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和池骋老师打交道,是因为我写了一篇关于大公司的文章。当时的我从来没有想过一篇文章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几个小时内,我的中学同学、前同事、采访的媒体人,山呼而来,微信聊天列表的小红点疯狂地涨到99+,直到变成代表省略号的三个点。在我此前的编辑职业生涯中,从没有见过这种场面。
当所有人都在关心我写的那件事本身时,池骋老师联系了我,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开启了对话:这篇文章的写法真好。
说实话,此前我虽然一直是编辑,但对于文章的“好”仍然抱持一个古老的观念。池骋老师给我讲了一下他眼中这篇文章好在哪里,不是我过去认为的文风华丽、措辞行云流水的那种好,而是这篇文章在微信环境中为什么好,标题为什么好,结构为什么好,结尾为什么好。
从和池骋老师交流那天起,我才真正对“传播”,尤其是在移动端环境下的传播,入门了。我意识到,一篇文章,可以像一款产品一样,被切割成若干个环节,让读者熨熨帖帖地享用。
同时我也多少理解了,为何那么多在我眼中文笔优美的前辈,没有在新媒体时代脱颖而出。论文笔老道,他们远胜新人。或许是没有人告诉过他们,在新的环境下,如何让自己的声音
被更多人听到。
如今,我的读者比当初多了许多,但每每想到池骋老师给我的各种提点和建议,我就觉得自己在传播上也就是小学二年级的水平。因此当池骋老师让我给他的新书写序时,我诚惶诚恐地看完了全书,并且在此向大家分享:
如果你过去是一个泛媒体从业者,那么本书会让你对传播这件事有全新的认识,甚至开启你的副业之门。
如果你过去不是一个泛媒体从业者,那么恭喜你,读完此书,你对传播的理解,可以甩开没读过这本书的大部分媒体从业者。
在这里,我还有点个人经验想要分享:不要浪费你的表达欲。
如果说我在从事新媒体工作的过程中,有什么可以被称为天赋的话,那就是从中学时代起, 我就有强烈的表达欲。
我看到一件精彩的事,就一定要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看到我不赞同的事,就要上去“战斗”,直到胜利或者败下阵来。这种旺盛的表达欲,支撑我写到了现在。
当然,你不需要像我一样,你可以有任何意义上的表达欲,比如跟陌生人吐露你的狗血情感经历,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你的最新美食打卡, 和朋友吐槽甲方或上司……
请翻阅你的聊天记录,看你什么时候“刷屏”, 找到那个时刻,定位它,把它作为你表达欲的标杆,然后思考一下,如何把它向所有人呈现。
当你在奋力、忘我地表达时,你胸膛中涌动着强烈的情感,这种真情实感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能打动很多人;这种真情实感的表达又是如此稀少,以至于能让很多人喜欢上你。伟大的作家、艺术家、演员……莫不如此。
如果你还将信将疑,就请找到你表达自我真情实感的那个时刻,把它呈现给更多的人,以各种形式:朋友圈、公众号、抖音……
相信在那之后,你会开启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梓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