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学时代曾装模作样地拿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雇佣劳动与资本》等书籍来读。让我吃惊的是,在正文开始以前,附缀着各种各样的序言。那是那些书被翻译成法语或者英语时,或是被重新修订时,这两位共产主义者每次为了新的、未知的读者,按部就班地挥笔写就的。那些序言介绍了最初构思该书时的情况,以及正是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才要出版该书的意义等。
在我的这本旧作《大岛渚与日本》被翻译成中文出版的当下,我也试图效仿此举。当然,心情迫切的读者想必是直接略过这篇序言翻到正文开始读了,这也无妨。但我想让读者知道,作为作者的我感受到了怎样的喜悦。此前我已有多部著作被翻译成中文,但对我而言,作为日本电影研究专论的这本书交到中国读者的手中,让我感到无上的喜悦。
话虽如此,也许我的感慨微不足道。如若大岛渚现在还活着,得知此书被翻译成中文,他一定比我更加喜悦吧。究其原因,无论他在东京还是在巴黎当导演,他都常常将当时的中国纳入视野,来进行电影实践。
对大岛渚来讲,中国具有多么大的意义?要搞清楚这一点,可以上溯至1961年他炒了松竹公司的鱿鱼并成立独立制片公司时,毫不犹豫地将其命名为“创造社”的初衷。“创造社”这个名字,在中国革命文学史上意义斐然。这是郭沫若与郁达夫、田汉等诸位在负笈扶桑期间,于1921年组建的文学团体的名字。时光荏苒,40年后,在东京,大岛渚寄望于实现日本电影艺术革命的夙愿,成立了第二个创造社。
大岛渚的创造社从1964年至1965年制作完成了《亚洲的曙光》这部电视连续剧。主人公是一个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日本青年,他与学校的清朝留学生相交笃厚,识得流亡日本的孙文的风采,更令他兴奋不已。辛亥革命发生后,留学生纷纷回国献身革命。主人公也从陆军大学退学奔赴上海,与昔日同窗重逢。再叙友情之后,他开始思索自己如何才能为中国革命出力。《亚洲的曙光》在大岛渚作品中是较少被关注的,但在理解他的中国观和近代东亚史观方面,是不可或缺的作品。
1976年,大岛渚又完成了一部作品,这就是纪录片《传记·毛泽东》。不可思议的是,这是在毛主席逝世不久完成的。话虽如此,这部片子中并没有神化毛泽东的影像。这部作品与中国公开的毛泽东影像也截然不同。大岛渚通过琐碎的旁白,表达了他追根究底关注的是,作为人的毛泽东是什么样子。
最后,我简单解释一下本书的书名。
《大岛渚与日本》这个书名,其意义不仅仅是解读大岛渚的平生及其作品。对于日本,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岛渚,是如何面对的?作为个体,他是如何寸步不让地批判战后日本社会秘而不宣的各种矛盾与伪善的?这本书着力的正是这些地方。
我恳切希望读者通过本书,不仅能够理解日本电影,而且也能理解作为其背景的政治、文化语境。
秋***A 2022-02-16 16:25:58
看日本的另一面——大岛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