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爱国”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7112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创建日期:2020-09-03 06:10:31
  • 发布日期:2025-09-06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小熊英二
  • ISBN:9787520164016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内容简介

本书考察了战后日本关于民族主义和公共性的论说,梳理了其从战败到1970年代初的变迁。所用史料涵盖了日本战后主要政治学者、政治党派、政治运动的观点,不仅探讨了丸山真男、大塚久雄、竹内好、吉本隆明、江藤淳、鹤见俊辅等战后知识分子的思想,还涉及了宪法问题、旧金山媾和、战后史学运动、战后教育运动、安保斗争、全共斗运动等领域。展示了日本人在战后如何面对自己的战争经历和记忆,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怎样的思想和政治。


作者简介

小熊英二,庆应义塾大学综合政策学部教授,著有《単一民族神話の起源:「日本人」の自画像の系譜》《「日本人」の境界――沖縄??アイヌ??台湾??朝鮮:植民地支配から復帰運動まで》《1968——若者たちの叛乱とその背景》《社会を変えるには》《生きて帰ってきた男――ある日本兵の戦争と戦後》。

译者简介

黄大慧,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国际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曾留学日本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并历任日本立教大学访问学者、神户大学特聘教授,长期从事日本政治与外交、中日关系、亚太安全、中国对外政策等领域研究,著有《日本对华政策与国内政治——中日复交政治过程分析》《日本大国化趋势与中日关系》《制衡中国——日本对中国崛起的反应》等。

李丰,日本神户大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战后中日关系史研究。

王娟,日本神户大学博士,Graybridge Malkam讲师,主要从事中日教育交流史研究。

彭程,日本神户大学博士,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


编辑推荐

一部描绘战后日本思想界的史诗之作,与《1Q84》一同入选平成30年30本好书

本书获奖

日本社会学会奖

每日出版文化奖

大佛次郎论坛奖


下载地址

目录

中文版自序

译者的话

上册

序章

第Ⅰ部

第一章 道德的焦土

第二章 总体战与民主主义

第三章 忠诚与叛逆

第四章 宪法爱国主义

第五章 左翼的“民族”,保守的“个人”

第六章 “民族”与“市民”

第Ⅱ部

第七章 贫困与“单一民族”

第八章 国民历史学运动

第九章 战后教育与“民族”

第十章 “血色民族主义”的记忆

下册

第十一章“自主独立”与“非武装中立”

第十二章1960年的安保斗争

第Ⅲ部

第十三章 大众社会与民族主义

第十四章 “公”的解体

第十五章 对“尸臭”的憧憬

第十六章 死者的越境

结语

后记


短评

  • 普塔 2020-08-13

    看了眼公众号放出来的试读...这翻译的中文...没有感情的翻译机器真的不适合翻这本书。

  • 张嘴吃糖 2020-08-22

    翻译得很不上心,润色基本没有,难不成初稿就拿出来印啦?

  • 阿布 2020-08-27

    7天啃完了上下册817页。小熊英二虽然说本书尽量写得让一般读者能看懂,故放弃了论文式写法(只有1700多个脚注,引文只列日文原书/刊名,不另设参考文献附录),但其实全书写作风格分三种:宪法爱国主义、国民历史学运动等章节,虽然也叫“运动”,但基本是理念之争,偏重于论文综述式写法;“血色民族主义”的记忆写竹内好,是人物思想评传写法;另有写吉本隆明、江藤淳、鹤见俊辅的几章也是,其中写过诗的吉本隆明理论晦... 7天啃完了上下册817页。小熊英二虽然说本书尽量写得让一般读者能看懂,故放弃了论文式写法(只有1700多个脚注,引文只列日文原书/刊名,不另设参考文献附录),但其实全书写作风格分三种:宪法爱国主义、国民历史学运动等章节,虽然也叫“运动”,但基本是理念之争,偏重于论文综述式写法;“血色民族主义”的记忆写竹内好,是人物思想评传写法;另有写吉本隆明、江藤淳、鹤见俊辅的几章也是,其中写过诗的吉本隆明理论晦涩,几次读得昏睡过去。最令人激动落泪的是第12章1960年安保斗争,是历史事件写法,当年保守与革新的代表人物都参与其中,可谓日本现代史上少有的“民主与爱国”的合流。此次斗争相较1970年的第二次安保斗争,对非日本读者/观众来说,似乎更陌生,不知有无专书/影视作品?译文还行,但“进行道歉”类句子也不少 (展开)

  • 今天也要开心鸭 2020-08-30

    首先先说一下翻译,个人感觉还好。全书对战后二十年的一些“大词”的含义以及社会对它们的态度进行了纵向的研究,中间囊括的战后时期的历史事件以及主要知识分子的生平很好地作为了“思想史”以外部分的补充,让全书可读性更强(虽然啃得还是很费劲)。 1960年的安保斗争让我对全书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连结。这个事件对日本社会思想的后续影响、战后一代思想家的登场反而让下册有了比上册更强烈的“张力”。当然这些并不重要 因... 首先先说一下翻译,个人感觉还好。全书对战后二十年的一些“大词”的含义以及社会对它们的态度进行了纵向的研究,中间囊括的战后时期的历史事件以及主要知识分子的生平很好地作为了“思想史”以外部分的补充,让全书可读性更强(虽然啃得还是很费劲)。 1960年的安保斗争让我对全书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连结。这个事件对日本社会思想的后续影响、战后一代思想家的登场反而让下册有了比上册更强烈的“张力”。当然这些并不重要 因为小熊英二的目的是要对战后的“国家”与“个人”之间、或者“公”与“私”之间关系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和再思考 。不同知识分子之间的言论和观点的差异、同一个知识分子在不同的阶段的言论和观点的差别,才是整本书最有意思的地方。 (展开)

  • 洛北 2020-08-24

    读过原版,五星好评。看了一眼译者名单,很担心翻译得行不行…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