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写本书
2005年3月,我第一次来到上海工作,第二次为美国ADC电讯公司服务,从原先在南京工厂的生产管理岗位转成了采购管理岗位,第一次成为一名“commodity manager”(当时中文职位被翻译成“商品经理”),也就是今天大家所说的“品类经理”。之后又去了美国NetApp公司担任“global commodity manager”(全球品类经理),以及到美国捷普科技公司担任思科事业部的“mechanical sector manager”(机械大类经理)。这一段工作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战略采购工作与我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南京旺旺集团总采购部所从事的执行采购工作之间的本质性差异,不仅仅是工作本身的价值与意义,也包括这份工作对个人在眼界和格局扩展方面的价值与意义。
2014年6月,作为法国咨询公司Buy.O在中国区的培训咨询师,我第一次来到巴黎,在位于巴黎第一区歌剧院大街上的Buy.O公司总部接受了为期一周与品类管理体系架构有关的系统性TTT培训。这一周的系统性培训让我有机会结合当下的品类管理体系,全面回顾我之前在ADC、NetApp及捷普这三家公司的工作经历,从而对品类管理与战略采购的概念、关系、内涵及价值的认知有了一次质的提升。之后几年在与品类管理有关的培训咨询工作中,我尝试着对品类管理方法进行总结,致力于打造一套基于实践及自己理解的结构化方法论,在经历了“品类管理6S法”的过渡阶段后,逐步形成了今天“品类管理5S2法”的架构。
2019年,在与本书合作者之一邢庆峰老师的一次小聚中,我们分享各自在战略采购及品类管理方面的认知与经验时,萌生了一起打造并推广品类管理方法论的想法,于是邢庆峰老师和我一起完善了“品类管理5S2法”架构,并最终在2021年年初向国家版权局申请了“采购品类管理‘5S2法’实操工作坊”文字类作品登记证书。
与此同时,邢庆峰老师和我又产生了创作一部与采购品类管理相关的、对本土企业具有实战指导意义的作品的想法。鉴于国内尚没有本土作者创作的该类书籍,我们说干就干。为了让本书中的内容与时俱进,融入实业界最新的实践做法,我们找到了在艾默生电气某子公司担任供应链高管的刘魁雁先生,希望他从实战的层面给予我们一些建议与帮助。结果,刘总也被我们的梦想鼓舞,成为本书的作者之一。他的参与,让我们坚定了创作的信心与决心,也极大地完善和丰富了“品类管理5S2法”方法论架构以及本书的内容,并提升了实用性。
于是,在我们最初产生创作本书的想法的当年(2021年),本书就完成了,历经不到一年的时间!
读者对象
以品类管理为抓手的战略采购实践,必须由组织从上往下给予授权与支持,并且需要组建一支由多个专业职能人员组成的跨职能团队来实施落地。基于这个特点,我们建议本书的受众为:
企业高管。
包括采购、供应商质量管理、物流和计划在内的企业供应链管理职能专业人员。
在企业里涉及新产品开发管理的营销、研发、测试、质量和生产管理职能人员。
对战略采购及供应链管理有兴趣的各界人士。
本书特色
本书当数第一本由国内本土作者创作的、以“品类管理”为主题的采购专业图书。本书的三位作者有着多年的品类管理实战经历,不仅有担任过“品类经理”的,还有担任过“供应商质量管理”(SQM)经理的。SQM是与品类经理交集最多、最常并肩作战的一个岗位,与“品类经理”并称品类管理团队中最典型的两大职能岗位。另外,本书的合作者之一刘魁雁,至今一直工作在品类管理的第一线,为本书提供了宝贵的、与时俱进的第一手资料与实践总结。
综上,本书对品类管理的理解与阐述是多视角、全方位的。书中的案例也都是基于三位作者真实的经历提炼而成的。相信所有从事过或正在从事品类管理的专业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所领悟与共鸣。
如何阅读本书
本书分为三篇。
第一篇“叩开‘品类管理’之门”,包括第1~2章。第1章以后疫情时代背景下的采购困局为开端,阐述了传统战略采购的价值及不足之处,并引出了继续推升战略采购价值创造作用的“品类管理”的概念与意义;第2章则简单地介绍了“品类管理”的起源及其与战略采购之间的关系,以及实施“品类管理”方法论可能为现代企业带来的收益。
第二篇“为成功的‘品类管理’赋能”,包括第3~4章。第3章描述了成功实施“品类管理”所需的组织保证和团队架构问题;第4章则是针对“品类管理”方法论中涉及的数据分析问题,给出了概括性的阐述,包括如何将数据分析的结果用恰当的可视化方法加以呈现。
第三篇“‘品类管理’战略计划与实施全流程”,包括第5~10章。第5章对“品类管理5S2法”的五个步骤做了系统性的概述,试图让读者对本书给出的方法论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接下来的第6~10章则对五个步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讲解,并给出了诸多实例,帮助读者洞见整个“品类管理5S2法”的各个细节,力图让读者从实例中了解和掌握这一系统性方法论。
勘误和支持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成书,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或者不准确的地方,恳请读者批评指正。如您有任何专业建议或宝贵意见,请发送至邮箱sam@be
