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觉察到自己的不足了吗
转眼我跟伟俊认识六年了。六年前,我们就想合作一本有关领导力的书。如今,它终于可以跟读者见面了。
现在市面上关于领导力的书有很多,但大多数集中于对三类问题的探讨:领导者特质、领导者行为,以及不同领导风格与类型的适配度。不过在我和伟俊看来,领导力提升一事,关键仍在于领导者的自我觉察,否则任何外围的努力终究都是徒劳的(见图0-1)。
不经历自我觉察,领导力便提升不了。我相信,许多做过领导的人都对此深有体会。但遗憾的是,在研究领域此事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也是我们在六年后,仍要把本书拿出来的重要原因。
图0-1 领导力研究的相关主题
关于我和伟俊
对我来说,伟俊是个很不一样的人。很少有人能在领导力领域保有如此持久的激情,但毫无疑问,伟俊做到了。
即便放到现在,专职从事“总裁教练”工作也是一件稀罕事,但伟俊从2005年就开始这么做了,一做就是16年。2010年,他又将私人董事会技术引入中国,并发起了国内第一个私董会小组—伟事达001组(后文简称“001组”)。如今,这个小组已经运营到第11个年头了,其间尽管有老组员离开、新组员加入,但这个小组一直存续至今。
伟俊今年已经66岁了,仍活跃在企业一线,日程表经常排得满满的。他其实什么都不缺了,但他真的很关心人,乐于成就人。他曾经服务过万科、TCL、美的、联想……如今,他开始给一些“80后”甚至“90后”的新生代创业者提供辅导。
伟俊就像是中国版的比尔·坎贝尔。坎贝尔是众多硅谷公司(如苹果、谷歌、亚马逊、Facebook等)背后的教练,同样地,在不少中国企业家的背后,也有一个张伟俊。
伟俊对我来说扮演着多重角色,他是我的老师、教练、半个搭档和一个极为重要的忘年交。
最早,伟俊是我的老师,是他把我领进领导力的大门的。我对领导力领域诸多问题的理解,深受伟俊的影响。后来有整整一年时间,他每月都会给我打几个电话,事实上充当着我的教练。再之后,随着我的主要精力转移到给企业担任常年管理顾问,在某种程度上,我和伟俊就成了合作伙伴。我从伟俊的私董会上认识新的朋友,并把与我要好的企业家介绍到001组。我和伟俊共同服务过两家企业,我专注于组织管理,而他着力于领导力。
伟俊说,“理解他人是要豁出性命的事”,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而且至少在我认识他的这些年里,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我也想借这本书,把我们对于领导力领域的理解,更完整地呈现出来。
本书整体定位
本书的书名是《自我觉察:领导力提升的起点与终点》,这本身便表明了本书的整体定位、研究视角,也是本书的内容概要。
首先,本书探讨的问题领域是“领导力提升”,而非“领导力”。领导力注重医理,但领导力提升旨在临床。换言之,本书重视的不是你如何认识领导力,而是你如何提升领导力。
现在随便翻开一本领导力图书,总是有八条、十条,甚至更多的领导力准则。人们记不住,也做不到。只是当时看着激动,想想感动,回头就一动不动了。我们实在不想这么干了。
本书对“领导”一词的定义是“引领众人去他们从未去过的地方”,并在此之下,引申出三个必要的动作:①?指明方向;②?影响众人;③?以身作则。
“指明方向”与“从未去过的地方”有关,与事相关。“影响众人”与“众人”“他们”有关,不是自己一个人想去,而是一群人都愿意去,与人相关。“以身作则”与“引领”的能力相关,与自己有关。如果领导者不能做到以身作则,那么其他一切就被一齐放倒了。
本书认为,领导力最关键的就是做好这三件事。少一条也不行,多一条也没有了。哪怕一个团队再小,其负责人也必须做好这三点,而哪怕一个企业再大,如果它的最高领导者做不好这三点,领导力也是一定要出问题的。
其次,最为重要的是,本书极为强调“自我觉察”的重要性。领导力的提升必须经由自我觉察。没有自我觉察,知道再多的领导力理论,领导力也终究提升不了。
我和伟俊都做过研究工作,也都当过一把手,现在的日常工作就是跟企业家和高管打交道,等于说在甲乙双方之间切换过视角。因此我们都很清楚,别人的故事再精彩,道理再多,听过了也就听过了,只有自己经历的人生才会穿心而过。“听过”和“穿心过”完全是两码事。只有你自己当过一把手,才有可能学会怎么当一把手。
但问题是,人们不是在工作中进步的,而是在反思中进步的。工作经历并不等于工作经验。领导力提升这一主题,它真正的麻烦之处在于,人们常常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当个人难以觉察到自我时,教练便要发挥作用了。我和伟俊共同经历过一场私董会,某企业的一位总裁对自身能力十分自信,但直到伟俊主持这场私董会,把所有核心高管聚在一起,把问题摊在桌面上,把问题谈透,进行一轮一轮的匿名投票、打分和较量,这位总裁才最终有所反思,意识到自己原来做得没那么好。
这种帮当事人建立起自我觉察的过程,通常并不容易。因为一个人的缺点往往是其优点的过度放大。但正因为他在这方面强,他才变得盲目。你怎么能让一个强人在他如此自信的地方,觉察到自己的不足呢?
