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仅仅依赖专业性的文字表达而生存的人文学者,我总是固执地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如果真的有人认真地读过你写的文字,并且能够跟你展开深度的交流与对话,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你的不可多得的好学生;而作为导师,教学生涯中最值得夸耀的时刻,就是在你认真地读过好学生的文字之后,找到了太多你想要表达却又无力表达的东西。
在张隽隽的著述里,我就体验到了这种被好学生无情超越的“酸爽”感觉。
张隽隽是我作为导师指导的第二个博士研究生,这部书稿就是从她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电影发生学研究》演变而来。得益于她的这篇论文,我也获得了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称号,以及2017年度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研究生部分)。实际上,从2007年获得北京大学朱光潜奖教金以后,我已经十年没有得到过任何层级的教学奖励了。每次填充各种表格,在这方面都会出现空白,内心的惭愧是无以言表的。
迄今为止,北大最令我敬佩的地方,仍然是它的“底线”意识,这也是身为其中一员的骄傲。我敢肯定地说,至少在学术层面,北大内部的表彰标准,确实远远高于“社会”。现在我要强调:张隽隽就是得到过“北大优博”的好学生。
应该说,这是一本在理论和方法、观点和结论等领域都有创新和突破的学术著作,在建构中国电影发生史以及探讨魔术师卡尔·赫兹、“补助兴复海军社”与上海基督教的电影放映等方面都有填补空白的意义。行文之间,每章每节都是说来话长的议题,是需要专门的论文去讨论了。但择其印象最深的部分,还是一种不畏权威和挑战经典并坚持质疑和辩难的学术勇气,以及穿透巨量文献及其表层信息直击现象核心的问题意识。正因为如此,这本书便拥有了一种自觉的方法论意义和难得的理论品质;而在理论与方法的层面,也尽量保持着动态开放和兼收并蓄。对于一个初入学界的年轻学者而言,这种努力和能力,是非常令人欣慰并充满期待的。
诚然,优点也有可能变成缺陷。由于希望在早期电影研究的中外理论与方法之间寻求整合,使得本书对相关领域的一些重要问题如“民族主义”和“现代性”之间的复杂关系,还没有展开更有说服力的阐发;而对“是否应该将中外影人合作拍摄的电影称为‘中国电影’?”,以及“主要在上海、香港进行生产和消费的电影应该被称为‘上海/香港电影’还是‘中国’电影?”等问题,其实不应该在“发生学”的框架里提出来。因为在我看来,“发生学”或“历史现场”的研究,本来就将问题从“是什么”转换为“在哪里”了。
a***y 2020-09-21 14:24:50
非常好的一本书!功底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