2005年3月,我第一次来到上海工作,第二次为美国ADC电讯公司服务,从原先在南京工厂的生产管理岗位转成了采购管理岗位,第一次成为一名“commodity manager”(当时中文职位被翻译成“商品经理”),也就是今天大家所说的“品类经理”。之后又去了美国NetApp公司担任“global commodity manager”(全球品类经理),以及到美国捷普科技公司担任思科事业部的“mechanical sector manager”(机械大类经理)。这一段工作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战略采购工作与我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南京旺旺集团总采购部所从事的执行采购工作之间的本质性差异,不仅仅是工作本身的价值与意义,也包括这份工作对个人在眼界和格局扩展方面的价值与意义。
2014年6月,作为法国咨询公司Buy.O在中国区的培训咨询师,我第一次来到巴黎,在位于巴黎第一区歌剧院大街上的Buy.O公司总部接受了为期一周与品类管理体系架构有关的系统性TTT培训。这一周的系统性培训让我有机会结合当下的品类管理体系,全面回顾我之前在ADC、NetApp及捷普这三家公司的工作经历,从而对品类管理与战略采购的概念、关系、内涵及价值的认知有了一次质的提升。之后几年在与品类管理有关的培训咨询工作中,我尝试着对品类管理方法进行总结,致力于打造一套基于实践及自己理解的结构化方法论,在经历了“品类管理6S法”的过渡阶段后,逐步形成了今天“品类管理5S2法”的架构。
2019年,在与本书合作者之一邢庆峰老师的一次小聚中,我们分享各自在战略采购及品类管理方面的认知与经验时,萌生了一起打造并推广品类管理方法论的想法,于是邢庆峰老师和我一起完善了“品类管理5S2法”架构,并最终在2021年年初向国家版权局申请了“采购品类管理‘5S2法’实操工作坊”文字类作品登记证书。
与此同时,邢庆峰老师和我又产生了创作一部与采购品类管理相关的、对本土企业具有实战指导意义的作品的想法。鉴于国内尚没有本土作者创作的该类书籍,我们说干就干。为了让本书中的内容与时俱进,融入实业界最新的实践做法,我们找到了在艾默生电气某子公司担任供应链高管的刘魁雁先生,希望他从实战的层面给予我们一些建议与帮助。结果,刘总也被我们的梦想鼓舞,成为本书的作者之一。他的参与,让我们坚定了创作的信心与决心,也极大地完善和丰富了“品类管理5S2法”方法论架构以及本书的内容,并提升了实用性。
于是,在我们最初产生创作本书的想法的当年(2021年),本书就完成了,历经不到一年的时间!
读者对象
以品类管理为抓手的战略采购实践,必须由组织从上往下给予授权与支持,并且需要组建一支由多个专业职能人员组成的跨职能团队来实施落地。基于这个特点,我们建议本书的受众为:
企业高管。
包括采购、供应商质量管理、物流和计划在内的企业供应链管理职能专业人员。
在企业里涉及新产品开发管理的营销、研发、测试、质量和生产管理职能人员。
对战略采购及供应链管理有兴趣的各界人士。
本书特色
本书当数第一本由国内本土作者创作的、以“品类管理”为主题的采购专业图书。本书的三位作者有着多年的品类管理实战经历,不仅有担任过“品类经理”的,还有担任过“供应商质量管理”(SQM)经理的。SQM是与品类经理交集最多、最常并肩作战的一个岗位,与“品类经理”并称品类管理团队中最典型的两大职能岗位。另外,本书的合作者之一刘魁雁,至今一直工作在品类管理的第一线,为本书提供了宝贵的、与时俱进的第一手资料与实践总结。
综上,本书对品类管理的理解与阐述是多视角、全方位的。书中的案例也都是基于三位作者真实的经历提炼而成的。相信所有从事过或正在从事品类管理的专业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所领悟与共鸣。
如何阅读本书
本书分为三篇。
第一篇“叩开‘品类管理’之门”,包括第1~2章。第1章以后疫情时代背景下的采购困局为开端,阐述了传统战略采购的价值及不足之处,并引出了继续推升战略采购价值创造作用的“品类管理”的概念与意义;第2章则简单地介绍了“品类管理”的起源及其与战略采购之间的关系,以及实施“品类管理”方法论可能为现代企业带来的收益。
第二篇“为成功的‘品类管理’赋能”,包括第3~4章。第3章描述了成功实施“品类管理”所需的组织保证和团队架构问题;第4章则是针对“品类管理”方法论中涉及的数据分析问题,给出了概括性的阐述,包括如何将数据分析的结果用恰当的可视化方法加以呈现。
第三篇“‘品类管理’战略计划与实施全流程”,包括第5~10章。第5章对“品类管理5S2法”的五个步骤做了系统性的概述,试图让读者对本书给出的方法论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接下来的第6~10章则对五个步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讲解,并给出了诸多实例,帮助读者洞见整个“品类管理5S2法”的各个细节,力图让读者从实例中了解和掌握这一系统性方法论。
勘误和支持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成书,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或者不准确的地方,恳请读者批评指正。如您有任何专业建议或宝贵意见,请发送至邮箱sam@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