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深层TOC
高德拉特学会总裁 罗镇坤
“大海捞针”是什么意思?在当今的世界,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生活在数据的汪洋大海中,一切作息都离不开数据,离不开手机、电脑,乃至承载大数据的云端。在这个大海中,我们想捞什么呢?当然是我们觉得有用的东西——有助于我们解决问题的那些信息,这就是“针”。“针”以外的,对我们来说,此刻都是无关宏旨的废物而已,而这些废物是海量的,要拨开废物找出那根“针”来,殊为不容易,《大海捞针》这本书基本上就是要告诉你怎样去“捞”。
解 读
《大海捞针》这本书的技术含量甚高,我有必要通过这篇“导读”为你提供多一点背景资料,令阅读较为顺畅、容易,令你获益更大。本书的目录上出现的名词,乍一看,你可能以为你懂了(在高德拉特大师的其他 TOC 书中你已接触过这些词),甚至觉得平平无奇,以为是老生常谈,但其实这里表述的是深层 TOC,因此丰富、透彻得多,其他 TOC 书都没有达到这样的深度,的确是天外有天。高德拉特大师推动其发明的 TOC 制约法(Theory of Constraints)的以《目标》为首的企管小说系列,不少朋友都已看过,而《大海捞针》别具风格,没有采用小说形式,但趣味性同样浓郁。我读此书时,感觉就好像跟大师同处一家咖啡店的一角,在阵阵的咖啡香气中听他款款深谈,而他也容许我提出我的疑问或建议,我们一起思考、探索、印证从他脑子中逐渐展现出来的TOC 思绪。对,有对话的感觉,一对一的、苏格拉底式的,完全不似一位导师站在台上向学员们进行严肃的训话,趣味性就在这里。
虽然表面上《大海捞针》以生产为基调,但所涉思路并不局限于生产,(《目标》也是如此,表面上在讲工厂的事,但大家都发觉《目标》所带出的概念远非局限于工厂),因此,千万不要以为工厂中的人才需要读《目标》和《大海捞针》。
高德拉特大师开宗明义,在书的第一部分就抛出数据(data,即大海)与信息(information)这两个词。到底什么是数据呢?这个其实大家都很清楚,我们每天都碰到的大量资料:短信、电邮、微信、发票、订单、收条、股票的最新价格、银行月结单、电视上播放的天气预报、公司所有雇员的资料、原材料的存量、应收账款……这些都是数据,海量的,没有它们,我们根本无法正常工作与生活。
但所有这些数据在特定的时空下都同样有用吗?你曾否在做某项决策时不知道如何在海量的数据中筛选出少量真正有助于你做正确决策的东西?这就是信息,请大家留意书中高德拉特大师给信息下的正式定义,定义的用词很简单,但意义深远。留意书的第一部分的第 14 章所详述的数据及信息之间的差异及关系,以及其他相关 TOC 名词的定义。请小心,TOC 的专有名词用的往往是很普通的字词,因此乍一看,你很容易误解,不知道原来在 TOC 人眼中这些名词是有完全不同的意思的,所以不得不留神。
TOC 的一个很有趣的特点是,TOC 要求的数据并不多,也往往不要求你花大力气去把那些数据弄得非常精确。
大家可能没发觉,市场上不少软件其实都不是信息系统,充其量只是数据系统而已,对决策流程没有多少帮助。
现今什么都讲电脑化、数字化、智能化,IT 的进展是那么快,令人透不过气来,而这本书的英文版本最早是在 1990 年出版的,当年的 IT 跟今天的IT 当然不同,但我认为差异主要在硬件方面,例如,运算速度、数据库容量、从数据库获取资料的速度等的确比以前进步多了,软件今昔之间的差异却是另一回事。如果你现在仍然以一直以来的旧思维来设计你的信息系统,而用的是今天的先进硬件,那么你只是让旧思维上的谬误更快、更广地到来而已。
所以,我建议大家要特别留意大师指出的这些旧思维上的一贯谬误,以及如何在设计新信息系统时一一避免。大家反而不要太在意大师描述的三十多年前的电脑功能的相对落后,以及他当时如何克服,因为以今天的 IT,硬件所造成的限制和麻烦,已经没有那么突出了。
高德拉特大师在书的第一部分倡导的决策程序以及信息系统背后的思路,当然跟 TOC 的以下主要理念及诉求密切关联 :
“ 固有的“成本世界心态”如何一直令企业主管们做出各种错误的决策?主管们应改为根据信息系统提供的什么资料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呢?这往往甚至需要他们勇敢地打破一些“金科玉律”。[“成本世界”必须由它的对立面“有效产出世界”(throughput world)取代,决策程序的总方向,也必须是有效产出的提升。] 而“产品成本”这个概念又如何误导众人,如何为祸我们的日常运作,令我们忽视公司的大局,以致无法做出有效决策来步向公司的目标,这些我们都必须特别警惕。
主管们大多依赖会计系统获悉企业现在和过去的状况,高德拉特大师认为这是不够的,他强调主管们必须懂得回答做出有效决策时一定要问的关键问题,信息系统必须有助于提供那些答案,我们因而有必要深入剖视高德拉特大师的管理哲学——关乎业务数据及企业决策的管理哲学。
高德拉特大师倡导非常简单及普遍的常识思维(common sense thinking),然而,从日常生活的复杂状况中看到个中的简单性,从而进行决策,这个技巧就不是人人都懂了,大师要我们多尝试、多思考。
人人都讲衡量,都自称很重视衡量,但高德拉特大师认为,脱离公司的目标去讲衡量是没有意义的。TIOE是怎样被定义的?信息系统如何体现这几个关键衡量?
