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本序(节选)
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是英国二十世纪继承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父亲是伦敦的著名律师。一八九九年高尔斯华绥在牛津大学法律系毕业,但对律师业务不感兴趣,而专心从事文学写作。他早期以约翰·辛约翰的笔名写了几部小说,但没有引起人们注意。《岛国的法利赛人》是他用真名发表的一部比较成熟的长篇小说。小说的主人公理查·谢尔顿的经历有点和作者相似,大学毕业后不愿当律师,到处游历。他结识了一个外籍青年费朗德;费朗德促使他以新的眼光来观察自己久已熟悉的生活环境,后来他又见识了伦敦贫民窟穷人的生活情景,从而认识到法利赛人的后裔——资产阶级的虚伪、欺诈、腐朽本质。在故事末尾,谢尔顿发现和自己订婚的姑娘也属于法利赛人之类的家庭,并在生活的基本问题上与自己的重大分歧,于是毅然和她解约。
《有产业的人》(1906)描写以福尔赛家族为代表的英国中上层阶级。他们既不是工业家,又不是开店的,而是随着英国工业发展和帝国主义日益强大而崛起的那些拥有房地产和有价证券的所谓有产业的人。福尔赛家族成员的主要特征是财产意识;他们占有的对象不仅包括金钱、房地产、公债、股票、艺术品等,也包括自己的妻子。这部书出版后不但风行一时,并且奠定了高尔斯华绥在英国文学界的地位。《庄园》(1907)描写地主阶级的狭隘趣味。《友爱》(1909)抒写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极端个人主义,曾经被高尔基誉为以巨匠的手腕写成的作品。
高尔斯华绥不仅是位杰出的小说家,也是著名的戏剧家。他的剧本如《银匣》(1909)、《斗争》(1909)、《正义》(1910),在我国都早已有了译本。
在高尔斯华绥的许多小说中,篇幅*为巨大,也*为世人瞩目的,当以《有产业的人》为开端的许多独立而又有连续性的长篇小说。这些以《有产业的人》(1906)、《骑虎》(1920)和《出租》(1921)以及两个插曲《残夏》和《觉醒》合为第一个三部曲《福尔赛世家》;以《白猿》(1924)、《银匙》(1926)和《天鹅之歌》(1928)合为第二个三部曲《现代喜剧》;以《女侍》(1931)、《开花的荒野》(1932)和《过河》(1933,死后由其夫人整理出版)合为第三个三部曲《尾声》。除了这九大部外,还出版了两部有关福尔赛家族的短篇小说集。这些是高尔斯华绥一生创作精力之所萃,也是我们评价他的文学造诣应当着重考虑的作品。从《有产业的人》起到《过河》为止,中间相隔二十六七年的时间。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不论英国国内形势,或者世界形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英波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英国工党的逐渐壮大和行将执政等等,这一切不能不对高尔斯华绥的作品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从总的趋向看,他在《现代喜剧》和《尾声》中所表现的讽刺力量要比《福尔赛世家》来得差,而就《福尔赛世家》三部曲来说,《骑虎》和《出租》在这方面又稍逊于《有产业的人》。但在完成这个三部曲的总序里,作者却承认这个中上层阶级连同其他剥削阶级全将进入无声息状态,而人们只能在文学的历史博物馆中见到他们,这却是他在《有产业的人》中所没有明白表示过的。
《福尔赛世家》三部曲着重叙述福尔赛家族中大房老乔里恩父子和二房詹姆士与索米斯父子的交恶。《有产业的人》一开头写老乔里恩在自己家里为庆祝孙女琼和建筑师菲力普·波辛尼订婚举行茶会。福尔赛各房的人都来了。作者借此机会把这个家族的男男女女详略不等地描写了一番。着重的当然是族长老乔里恩,二房詹姆士和他的儿子索米斯,而落拓不羁的建筑师波辛尼则成了姑太太们窃窃私议的对象。还有索米斯的妻子伊琳,作者以寥寥数笔勾画出一个美人形象,并从詹姆士的思想活动中透露出她和索米斯不大融洽。
