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门内的庄子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5244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创建日期:2020-10-15 06:11:05
  • 发布日期:2025-09-06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杨儒宾
  • ISBN:9787532596829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内容简介

  本书共十篇,除第七章和结论两篇外,其余八篇都在刊物或论文集上发表过。作者认为,常见的庄子形象有两种:主流价值的解构者和践行精神修炼的体道者。作者同意它们都有相当的合理性,但他仍更倾心于第三条解读路线,即庄子儒门说。作者从战国的政治局势、巫教的文化风土和孔老之后的思想史位置三个方面来定位庄子的思想。结合这三点,借助方以智、王夫之的《庄子》解释,作者在当代语境下解读《庄子》,说明庄子在何种意义上可被归于儒门。


作者简介

  杨儒宾,1956年生于台湾台中。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现任台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讲座教授。曾任“国家科学委员会”人文社会处中文学门召集人;韩国外国语大学讲师;日本东京大学、九州大学及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访问学者;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先秦哲学、宋明理学、东亚儒学、神话与宗教学等。曾三次获“国科会”杰出研究奖。主要著作有《儒家身体观》《异议的意义──近世东亚的反理学思潮》《从五经到新五经》《儒门内的庄子》《五行原论: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论》《静坐、悟与气象——理学工夫论》《理学静坐与冥契经验》等;编著有《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气论及身体观》《儒学的气论与工夫论》《东亚的静坐传统》;译有《东洋冥想的心理学:从易经到禅》《孔子的乐论》《冥契主义与哲学》《宇宙与历史:永恒回归的神话》等书。

  杨教授为儒学和道家研究的开拓者,所开创的工夫论、身体观及冥契主义等已然成为学科的前沿领域,其所倡导的研究方法也获得了广泛认可。并且杨老师这几年处于学术丰收期,几乎每年都有一两种新著出版。其正在成为台湾乃至东亚学界的新一代的领军人物。


下载地址

目录

大陆版前言

序言

导论——道家之前的庄子

一 前言——回到原点

二 《庄子》与庄子

三 道之行程即体道之旅

四 两种浑沌与孔老

五 从气化主体到形气主体

六 结论——“儒门”的合法性

壹 庄子与东方海滨的巫文化

一 前言

二 《庄子》古本与巫

三 东方的神话空间:姑射山

四 “西方的”神话空间:昆仑山

五 天文知识与升天

六 鸟与风

七 漆园、长桑君与东海

八 结论——殷商文化的折射

贰 儒门内的庄子

一 一条明显而又受忽视的线索

二 孔子在《庄子》内篇

三 同乡与同族

四 《易》风《庸》魂

五 庄子的“物”与“庸”

六 结论——密拿瓦之鹰是否飞得太晚?

叁 游之主体

一 释义:“主体”与“游”

二 形—气—神=主体

三 天均主体与气化世界

四 物化=物

五 心有天游

六 乘物游心

七 结语——未济的圆游

肆 庄子的卮言论

一 前言

二 无言的理由

三 浑圆的卮言

四 三言与滑稽

五 形气主体与卮言的生成

六 两行的“道言”

伍 卮——道的隐喻

一 前言

二 归墟

三 浑天

四 陶均

五 风

六 无尽的身体

七 结论

陆 技艺与道

一 两种知与两种技艺

二 纯白不备

三 官知止而神欲行

四 所见无全牛

五 技艺与养生

六 技术的年代

柒 无知之知与体知

一 前言

二 神巫之知

三 “知之濠上”之知

四 “无知之游”之知

五 技艺之知

六 般若智

七 直觉之知

八 体知的复权

捌 庄子与人文之源

一 重读的必要

二 庄老异同

三 人文的背叛或证成?

四 人文之源与气化主体

五 人文之源:语言与技艺

六 同一 解构与创化

七 第三期的人文庄子说

结论——庄子之后的《庄子》

附录:从“以体合心”到“游乎一气”——论庄子真人境界的形体基础

一 离形去知

二 循耳目内通

三 联觉与心凝形释

四 心气同流

五 解牛的身体基础

六 体尽无穷


短评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