还请大家特别留意,高德拉特大师在书的第一部分用相当篇幅讲述美国一家很出名的重型机械业大公司的急速衰败的经过(高德拉特大师很厚道,没有在书中点出这家公司的名字)。让许多人都感到震撼的是,满怀改革雄心的新任CEO所推动的几个重大新措施,从成本会计的角度来看,都是完全正当的、无可非议的,而公司上下所有人员都很专业、很努力,那么,公司为什么会急速衰败呢?大家不妨多思考这个问题,吸取当中的惨痛教训。
书的第二部分,是关于信息系统的结构,高德拉特大师指出,信息系统必须由排程、控制和“要是……会怎样”(what if)三个模块组成。在这部分,大师也对表现衡量、“墨菲”及缓冲做了详细的解说,比他的其他 TOC 书更深入。
如果你正在衡量、比较不同的软件,或者对你正在用的软件有点儿不满,你可以从这里得到不少启发。
高德拉特大师认为软件必须提供什么功能才有助于你做出有效的决策呢?可能是由于潮流的影响吧,现今越来越多的软件公司都宣称自己的产品已具备了 TOC 功能,建议你用高德拉特大师在这本书中指出的功能,作为判别你遇上的所谓 TOC 软件的方法之一。
一如前述,如今的电脑硬件的威力比当年强得多了,尽管“要是……会怎样”模块需要电脑进行大量复杂的、反复的计算,现在也不成太大的问题了,注意力反而应被投放在软件的设计上——是不是仍然缺乏真正有用的功能。
书的第三部分——排程,将 TOC 聚焦五步骤发挥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找出”制约因素及“迁就”方面。至于如何锁定制约因素之间的冲突,以及如何处置保护性产能,这部分都有详述,当然,重头戏是建立可接受的排程的标准。书的这部分可以说是信息系统的实施纲领,有人形容它是全书的爆破点,建议对 TOC 认识未深的朋友们反复阅读,把大师的话弄明白,必要时参考一下第一部分或第二部分的相关章节,也是有帮助的。
软 件
TOC 跟电脑颇有渊源,高德拉特大师本人早年就是以开发软件起家的,产品名为 OPT,他将脑子中的 TOC 概念雏形通过这款软件付诸实践,帮助工厂改善运作。软件本身很不错,但高德拉特大师不久就发觉,手中只有软件,要说服人家改变固有思维、拥抱新事物是非常费劲的,于是,他毅然开发出一整套 TOC 思维方法,撰写广受欢迎的《目标》一书,并放弃以软件作为推动 TOC 的主力。现在看来,这个转向是正确的,一定要把人们的思维先理顺了,才可能有所作为、有所突破。
而由于有了在电脑方面的历练及根基,高德拉特大师常常在他的演讲和作品中提及IT——如何跟TOC搭上,这是好事,IT这个大环境是没法(也不应)躲避的,《大海捞针》这本书就是 IT 味比较浓的作品之一。
记得当年我在以色列高德拉特大师的家中跟他讨论 TOC 著作系列的中文版在他的授权下出版的事宜,我曾问他 :既然他的发展方向已不在软件方面,为什么他仍然花大量宝贵时间去写这本《大海捞针》呢?大师笑笑,认定我当时还未清楚了解此书的内涵,所以才会这样问。他说他想通过这本书把他在软件开发方面的独有心得、想法及憧憬系统地表达出来,让世人知悉。他强调,《大海捞针》亦同时表达了 TOC 的深层内涵。他建议我先弄清楚书的深层意思,再动手翻译,不用急。他也不主张我找人翻译——对 TOC 一知半解,一定会将此书翻译得一塌糊涂,误导广大读者。
不少软件公司都说有兴趣开发 TOC 软件来满足市场越来越大的需求,我建议公司人员齐来细读《大海捞针》,因为软件的结构和功能的细节,不少已包括在这本书中了。他们必须真正深入了解 TOC 才行,否则,这些自称的TOC 软件只会误导众人,最后连 TOC 制约法本身也因而被软件用户怀疑是无用的,这当然非常冤枉、无辜。
关于 TOC 软件,有一个危险我必须郑重指出,大家千万不要以为买了TOC 软件并安装了,懂得相关操作并启动了,你的组织就成为一家实施 TOC的公司了。非常要命的是,如果公司上下仍然紧抱一贯的成本世界旧思维,主管们的决策方式仍然是老模样,那么,你手中的软件是无法发挥多少作用的。这也是为什么高德拉特大师当年放弃他的软件事业,并一直不再沾手软件的事。TOC 软件就由有兴趣的专业软件公司去投资、去开发吧。大师和他的全球团队只致力于面对广大企业界的、相当艰巨的“换脑袋”大工程。
