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元宇宙大爆炸:未来社会的愿景
丁伟,华为咨询委员会顾问
周掌柜的《元宇宙大爆炸》启发了我对未来社会的进一步思考。
对于元宇宙,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人类科技愿景的新阶段。过去的十年,我们先是提出智慧地球,之后提出工业4.0、数字孪生、智能社会等。而从智慧地球到元宇宙的十年间,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VR/AR、生物科技、太空科技等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跃迁。科技领域已经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重要战场,为元宇宙的诞生提供了技术的可能性以及发展模式的不确定性。
元宇宙作为未来社会的科技愿景,注定是一个复杂系统,在虚拟与现实之间、科技与政治经济社会之间、不同文明和不同因素的互动中演进,阶段性地产生不同结果。主导元宇宙发展的一些因素已经显现,另一些隐形因素尚未诞生或显露,需要大家一起探索和交流。
元宇宙背后的信念变迁
元宇宙之所以能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或多或少因为它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除了本书中所提到的科技基础,元宇宙愿景也有人类信念变迁作为基础。
近年,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把物质财富推向一个历史的顶峰。温饱之余,人类在物质短缺时代形成的信念和价值观开始发生变化,重心从贪婪、懒惰、恐惧(安全),转向享乐、自我欣赏,而元宇宙构建的虚拟与现实世界满足了人们信念转向的需求。这也是元宇宙的商业价值所在。
丰裕时代,人类信念体系将从处理物理环境向处理人类社会环境转变,从偏理性转向偏感性。这种悄然启动的转变堪比工业革命前的文艺复兴所带来的转变,未来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将随之改变。
信念可以激起人类的巨大期望,从而引领社会变革。信念决定了人们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从而影响社会共识的形成,进而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和方向。
社会变迁方向的首要影响因素是人类的信念,而不是技术。
元宇宙经济原理的变迁
元宇宙经济的概念是相对于过去有限经济而言的,很好地解释了未来经济价值和客户价值的变迁。
计算机发明前的经济主要是有限经济,因为以物质生产加工和服务为主要交易对象(看得见摸得着),所以经济模式受限于物理世界及人类改造物理世界的能力。
元宇宙经济是信息社会和智能社会的典型经济模式,主要是对非物质对象,包括对数据、算法、生物的DNA编码、软件、游戏、数字影音、数字设计等,进行生产加工和传播复制,可对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直接价值,或赋予物质产品全新的意义而产生间接价值。元宇宙经济摆脱了物理世界的局限(即有限经济的基础),从而产生了新的经济规律。
元宇宙经济的早期阶段是基于计算机程序的软件,由网络信息科技承载,串联和重组一切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力,并形成社会网络化的生产关系。未来十年,元宇宙经济将从量变发展到质变。
元宇宙经济的中期阶段正在到来,载体除了软件外,还会有生物、能源、食品等,以及脑机接口产品、纳米机器人等认知和虚拟体验产品。人类可以在虚拟世界用极低的成本获得以前稀有、昂贵或不可获得的各种体验。一切可以编程的事物,都将随着理论和工程突破成为元宇宙经济创造价值的对象。
元宇宙经济的终极阶段还只是幻想,可能彼时元宇宙将被新名称取代。看看多年前IBM创作的原子电影,或许可以理解元宇宙的终极阶段—可编程的物理世界并非不可能实现。如果物理定律取得突破,在万物皆比特的世界,包括原子在内的世间万物的结构形态都可以编码,但是也可能突然坍塌成黑洞。
元宇宙的商业变迁
元宇宙经济的早期阶段一般会围绕不同领域的互联网平台展开。
平台链接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人、物、商业,分解了原本只能由大型企业承担的职能。例如工业4.0的本质就是把制造业产业链各个环节完全解耦,组织为新的大平台。平台本身由多个社会网络构成,平台越大,背后的网络效应越明显。
在产业大平台时代,企业必须进化为平台或平台元素,从而充分发挥平台网络效应。不能转型的企业只能沦为工业化时代的“历史遗迹”。各行业首先要数字化,之后才能平台化、服务化,最终融入元宇宙世界,实现虚拟化、体验化和软件定义一切。
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是一切商业连接、技术连接的结构性基础。企业、社会的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商业活动、科技活动和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运作都嵌入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并在不同的元宇宙平台中呈现、互动、创造价值。过去,社会网络化的高度发展依赖于私人组织和社会中间组织,未来将依赖于元宇宙社区,这也将引发企业、社会活动的巨大变革。
元宇宙将进一步推动人与人的社会网络化发展,小世界网络从六度连接走向三度连接。社会网络化趋势将逐步推动商业化连接的改变。这种改变包括去中介化、多中心化等,最终使得网络社会的商业环境自由、简单,价值合理化,并且受监控。元宇宙理想的去中介化结局应该是多中心化,从而在保持商业公平与效率间取得平衡。
序二 元宇宙,推动碳基与硅基生命形态融合
肖京,平安集团首席科学家,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
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角度看,文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良好的地理环境,而文明进化的动力来自两个文明的地缘相近。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人类已开始不断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穿梭。这两个世界的边界正在逐渐融合,进而构建出文明的新载体—元宇宙。传统的地理边界概念在元宇宙中得到无限放大,使得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步伐逐渐迈向虚拟空间。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将不断塑造人这种碳基生命的硅基生命形态。可以说,硅基生命形态并不是独立生发而是孕育于碳基生命中的。就像草履虫一样,目前它处于非常原始的阶段。不同的是,借助碳基文明的积累,硅基生命形态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直到具备自我意识、可以自主进化的超级智能出现,此时硅基生命形态将脱离碳基生命,成为真正的硅基生命。那时,我们是否也应该称这些硅基生命为“人类”呢?
