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钻研“牛乳东来”问题经年,在有关课题还未受到太多人注意时便早已到海内外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资料库搜集原始资料。其博士论文即以“母乳与牛奶”为题,探索近代中国婴儿哺育与母亲角色重塑的课题。本书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加以发挥,除讨论牛乳哺育与近代中国母亲角色的重塑外,更挖掘中国母亲在近代社会变迁下的各种经验与心声,所述涉及为人母者在变化中的母亲角色要求下的应对、妥协、挣扎或抗争等举措细节,这些触动人心却鲜为人知的个人自白,已足令人深思良久、低回不已。乃因有关问题的症结不少实于今犹在,引发共鸣,叫人唏嘘。这些看似碎片化的内容,实实在在关乎宏旨,值得深探,是为全书的精华部分。如有可能,作者似应尽量继续再搜集更多个案,以资日后作比较之用,假若资料尚未穷尽的话。
其实,本书所采用的实证资料已很丰富,包括上海档案馆的档案、统计数据、社会调查、教科书、报纸、广告、图像、期刊、杂志、日记、回忆录、文学作品等官方和民间资料,从牛乳消费到妇女生活、母亲到婴孩等的文字及非文字材料。当中不少属近年的热门研究领域“日常生活史”资料门类,也包括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交大量传人中国的西洋及日本的知识媒体等。的确,在昔日中国正遭逢千古未有的大变时,亡国亡种的危机感助长了强国强种的意识,妇女治家育儿等家内事也成为公共领域上备受关注的兴国强种大业。本书指出,当舆论强调母乳哺儿的强国强种作用时,正值牛乳东来之际,奶粉商遂以科学和文明话语推销牛乳,强调这种重视营养和卫生的科学化育儿法有强国强种实效,终令奶粉打进中国市场,牛乳哺育得在中土萌芽滋长。
本书对洋商来华与牛乳传人、销售、宣传推广、消费等方面的发展,言之有据,内容扎实,足见作者多年治牛乳东来史的根基。不过,作者措意所在乃母亲角色和经验的转变。这与她在中国母婴史领域上的教研心得有关。虽然我们无法确知弃母乳,用牛乳哺儿的母亲人数,作者也认为她们只属少数,却值得穷尽有关资料,对这批先行者作细致的质性研究,以对中国婴儿哺育和母亲角色重塑的课题有所开拓;而详述每个个案,以揭示这些母亲的个体经验,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其主体性,有所发现。有关资料虽然零散,且极难推断个案本身的代表性,也无法采访当事人求证。但这些局限性其实也存在于史家所用的其他史料中。只要能缩小历史拼图中的空白部分,便可算是一种贡献。何况这类质性研究其实有其在方法学上的启发性和再探的可能性,尤其对妇女史这类空白特多的课题有一定针对性,详见下文有关理论的部分。
作者指出,从母亲的故事中其实很难清楚看出她们选择
花***a 2020-10-21 00:42:55
富差距聚聚聚聚聚聚聚聚聚聚聚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