目前,我国制造业的规模和总量都已经进入世界前列,成为全球制造大国,但是发展模式仍比较粗放,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品附加值低,总体上大而不强,进一步的发展面临能源、资源和环境等诸多压力。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进而向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迈进。在人类历史上,大凡知识和技术创新,只有通过制造形成新装备才能转变为先进生产力。许多技术和管理创新也是围绕与制造相关的材料、工艺、装备和经营服务进行的。可以预计,未来20年,我国制造业仍将保持强劲发展的势头,将更加注重提高基础、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重大装备集成创新能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效益和水平,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全球竞争力,基本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历史性转变。
机械制造是制造业最重要、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在信息化时代,与电子信息等技术融合的机械制造业,仍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柱产业。工业、农业、能源、交通、信息、水利、城乡建设等国民经济中各行业的发展,都有赖于机械制造业为其提供装备。机械制造业始终是国防工业的基石。现代服务业也需要机械制造业提供各种基础设备。因此,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历史性转变,机械制造必须要先行,必须从模仿走向创新、从跟踪走向引领,必须科学前瞻、登高望远、规划长远发展。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是机械工程技术领域重要的科技社团,宗旨是引领学科发展、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进步。研究与编写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是历史赋予学会的光荣使命。一段时间以来,机械工程学会依靠人才优势,集中专家智慧,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世界机械工程技术和相关科学技术发展的态势,深入研究我国机械行业发展的实际和面临的任务及挑战,形成了《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
《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是面向2030年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如何实现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战略路线图。路线图力求引领我国机械工程技术和产业的创新发展,进而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发挥积极作用。
路线图的编写努力坚持科学性、前瞻性、创造性和引导性。科学性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科学技术的基础,符合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大趋势。路线图不是理想主义的畅想曲,而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科学预测。前瞻性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仅着眼于当前,而要看到10年、20年后甚至更长远的发展。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很多都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而是需要经过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持续努力才能根本化解。我们不仅要立足我国的发展,也要放眼世界的发展,对可能出现的科技创新突破、全球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的变革要有所估计。我们不仅要考虑已有的科学技术,还要考虑未来的科技进步与突破,如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材料、纳米等技术的新发展,考虑它们对制造业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可能带来的变化。对一些重要领域和发展方向、发展趋势要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和判断。创造性就是根据我国国情进行自主思考和创新。路线图的编写是一个学习过程、研究过程、创造过程。我们既要学习借鉴国外的技术路线图,学习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又不完全照搬、不全盘模仿。路线图不仅要符合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更要符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引导性就是要对机械制造技术和产业发展起引领和指导作用。路线图不是百科全书,也不同于一般的技术前沿导论,它是未来创新发展的行动纲领。路线图既要有清晰的基础共性、关键核心技术的提炼,同时也要有代表重大创新集成能力的主导性产业和产品目标,要适应企业行业的整体协调发展。路线图最终衡量的标准是先进技术是否能够转变成产业,是否能够占领市场。
《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对未来20年机械工程技术发展进行了预测和展望。明确、清晰地提出了面向2030年机械工程技术发展的五大趋势和八大技术。五大趋势归纳为绿色、智能、超常、融合和服务,我认为是比较准确的。这10个字不仅着眼于中国机械工程技术发展的实际,也体现了世界机械工程技术发展的大趋势,应该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八大技术问题是从机械工程11个技术领域凝练出来的,是对未来制造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技术问题,即复杂系统的创意、建模、优化设计技术,零件精确成形技术,大型结构件成形技术,高速精密加工技术,微纳器件与系统(MEMS),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化集成化传动技术,数字化工厂。这些技术的突破,将提升我国重大装备发展的基础、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重大集成创新能力,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将深刻影响我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
编写路线图,还要考虑如何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