元宇宙是虚实融合的文明载体,人类文明将在这里生生不息。或规划建设国家重大工程,或科技巨头企业推动,当前世界各主要科技强国争相发展元宇宙。它们一方面通过载人航天、可回收火箭、生命科学探索太空资源,拓展现实世界,致力于推动人类成为星际文明中的一分子;另一方面使用虚拟现实、区块链加密、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社交、协同办公等构建虚拟世界,开辟新的精神家园。元宇宙的发展将不断催生新需求,创造新的工作岗位。碳基智能存在于现实世界,借助数字孪生,人生活在虚拟世界中,也可以进一步孪生在太空中某个地方的物理躯壳上。硅基智能存在于虚拟世界中,同样可以通过物理孪生体生活在宇宙的任意一个现实空间里。这将极大地增加人类文明的活力,让人类文明更加昂扬向前。
透过元宇宙的概念,我们看到了未来世界的美好愿景,以此激励自己奋起创新、创造。不过回首过去,人类在创造现实世界璀璨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破坏了地球自然环境,如水、大气、土壤被污染,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灾害频发。我们不得不考虑如何在构建元宇宙的过程中,不重蹈覆辙,审慎地对待伦理、公平、信任等问题。人类必须不断寻求通向未来元宇宙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时常想,碳基文明时代是否也是由某个更古老的原始文明创造的?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文明是否就可以一直以不同的载体形态不断地进化下去?如果是的话,我们在接受碳基生命形态和硅基生命形态融合,更进一步产生独立的硅基生命时,就平静多了。
序三 星际探索与元宇宙殊途同归
张璐,Fusion Fund 创始管理合伙人、硅谷知名投资人、达沃斯全球青年领袖,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材料与科学工程系
2021年10月,硅谷科技巨头Facebook宣布公司正式改名为Meta,股票代码也将由之前的FB变更为MVRS。一时间,舆论哗然,与元宇宙(Metaverse)相关的话题迅速占据了各大科技新闻媒体的头版头条。
事实上,元宇宙并非一个全新的概念,Meta也并非第一家布局元宇宙的科技公司。早在Facebook官宣改名以前,元宇宙已经在很多领域,尤其是游戏领域流行开来。至今仍最具代表性的元宇宙社交游戏Minecraft最早出现于2009年,而游戏公司Epic Games早在2004年就已推出Fortnite(是否属于元宇宙仍有争议)。而说到元宇宙游戏就绕不开的游戏公司Roblox,则称自己多年来一直在开发元宇宙产品,而不只是游戏平台。
近些年来,其他领域的科技公司也不甘示弱。微软正致力于将Microsoft Teams打造为一个以企业办公协作为核心的元宇宙。英伟达推出的Nvidia Omniverse以为创造者实现一个链接3D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平台为目标。而苹果,据说早已开始围绕VR与AR的技术创新进行元宇宙的布局。
元宇宙开启的百家争鸣的局面与未来的宏伟蓝图固然令人心潮澎湃,但面临的技术挑战也不小。
首先是信息传输的延迟问题。元宇宙未来所承载的信息量之大与今日的互联网不可同日而语,而人们在浸入式的互动体验中不会容忍太多的信息延迟与卡顿。带宽的增加会减少一部分的延迟,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的出现与发展将计算更多地推向边缘,就近提供端服务以大量减少不必要的网络传输,让人们看到了解决元宇宙延迟问题的方向。
另一个例子存在于元宇宙最拥挤的赛道之一—社交应用的场景中。现有的线上交流之所以还无法完全取代人与人直接见面,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的潜意识在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和建立信任的过程中是无法取代的,而贡献于潜意识的比如身体语言、触觉反馈,都无法在现在的虚拟现实中实现。柔性电子技术在这一问题的解决上至关重要。斯坦福大学实验室目前已实现了基于柔性电子的人造皮肤技术。该技术可提供与真实的皮肤高度相似的触觉反馈。Facebook的ReSkin项目也尝试在这个领域实现突破。
另外,元宇宙还面临着诸多不限于现有互联网维度的挑战,比如更复杂的身份验证技术、更高的数据安全与隐私要求、虚拟世界中金融系统的创建、IP的创建与保护等。未来人们是只构建基于具体应用场景的元宇宙,还是联合起来构建一个完整的超级元宇宙?如果是后者,上述种种挑战会上升到另一个维度。
