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国务院于2017年7月颁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要求“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小学中逐步落地生根。人工智能教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思维方式与应用创新实践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适应、使用、创造智能技术的优秀人才,为实现国家的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与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贡献力量。可以说,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主要在于是否能够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储备、培养青少年人工智能技术的拔尖创新人才。北京市朝阳区自2018年起积极布局人工智能教育,着手建设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开发青少年人工智能技术教材等课程资源,为人工智能教育在朝阳区中小学中更好地普及推广并逐步形成地区教育特色奠定了基础。
实践证明,人工智能教育融合了信息技术、机械、电子、通信、控制、声、光、电、磁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而人工智能创新与实践活动既能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又可以让孩子通过动手、动脑,培养综合素质。孩子们通过亲手组装人工智能系统、检测调整传感器、编制和调试控制程序等工作,不仅综合知识水平得到了提高,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也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提升。
人工智能教育对进行学科知识渗透、培养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本书以机器人为学习载体,针对4~12岁儿童的学习特点,由最简单的模型入手,衍生出生活案例,并通过解密生活案例,
引出技术原理,最终通过思维训练,让孩子学会利用机械原理设计出自己的作品。活动设计旨在通过促进孩子无限制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帮助他们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联系、建构、反思和延续的过程,从而形成学习知识和积累知识的螺旋式发展。
本书的编写基于北京市朝阳区科技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参考了多部文献,并借鉴了专家的研究成果。本书由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胡秋萍老师组织信息科技教师完成编写,并得到了朝阳教育研究中心郭春玲老师和朝阳分院蔡益老师的指导,图例及创作素材由深圳市童心网络有限公司提供。在此,向各位专家和教师表示感谢。
由于本书编写人员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2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