而我领导的高德拉特学会中国团队也是这样的态度,我们知道如果这项工程没有先做好,众人的脑袋仍然是旧思维的天下,你去讲什么软件,都是完全不对题的。大家要小心,软件推销员也很可能满嘴 TOC 名词,而“换脑袋”工程是 TOC 专家们的一项工作,不是由其他人很容易地就能切实办到的,不是嘴上多说说 TOC 名词,办一些肤浅的、其实旨在推销软件的所谓 TOC 速成班,或者自行看某些书便能办到的。
消化与吸收
与《目标》等TOC企管小说不同,投入一两个通宵匆匆把《大海捞针》读完,这不是消化这本书的好方法,你必须准备投入多一点时间,甚至准备重读好几次,尤其是当中一些比较关键或比较难懂的章节。你会发觉,这样做是非常值得的。
倘若你对TOC相当陌生,没有看过《目标》,我建议你先看《目标》,再看《大海捞针》,这样你就更容易进入状态。看完《大海捞针》后反过来再看《目标》,你就更能明白故事主角罗哥的心路历程。原因是,《大海捞针》给了你更深层次的TOC,你的感受因此会比第一次读《目标》深刻、强烈得多。
书中的图表也很重要,如果你只看文字,不理图表,你会错过本书不少重要信息。
不少朋友在读完《目标》后,都有一股冲劲儿想马上在公司内实行DBR(鼓—缓冲—绳子),那么,读完《大海捞针》之后,后续行动也只有这个吗?其实你可以多样化一点,你可以试用《大海捞针》中的概念分析一下公司现行的决策流程,令流程变得更扎实,流程的执行变得更到位、更有效;你也可以试着厘定公司的制约因素到底是什么,公司应该建立一些什么新的衡量,应该废除哪些现有衡量。……
请尝试解答书中高德拉特大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如P&Q小测验,如果你得出的答案不对,请不要气馁,继续努力,即使答对了,你也要看清楚大师对答案的解说,直至你真的彻底明白,因为思维的真正突破就出自那里,你必须狠狠抓住、好好领会。
我也曾在我的TOC公开课中让无数各界人士试试能否正确地回答P&Q小测验中的问题,他们大都觉得,如果没有尝试过认真回答,他们根本没有发觉原来自己的思维是那么深陷于“成本世界”,一直在做那么多蠢事而不自知。所以,我再次强调,必须牢牢掌握P&Q小测验,厘清它的整个思路。
这本书的知识含量是那么高,涵盖的范围是那么广,在外国,就有企业专门为此书设立四人学习小组——由一名电脑部经理、一名厂长、一名财务主管及一名行政部的代表组成,由于这些人的职责不同,各有所长,而这本书所涉范围是那么广,在定期的读书会上,四人交流起来,收益就会更多。建议你所在的公司也考虑这个相当高明的做法,这对同时在读此书的其他同事,也有一点促进学习的作用,这当然有利于将书本知识转变为整家公司的实践行动。
打铁趁热,继续学习
看完《大海捞针》,想知道还有什么 TOC 材料可供进一步学习? https://bit.ly/2ZNIbKz 有我编制的“TOC 知识宝库”TOC 学习材料清单,图文并茂,不妨进去详细看看,这里就不逐项解释了。(本书最后一页也有该宝库的二维
码,用手机扫一扫,你就可以轻松进入。)
如果你十分喜欢本书的思考题,如P&Q小测验,建议你查看宝库中的《竞赛》(The Race),大师也在此书中插入了多个很具启发性的思考题。
《大海捞针》跟IT有关联,你想知道宝库中有哪些TOC学习材料也跟IT有关联吗?请特别留意《关键链》、《仍然不足够》、Production the TOC way(附电脑上用的TOC生产模拟器)。
如果你精通英文,想看更原汁原味的内容,宝库中也有《大海捞针》的英文原著,请查看。
上文提及大师在此书中的独特表达方式(他好像在跟你对话,处处激发及挑战你的思维),如果你想更多地感受他的这种魅力,我建议你查看一下宝库中的“高德拉特卫星讲座”系列,在这些视频中,大师亲自现身,连他说话的语气、声调、眼神及肢体语言也在一一向你传递信息,你不细细品味都不行。必须指出,由我领导的高德拉特学会中国团队开发与举办的各种
TOC 课程及活动,以及在网上专设的 TOC 群组,都是让此书的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TOC 的重要渠道,我恳切希望借着本书结识对 TOC 有兴趣的各界人士,彼此交流,一起继续探索 TOC。
欢迎你用本书最后一页的二维码跟我直接建立联系。
非常感谢。
注 :本书译者罗镇坤先生是资深专家,深耕 TOC 多年,也是高德拉特 TOC 系列图
书的主要译者。本书保留了译者原汁原味的翻译风格,书中所用术语与 TOC 系列图
书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