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序言
在本书2010年英文版的导言中,我曾写道:“健全货币的思想最早见于16世纪西班牙经院哲学家的著作……”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健全货币理论的种子早在经院哲学几个世纪前的中国人的著作中就已经播下了。Zheng Xueyi, Yaguang Zhang, and John Whalley, “Monetary Theory from a Chines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Working Paper 16092(June 2010). 以下讨论摘自这篇论文。
中国是最先使用按重量计价和交换的金属货币的国家之一。有证据表明,这种货币制度起源于商朝(公元前1766—前1122)或周朝(公元前1122—前221)。中国也是最先使用贵金属为货币的国家之一,并很可能也是最先发明铸币的国家之一。长期采用纯金属货币体系的经验,自然激发了中国的政府官员、朝廷资政和学人对这一体系的起源和运作以及与其平稳运行相适应的政策进行调查和讨论。正因如此,中国发展出一套延续了19个世纪(约公元前700—1200)且内容丰富的货币思想传统,就不令人称奇了。这些关于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的文献中所包含的思想、见解和争议,要在几个世纪之后才出现在欧洲学者的著作中。尤其是,为中国传统货币思想做出贡献的某些学者所阐述的健全货币理论的概念基础,正是本书的主题。
虽然早在公元前7世纪就有人谈论过关于货币发展的思想,但有关货币起源最普遍的观点是公元前6世纪的一位卿士单旗(公元前585)提出的。单旗认为,货币是古代圣王发明出来救荒并用于计量商品价值的工具。但后来有几位中国学者对这一说法有异议,认为货币起源于一种市场现象。司马迁(公元前104—前90)、罗泌(1165—1173)和叶适(1150—1223)基本上都认为,货币是从商品交易中产生的,且不可能在没有商品交换的情况下出现,只是到了后来,帝王们才把货币作为统治国家的辅助手段。
正确建立货币理论的第一步是要理解,货币的价值和商品的价值一样,从来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撰写墨家经典《墨经》(公元前468—前376)的早期中国哲人抓住了这一关键点。他们认识到,金属货币,如当时广泛流通的“刀币”,是按重量计价和交换的,而货币的实际价值尽管有固定面值,但并不稳定,而是随商品价格反向波动。当商品价格高时,货币为“轻”或其购买力低;当商品价格低时,货币为“重”或其购买力高。因此,如果货币状况导致商品的名义价格异常高企,则商品的实际价格并不高,而是货币变“轻”了或贬值了。
在调查决定货币购买力的市场条件时,8世纪的两位中国学者刘秩(734年)和陆贽(794年)清楚地阐述了货币数量或货币供求理论,该理论后来由让·博丹(Jean Bodin)和西班牙经院哲学家引入了欧洲思想界。刘秩认为,如果人口增长速度快于货币供给的增长,货币的购买力将会上升。刘秩还认为,人口增长将增加劳动力,从而增加商品供给。结果是货币需求将超过货币供给,并相应提高货币购买力。他由此推断,过高的价格是货币“过剩”的结果,因此他提议减少货币数量以增加其购买力。与刘秩同时代的陆贽也同样认为,货币数量是决定商品价格和货币购买力的主要因素。因此,当货币数量相对较少时,商品价廉,货币为“重”;而当货币数量较大时,商品昂贵,货币为“轻”。陆贽根据其理论推断出,政府因此能够通过改变货币数量来影响价格水平。
由于铸币政策影响到货币在经济中的数量和质量,中国的货币问题研究者也关注货币发行的正确制度安排。从公元前175年至公元734年,至少发生了四次关于铸币问题的大辩论。辩论的要点是,货币铸造应该是私人的和分散的业务,还是由中央政府垄断的皇家特权。值得关注的是,在第三次(457年)和第四次(734年)辩论中,政府内阁成员也冒险提议将私人铸币作为摆脱货币短缺的一种手段。
本书是对这一伟大的中—欧货币理论传统的小小贡献。我希望本书中文版能引起中国当代学者的兴趣,使他们恢复和延续最早出现在他们古代前辈之辉煌著作中的这一传统。
约瑟夫·萨勒诺
2021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