在今天,即使面临诸多挑战,我们仍然兴奋地看到,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极速发展与突破,正在把一个个从前难以想象的可能变为现实。
本书从产业互联网升级的角度,构建出一条关于元宇宙前世今生的完整逻辑线,并通过展望未来,为想要转型的企业提供了高屋建瓴的战略思想。
人类对未来的探索,向外是发展太空科技,仰望星空;向内是构建元宇宙,打破物理空间的距离。两条路线看似平行,实则相得益彰。任何想要抓住新的时代机遇的企业,都不可轻易错过这些当下正在发生的巨变。未来已至。
序四 元宇宙趋势基于逻辑而非空想
张立,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电子工程专业博士,半导体、VR/AR领域资深专家,掌柜智库专家
20多年前,互联网开始普及。10多年前,移动互联网出现。近十年来,好戏连番上演。
在中本聪天才的设计的影响下,区块链技术不仅仅在改变我们的世界,更在思想层面促使我们重新思考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比如什么是信任,怎么建立秩序。随着AlphaGo的诞生,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以雷霆般的气势横扫千军,打破了人们很多固有的认知,影响了几乎所有的行业。光学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光波导近眼显示技术打破了现实世界与数据世界的隔阂,使得人们能够通过超薄的镜片领略亦真亦幻的增强现实(AR)。Pancake折叠光学的出现大幅提升了VR设备的便携性,有效推动了“头号玩家”从梦想走进现实。
我们处在这样一个时代,科技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演进,犹如宇宙开始的奇点。我们的孩子已经很难想象没有互联网和手机的世界,就好像我们很难想象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宇宙。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我们所处的时代呢?中国人传统上是保守的,特别是独尊儒术之后,董仲舒的“天不变,道亦不变”深入人心。在文化上,儒家是不鼓励创新的,更多的是回到过去,回到梦想中的克己复礼的旧体制中。我们认为,究其本质是中国在旧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停滞不前。我们今天所面对的世界和先哲所面对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尊重先哲,但是需要清醒地意识到,传统的哲学世界观诞生于一个几乎不变的社会里,甚至,我们传统的哲学世界观反过来束缚了社会的发展。
这是一个信息和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一个“天常变,道亦常变”的时代。我们需要拥有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更加理性、更加旗帜鲜明地呼唤“赛先生”来面对这个时代。当人类出现,仰望星空时,他们可能就开始对宇宙有了深入的思考。古代中国,庄子对宇宙的思考即使到今日依然发人深省,“庄周梦蝶”非常重要地指向了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即如何区分梦幻与现实,又如何知道现实不是梦幻。庄子给出的结论是“天人合一”,即梦幻是现实,现实是梦幻。在西方,有柏拉图著名的“洞穴”寓言,也有笛卡儿怀疑一切皆是虚假而唯有思维为真的那句“我思故我在”。在当代,马斯克提出了结合现代思想的矩阵模拟假设,即我们现在所生活的“现实”,很可能是更高级文明创造或者模拟出来的。过去,我们对于宇宙的本质和多重宇宙的探索还停留在人的思想意识层面。而在当前这个技术爆发的时代,我们正在用技术塑造一个个新的宇宙。我们已经可以全身心地融入一个全新的意识宇宙。这个宇宙是一个完全由技术塑造的、数字化的世界。在这个宇宙中,人类可以完全在意识领域沉浸式地体验。剥离纷繁复杂的技术,我们事实上正在经历碳基文明和硅基文明的融合发展。