序幕拉开,小说接着写老乔里恩因琼订婚后经常不在家而感到日子过得寂寞,并以回忆的方式零零落落补叙他同自己独生子小乔里恩决裂的经过。父子的感情本来非常亲密,只是在十四年前小乔里恩因有了外遇,抛下妻子和女儿琼出走,使老乔里恩既舍不得钟爱的小孙女,又迫于族中人的舆论,不得不和儿子断绝关系。在后来的漫长岁月中,老乔里恩只知道儿子当了一名没有多大出息的保险员和卖画为生,生了个儿子,并在自己合法妻子亡故后和那个女子结婚。老乔里恩只在儿子通知他得孙时寄去五百镑,但被退了回来,要他存在孙子名下。他照办了。父子之间只通了这一次信。现在,由于自己成了一个孤老头儿,他对自己家族多年来奉行的道德准则越来越反感了。他急切想看看儿子。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他主动和儿子妥协,而对自己家族,尤其是二房詹姆士和索米斯的反感则愈来愈深。与此同时,索米斯却因为自己妻子伊琳和琼过从太密,想在靠近伦敦的乡下盖一所房子,从而把伊琳迁出伦敦,不让她有交际的机会,免得那些人向她脑子里灌输思想。房子的式样要造得好,将来不要时才会卖上好价钱。二流建筑师不顶事,头等建筑师他开销不起。他探听到人们对琼的未婚夫波辛尼的评价还不坏,并认为这个人在金钱上面容易对付,就约波辛尼到罗宾山去看地。波辛尼替他挑上一块远眺风景绝佳的地基,价钱虽然比他原来预计的高,但因抵御不了那片风景的诱惑,他终于买下了。房子的设计和兴建就由波辛尼担任。
琼与伊琳原是好友,现在由于房子的兴建,使波辛尼也成了索米斯家的常客,因而也与伊琳接近起来。伊琳是已故海隆教授的孤女,随继母居住,索米斯第一次见到她时还穿着孝服。由于不满意自己的处境,又经不起索米斯坚持不懈的求婚,终于在一时冲动下答应了婚事。结婚后就发现自己铸成大错,居常郁郁寡欢。自从和波辛尼接触之后,两人渐渐发生爱情。风声在福尔赛家族中传开,也传进索米斯的耳朵,传进琼的耳朵,传进老乔里恩的耳朵。琼堕入一种又像是订婚又像是没有订婚的尴尬处境,终日茶饭无心。老乔里恩带她去外地休养也不见好,只得写信给小乔里恩探听一下波辛尼的意图。小乔里恩和波辛尼同属一个俱乐部,也认识,但自己是过来人,从心里不愿意揽这件差事,只是转弯抹角地向波辛尼点出要提防索米斯的毒手。波辛尼根本没有放在心上。房子竣工了,全部建筑和装修费用是一万二千四百镑,超出索米斯预先和波辛尼讲定的*高额三百五十镑。从全部建筑费看来,这点超出原是微乎其微的,但是房子已经到手,现在为了保护他的另一财产——妻子,他要使波辛尼赔出这三百五十镑来并提出诉讼,明知道波辛尼赔不出。这使伊琳更加鄙视索米斯而和波辛尼愈益亲密起来。老乔里恩本来厌恶索米斯,知道这事后也不愿插手,只是把自己的遗嘱从詹姆士父子的律师事务所里取出来,以示抗议。秋天到来,索米斯告波辛尼的起诉就要开审了。开审前,索米斯在一天夜里对伊琳行使了“丈夫的权利”,波辛尼在伊琳告知他后,气炸了;当他一个人失魂落魄地在伦敦大雾中乱闯时,一部疾驰的马车将他撞倒。次日法庭开审,三传被告不到,索米斯胜诉,但他回家后发现伊琳已经不见,在首饰盒里留下一张纸条,“你和你家里人给我的东西我都没有拿。”这时老乔里恩已经由警察署长通知他去认领一具无名男尸,发现果然是波辛尼;他派小乔里恩去通知伊琳。伊琳已从报上获悉波辛尼死讯,因无路可走又回到家里。小乔里恩来看她时,只瞥见她像只受伤的小鸟缩在长沙发的一角,就被索米斯恶狠狠地挥诸门外。故事就这样结束。
我叙述得比较详细,不但为了分析的便利,而且因为第一部里发生的事情也是第二部、第三部情节发展的背景。单就《有产业的人》而论,作者主要是抓着财产意识使我们理解这个中上层阶级的代表福尔赛家族。他们虽则各有不同,但又毫无例外同受财产法则的支配。作者以这个为中心揭露出资本主义社会对基本人性的摧残。伊琳要挣脱和索米斯的不幸结合,而索米斯则把妻子当财产一样千方百计不肯放手。以伊琳对金钱的鄙视和波辛尼那样忽视金钱的价值,这两个浪漫气息的人物决不可能是索米斯的对手,因为在私有制的社会里,那些头脑冷静的福尔赛总比感情用事的人物实际得多,厉害得多,而且什么样的卑鄙手腕都会耍出来。一个人可以鄙视他们,像波辛尼那样把他们看得猪狗不如,或者像伊琳那样临行前不取索米斯的一财一物,但是单单鄙视对付不了他们,至多将他们的世界骚扰一下,而且只能得到书中所述的悲剧下场。可是我们不能不承认在他们身上闪耀着反抗的光芒和对私有世界的强烈控诉。
……
一九三二年高尔斯华绥以其在《福尔赛世家》中达到高峰的、卓越的描述艺术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国际笔会成立时,高尔斯华绥荣任第一届会长。
一九六七年英国广播公司将《福尔赛世家》拍成电视连续剧,获得巨大成功。
本书中译本第一卷出版时,巫宁坤同志曾提出不少修改意见;今年的《外语教学与研究》第二期上,庄雪鸥同志又根据中译本第二版对照原文对全书中若干错译、可商酌处和漏译之处提出他的意见,现在都做了改正或处理。对于他们的热心帮助,谨在这里表示感谢。
在翻译本书时,亡友姚永励曾对小说中法律名词的翻译给了我许多帮助,特别是詹姆士为老乔里恩写的那份作者故意弄得又臭又长的遗嘱,几乎全部出自他的手笔。仅借这次重版的机会对他表示我的怀念。
周煦良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
肖***友 2022-04-01 21:59:07
自营店价廉物美,快递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