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一切文明成果都是创新智慧的凝结,一切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竞争也都以创新为转轴,既以创新为动力源泉,又共同指向创新成果的较量?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创新已然成为当今时代的重大命题,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是创新的主角,也分享着创新带来的好处?当然,在瞬息万变的创新大潮中,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成为独立的创新中心,只有强化创新合作才能在优势互补和联合创新中共同推动创新进步,共享创新成果?
创新与竞争的有效结合构成了社会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要素,创新竞争也成为全球竞争中的重要领域,创新竞争力的提升不仅是一个国家能否在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中保持领先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源泉?创新竞争是当前全球竞争的焦点,也是突破经济增长瓶颈,突破单边主义?逆全球化,强化各国合作的契合点,这一问题研究具有站在全球创新大系统的角度来构建创新研究的大视角?大格局,既顺应了创新的规律,又极大拓展了创新研究的空间;运用创新理论?竞争力理论?国际经济理论等诸多学科理论的交叉融合对创新竞争力的内涵及理论渊源进行梳理,进一步明确创新竞争力的理论基础及生成机制,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创新理论和竞争力理论?
二十国集团(简称“G20”)涵盖了全球最重要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经济总量超过了全球经济总量的85%,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同时也聚集了全球大部分的创新资源和要素,凝聚着全球最强劲的创新动力?中国积极参与二十国集团全球治理,同时作为创新大国也在致力于推动全球经济增长中参与创新竞争与合作,汲取创新资源与要素,不断提升创新竞争力水平?2016 年9 月4 日至5 日,中国政府在浙江杭州举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基于当前世界形势和各方期待,中国把2016 年峰会的主题确定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其中把“创新”置于四大议题之首, 显示了中国政府致力于推动创新以提升世界经济增长潜力的战略思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期间指出:“中方把创新增长方式设定为杭州峰会重点议题,推动制定《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目的就是要向创新要动力,向改革要活力,把握创新?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数字经济的历史性机遇,提升世界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①“应该创新发展方式,挖掘增长动能?二十国集团应该调整政策思路,做到短期政策和中长期政策并重,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并重?”②可见,在全球经济复苏弱于预期的背景下,创新?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和结构性改革将为全球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历史性机遇,世界各国特别是二十国集团各成员应把握好这一机遇,不断提升创新竞争力,进而推动全球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增长?
鉴于国际国内科技竞争的新趋势和新要求,2016 年8 月,由我担任课题负责人申报的“中国在20 国集团中的创新竞争力提升研究”获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给予2016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立项资助,在三年多的科研攻关中,我和课题组成员借鉴国内外研究者的相关研究成果,紧密跟踪创新竞争力的前沿研究动态,不断拓展创新竞争力理论和方法创新,提出提升中
国在二十国集团中创新竞争力的战略思路和对策?形成的这份最终研究成果由三大部分组成,共八章,基本框架为:第一部分,理论部分,即第一章至第三章, 分别从背景识别?文本梳理?理论提升?规律总结等角度分析了创新竞争力形成的过程及内涵,从马克思主义?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等角度系统总结了创新竞争力的理论渊源,并以TAPC 模型和钻石模型等为依据深入剖析了创新竞争力的要素结构?第二部分,方法与实证部分,即第四章至第六章,着重探讨了创新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中国与二十国集团成员中的新兴经济体创新竞争力的评价比较,以及与发达国家创新竞争力的评价比较,根据评价结果深入剖析了影响创新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以及中国优势和劣势所在?从正反两面的思维思考中国创新竞争力提升对全球创新的贡献,以及中国参与二十国集团创新合作的价值?第三部分,思考与启示部分?即第七章和第八章,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提升中国在二十国集团中创新竞争力的战略设计和政策保障,从理论上把握提升中国创新竞争力的逻辑思路,也为相关部门的研究提供了政策建议?通过上述研究,力图实现以下研究目标,具体如下:
第一,从背景识别和文本梳理的角度探究创新竞争力的理论渊源?系统探讨了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创新的本质;从西方经济学流派的演变中探讨了不同学派?不同视角下的创新内涵;从管理学的层面剖析了应用层面的创新理念?形成了静态与动态?宏观与微观?总体与个体?思想与实践等多层面?多角度的系统性创新理论,形成了本书研究的理论基础与依据?
第二,从理论融合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创新竞争力的理论架构?在对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技术政策评估中心(TPAC)模型和波特钻石模型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和整合,构建了创新竞争力的要素结构体系,把创新竞争力的要素结构具体细化成五个方面的竞争力,既形成了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又推动了理论创新?
第三,从方法论的角度开展创新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本书力图对创新竞争力评价理论模型?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等内容进行全面梳理,构建创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力求从更加科学?客观?动态的层面对中国在二十国集团中的创新竞争力的地位和表现进行系统化?立体化的呈现?
第四,从实证的角度对中国在二十国集团中创新竞争力进行评价与比较?运用统计和计量的评价方法,分别对二十国集团中新兴经济体创新竞争力以及中国与发达国家创新竞争力进行评价与比较,把握创新竞争力演化变动的规律和特征,系统总结创新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比较中精准地把握中国创新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所在?
第五,从战略构想的角度提出提升中国创新竞争力的战略设计?在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创新主体系统?创新支撑系统?创新环境系统等创新竞争力战略系统总体框架设计,并着眼于创新竞争的变化趋势提出增强中国在二十国集团成员中的创新竞争力的政策保障?
本书是2016 年我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在20 国集团中的创新竞争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16AGJ004)的最终研究成果,在2020 年4 月30 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的结项结果中获得“优秀”等级?在此,我衷心感谢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给予的资助和大力支持?
当然,本书研究是在借鉴国内外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吸收了经济学?管理学?国际问题研究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分析方法,虽然力图在创新竞争力的理论?方法研究和实践评价上尝试做一些创新和突破,但是,这是一项跨越多个学科的研究课题,我和课题组其他成员受到知识结构?研究能力和占有资料有限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在一些方面的认识和研究仍然不够深入和全面,还有许多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未及研究?鉴于此,我们将继续深化研究,不断完善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并加强对中国在二十国集团中如何提升创新竞争力的具体对策,作出我们新的探索与思考?我们愿与关注这些问题的政府机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者一道,继续深化对创新竞争力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使创新竞争力的评价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希冀能对中国及世界各国的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借鉴?
黄茂兴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
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0 年5 月4 日于福建师范大学仓山校区文科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