科技发展如此之快,预测未来很可能是一个不明智的行为。不过,在这样一个大爆炸的时代到来的时候,我们依然会兴奋地展望一下未来。在未来,我们的社会将会存在很多个元宇宙。在这些共存的元宇宙中,我们的通常行事规则将由区块链所约束和规范。我们将不仅仅在思想领域选择我们所爱的理想,还可以根据白皮书所制定的宗旨去选择所要参与的元宇宙。事实上,某个元宇宙的参与者在参与一项游戏。我们认为,那个阶段的游戏应该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通常意义上的游戏。通常意义上的游戏是指所谓的“有限游戏”。有限游戏的目的是取胜,本质上是零和博弈。对于一个零和博弈的社会,由于其处在一个有限的时间和范围内,其本质上就是一个极速熵增的社会。从宏观来讲,元宇宙之间的竞争一定是一个对抗熵增的激烈的过程。设计成有限游戏的元宇宙模式在未来注定是短暂和易逝的。未来成功的元宇宙一定是无限游戏。无限游戏的设计并不为输赢,而是为了社会的延续。在元宇宙之间激烈的竞争中,元宇宙存在的目的并不是证明谁会赢得胜利,而是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在目前的区块链技术下所设计的游戏是有限游戏,而有限游戏必然会导致区块链的衰落。为了营造无限游戏的氛围,我们需要一套博弈共识机制的新一代区块链技术。另外,一个社会要能够有无限的游戏,在很多情况下,的确需要遵循社会的规则,保证社会的规则不被打破。但是在其他一些领域,如科学和文化领域,我们期待的是突破性创新。所谓突破性创新,本质上就是挣脱束缚,跳脱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当然,文化和科学依然受限于一些基础的核心共识。以上所述都需要我们有一种新的基于博弈共识机制的区块链技术。简单来看,如同我们在这个世界期待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我们在元宇宙中也不会留恋于既定的白皮书和永远不变的游戏规则。
我们期待元宇宙的演进,包含其自身规则的演进。从熵增的角度来看,元宇宙是一个耗散结构,其熵增从长期看是必然的。但是为了延缓熵增的速度,成功的元宇宙必须不断地和外界进行能量和信息的交互,必须建立良好的秩序。更重要的是,在文化和科技等诸多领域,我们可通过提供足够的空间,持续有突破边界的创新,从而保持社会的活力。这样就可能以先进的文化和科技创新来实现相对熵减。
作为掌柜智库成员和本书的写作顾问,在和周掌柜的多次交流中,我一直在思考元宇宙的未来形态。我认为,从社会的角度看,元宇宙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会经历一个各种元宇宙爆发的阶段,但是随着演进,少数几个元宇宙会因为其良好的耗散结构而成为长寿的元宇宙,而很多的元宇宙要么因为其零和博弈的机制,要么因为其不得人心的宗旨,成为少数玩家的“乐土”,最终因为玩家数量少而快速进入元宇宙的热寂而死亡。回到现实中来,元宇宙相关的领域正走在一个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上。在底层的器件层面,VR/AR所依赖的底层光学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未来发展更加激动人心。第三代集成光学利用芯片光刻工艺实现光学器件相变,会颠覆目前以冷加工为主的光学技术和相关产业。在不久的将来,具有更好显示效果、超轻薄甚至薄膜化的VR/AR设备将会诞生。光学的突破可能极大地超出目前的普遍预期。我了解的美国哈佛团队、国内浙江大学和创新公司亮亮视野联合实验室均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产品化指日可待。
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会体验到沉浸感更强的元宇宙,在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自由切换。另外,算法的演进非常迅速,日新月异的AI技术、SLAM的环境理解能力算法和一系列相关的算法,都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各个VR/AR场景中。微软和Facebook这样的国外巨头和国内诸多的VR/AR企业已经为我们展示了设备结合算法的无限可能。同时,随着5G的快速推进,以云原生技术为核心的云边端一体的网络架构将成为主流。云企业如亚马逊、阿里巴巴,运营商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都已经进行了很多云边端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探索。未来,我们将有更大的空间来解决计算存储能力和设备轻量化之间的矛盾。无处不在的计算能力会使得VR/AR的轻量化体验足够惊艳。
在和周掌柜的长期共同研究中,我们就很多技术和商业模式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而最近半年多以来针对元宇宙的讨论无疑是最激动人心的,那些思想碰撞产生的火花让人难忘。就好像20多年前我们这一群人在互联网大潮到来之前的悸动,此刻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自己又来到了另一波大的浪潮的面前。百舸争流,时不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