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 100 年里,达.芬奇设计的那些奇妙的机器引起了人们越来越浓厚的兴趣,甚至令人陶醉痴迷。而关于这些机器的书籍和小册子也多了起来 —— 它们争相向读者揭示天才设计师那惊人的超时代创举。与此同时,谁都可以办一个“发明家达.芬奇展”,每座历史名城都能开一个所谓的“达.芬奇博物馆”。这些博物馆的展品常常和达.芬奇没什么关系,但是馆长们口气都挺大,反而常常指责所谓的“达.芬奇世界”里的骗子。如今,研究达.芬奇的大环境变得越来越热烈,但质量却越来越低劣。这是“达.芬奇热”带来的“反噬”。丹.布朗(《达.芬奇密码》的作者)在达.芬奇的世界里进行了一场异想天开的旅行,他的成功更加刺激了人们的贪婪。
然而,本书却并非“达.芬奇热”的产物。
首先,它把达.芬奇的技术图纸用有效的电脑视觉图表现了出来。图形转换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变形也是合理的,因为有时候达.芬奇的技术分析方式非常复杂,这些变形有助于人们理解原图中难以理解的意图。如果变形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就应该用更高端的图形模式来“转化”原稿。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展现和“转化”原稿,也正是达.芬奇本人的追求。本书绘图者塔戴和赞农使这些机械图稿更为完美,更容易理解,也更具有穿透力。在图像的表达力度方面,达.芬奇也做过同样的尝试。从他的手稿中可以看到,他竭力使自己的草图能够表现出对机械和装置的分析过程、思考结果及创新的概念。事实上,这本图册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完全实现了达.芬奇本人的目标 —— 将这些极为复杂的设备清晰、完整地展现出来,不仅是它们的构造,还包括它们的运作原理。他所借助的绘图手段(俯视图、透视图、爆炸图、运动序列模拟图、力线示意图、以明暗对比的方式来突出接触面等),以前没人想过把它们结合成一个体系,更没有人想过把它们运用于复杂的机械设计中。精美的达.芬奇机器被赋予了数码语言,摆在本书的书页中,呼之欲出。它反映了达.芬奇展示这些机械的本意和目标。这些“被分解”的机器,可以通过透视图和爆炸图模式,显现出藏于内部的装置,与达.芬奇美妙优雅的手稿交相辉映。虽然它们并非由大师那只无可替代的妙手绘成,但是谈到清晰易懂,这些数码图似乎更胜一筹。
除了把达.芬奇的原图大胆地用三维图像表达出来之外,本书所选择的机械也没有重复那几部老套的“名作”。传统的达.芬奇书籍有一个共通点:它们执着地描述着有限的几部机器,以至于形成了一种套路,用来渲染达.芬奇是一个超越时代的天才。这些机器包括飞行器、潜水艇、直升机、装甲坦克车、汽车及最近成为热门话题的“自动车”。
然而,在这本书里,我们的视野拓宽了。塔戴和赞农非常仔细地检视了达.芬奇的手稿,而罗伦佐则用客观的语言对手稿进行了阐述。因此,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些市面上相关书籍里没有的东西。读者可以发现一些新的设备,它们不见得多么超前,也不见得多么惊人,但是却能告诉你,达.芬奇曾经尝试过解决什么问题,又是如何利用才华解决了这些难题,并将它们运用于实践之中的。
即便是展现大家所熟知的发明,本书的插图也非常客观,并且罕见地从技术层面进行了分析。例如,飞行器里面的部分机械,以及所谓的“汽车”的研究等,书中都提供了大量的例图。而这些例图都是根据历史手稿,以精确的数码形式再现的。
在有关飞行器的章节中,罗伦佐的文字介绍起到了重要作用,手稿、逼真的数码图和文字资料相得益彰。这些文字不仅提供了手稿的背景资料,还清晰地讲述了绘制的年代和目的,并且将它和同时期的达.芬奇手稿进行了横向对比。塔戴和赞农的数码图则将达.芬奇原本神秘的素描转换成透视图,不仅清晰地展现了运行机制,还提供了运行顺序图。由于运用了三维效果,读者就像看到模型在运转一样。
参照所谓的“汽车”手稿,把达.芬奇笔下复杂的线条转换成能看懂的图画,这本身就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汽车”是一个大胆的创新,每个细节都要很精确。大师凭借惊人的洞察力,展现了如何将弹簧马达的能量转化为动力的复杂过程。卡罗.佩德雷蒂对原稿进行了长期的研究,而马克.罗斯海姆则运用机械学原理,对这个设计做出了合理的诠释。在这里,塔戴和赞农不仅清晰地展示了“汽车”的结构,还同时解析了达.芬奇 1478 年构思的“可操控车”原理。他们确信,这个大胆的设施是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皇家节日设计的,为的是让参加庆典的人感觉耳目一新。
感谢塔戴、赞农和佛罗伦萨科学历史博物馆的合作,同时感谢坎比亚诺信用合作银行的鼎力支持,我们才能将达.芬奇的“汽车”做成真正的、可以开动的模型,并带着这个模型进行了一场极为成功的世界巡回展(见:http://brunelleschi.imss.fi.it/automobile)。在本书关于达.芬奇“汽车”的内容中,塔戴和赞农细致地运用了一种极为生动的图像模式。由于这种模式的运用,即使读者不是机械结构的专家,也能看懂设计的复杂过程和巧妙的机械方案。罗伦佐简练的介绍和描述,加上塔戴和赞农的精致数码图像,最终使达.芬奇的设计变得可信、可懂。绘制这些图像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提供三维的画面,同时也是为了谨慎细致地将机械进行结构分解,把不同的部件拆分开来,使每一件都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就像拿到了一套真正的模型,可以在脑海中拼接和拆卸。
这种表达方式不仅精美、清晰,我们必须强调的是,它还体现了达.芬奇当年的渴望。达.芬奇认为,绘制一台机器,就是要把它分解成最细致的零件,对其进行精确地“解构”,从而体现出它的全局和细节。因此,达.芬奇采用了前所未有的绘图方式。他的机器手稿,绝非仅仅是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雕塑”。他的目的是有效地解释机械的运作方式 —— 通过对静态构件的展现,来阐述构件之间的动能转换。我们必须指出,达.芬奇的绘画方法之所以超越时代,正是因为他设计的机器几乎是“运动”着的,并且这种绘画方法最终驱动了动画和电脑动画的诞生。
而运用这些手段对达.芬奇原稿进行升华,也符合他本人的意志。达.芬奇的画结合了科技想象,人们需要运用新的绘画概念去理解。这种新概念必须整合知识、通俗易懂,不仅能展现机械的外观,同时还要能展现它的运作原理和内部构造。达.芬奇之所以伟大,是在于他在机械概念上的创新,而不是因为他发明了某件神奇的机器。他是第一个把机械绘图当作分析和研究工具的人,在他之前,机械绘图只能够达到展示外观的效果。这本图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达.芬奇对现代机械文明的巨大贡献:运用严格的绘画法则,创造出了一种精准的视觉语言。
佛罗伦萨科学历史博物馆馆长
帕奥罗.格鲁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