我后来才意识到,这就是伟俊这些年热衷于召开私董会的原因。他一定要营造一个足够安全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把自己彻底变身为催化剂,通过不断“煽风点火”“挑拨离间”,把一场私董会中“案主”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让这些问题成为一面面光亮的镜子,让参会的每个人都能在镜子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进而意识到自身的不足。
至于这些问题是什么,各自又意识到了什么,并不是伟俊关心的重点。重要的是,私董会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它能够更快、更妥善地帮人们建立起自我觉察,而这是提升领导力的必由之路。
最后,本书认为,“自我觉察”既是领导力提升的起点,也是其终点。这可能不符合许多读者的预期,“起点”是容易理解的,但为什么也是“终点”?在我和伟俊看来,只要让领导者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他自然会想办法去解决。对教练来说,问题已经结束了,多一步都没必要去做。
随着我去年也开始给创业者当教练,我进一步意识到,伟俊对分寸感的把握是对的,只要帮一把手建立起自我觉察—这是最难的,剩下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许多一把手都绝顶聪明,他们不是傻瓜,他们比我和伟俊聪明得多。
事实上,在当今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对许多问题的解决都不缺方法,也便于找人取经,但许多时候,能否产生自我觉察便决定了我们与方法之间的距离。
本书结构安排
我和伟俊不想回避的是,本书的确是两个人的合作,而非合著。两位作者在对内容的贡献上,不是一主一辅的关系,而是分头完成了各自的工作,最后合在一起形成本书。
本书的第1章、第2章由丛龙峰执笔;第3~5章的每一小节都是张伟俊的作品,但每章起始部分的导语是丛龙峰写的;丛龙峰写了本篇序言,而张伟俊写了跋。但整本书有一条一以贯之的逻辑主线,即“自我觉察”,也是领导力提升的前提与归宿。
第1章是全书的总括,由三部分构成:首先给出对领导问题的定义,并提出具备领导力最关键的是做好三件事;其次谈到“真正的改变只能从内心开始”;最后提出一个观点,即“人的成长也好,企业成长也好,要想取得实质性突破,都需要勇敢地走向自己的反面”。
第2章是对领导力提升问题的理论综述,但有意将理论框架打散,而最终呈现出15条认识。这是因为在我看来,很少有一把手是按照理论框架行事的,因此大可不必严丝合缝,但希望这15条认识中,至少有1~2条能给读者以启发。
第3~5章,从结构上分别回应了第1章的“真正的改变只能从内心开始”,以及“反求诸己与自我突破”。其中的每一小节都有具体的情境,以及教练与一把手的互动,希望读者在阅读这部分内容时能更有代入感,收获一份自我觉察。
我和伟俊都认为,由我俩作为一对组合来完成本书是更为合适的。我们相互理解,但又各自不同,以使得本书能在理论与实践、抽象与具象、锐气与通达之间取得一种平衡。
这本书本该在2015年就拿出来,后来因为我在公司的事务过于繁忙而被搁置;2017年被再次提上日程,但再度中断;此番终于要跟读者见面,恐怕得等到2022年春天了。
不过这些年下来,我对本书的内容却更有信心了,不因为别的,只因为它最先帮到了我,帮我提升了领导力,我才更有把握将这些内容呈现在各位读者的面前。我非常感谢伟俊,伟俊帮我完成了对领导力领域的开启。如果不是因为遇到伟俊,我这些年不会有这么快的发展,更不会给创业者做教练。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我和伟俊的日常工作主要是跟企业家打交道,因此,本书在谈及领导问题时,经常是以企业家群体为蓝本的。但我们也希望,本书对涉及领导问题的阐释,能对处于不同岗位的领导者,即只要你是团队中的一把手,都有所启发。
本书的策划编辑张竞余在读完初稿后跟我说,无论其他人怎么想,至少书中的许多内容对他带团队是有帮助的。我想这就够了,那真是一个令人由衷感到欣慰的时刻。
事实上,我和伟俊做教练时,也会一直期盼当事人的那个“顿悟时刻”,那一刻,他终于产生了自我觉察,开始要行动起来。因此,我们并不期待读者能从本书中记住什么,我们祝愿读者能有所触动,有所改变,最终领导力有所提升!
丛龙峰 管理学博士
和君商学首席管理学家
2021年7月于南开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