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公证思维是解题的钥匙
由云南省公证协会指导、昆明市公证员协会组编的《疑难公证问题咨询答复汇编》,历经半年时间终于付梓成书,我很高兴和甚感欣慰。这部由诸多公证行业青年才俊众创的作品,凝聚了大家的心血和汗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相信能够给读者和公证行业带来一些实益。
这个时代是公证事业的出卷人。正如行业的普遍认知那样,很多新的社会法律关系问题不是先来到法官面前,而是先来到公证人面前。一些公证问题代表了这个时代的普遍新情况和新趋势,一些公证问题则可能是这个社会低概率发生的疑难杂症。我翻阅了本书的各类问题,它们展示了国家发展和社会民生的丰富多彩的图景,这些问题很有故事性和画面感,读起来让人饶有兴趣和充满好奇。这些问题实际上是时代给我们每个公证从业人员出的试卷,它们不是理论设计的试题,而是实实在在和有血有肉的现实生活难题。那些将这些疑难公证问题提出来的公证人,实际上本身就是有担当者,他们没有简单地将当事人需求拒之门外,而是寻求行业智慧支持。
我们要争当公证事业的答卷人。问题可能带来挑战也同时带来公证行业发展的新契机,每个问题背后可能都孕育着社会对公证的真实需求和巨大变现流量。我们只有认真回答好每一个具体的公证问题,解决好每一个真实的公证案例,我们才能发现公证行业可以有所大作为的业务领域。多年前,我代表云南省司法厅推动了依据抚养事实公证进行非亲属关系的户口登记改革,解决了许多人员的落户问题。在这本书中,我也看到,抚养事实公证在继续延续,公证人的担当精神在持续。今天,许多公证疑难问题通过微信和钉钉等公证社群汇集,又通过来自全国各地和云南的公证青年才俊得到解答。这些公证青年才俊是公证行业的义工,他们无私奉献自己的智慧、时间和精力,对每个问题给予认真细致的答复。尤其也应当感谢本书的每位编审,他们全面和系统性的编辑和审校工作也让本书添色不少。公证事业大厦的基石,正是由解决这些问题的每个咨询答复构建起来,它们是公证大厦的每块砖头。实际上,作为站在时代前哨的每个公证从业人员每天都在回答这些新问题,我们缺少的是记录和整理,相信集行业之众家之长,一定能找到疑难公证问题的解决之道。
理解和运用每个答复背后的公证思维更为重要。知识会淘汰更新,但公证思维则具有持续性,这本书的答复充满了公证思维,这些才是需要每位读者重点揣摩和学习的,从而能够做到触类旁通。这些答复中体现有公证无讼思维、公证作为中间司法思维、公证权利外观思维、结果导向思维、比例原则思维、动态公证过程思维等公证思维,它们解释和扩充了公证“合法性”的内涵和外延,使公证方法有了较大弹性空间。在我看来,公证人不想办理公证,可以很轻易地找到拒绝的理由,但是要办理公证则需花费心力进行合理地证成。我欣喜地看到,本书的咨询答复都是以负责任的态度,来证成每种公证方案的合法性和可行性,体现了责任意识和专业的职业精神。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能够找到解决公证疑难法律问题的法律思维和技巧的钥匙。
公证人应该是智慧性和精神性的存在。我从事公证管理近20年,深刻地认识到对于公证事业而言,*重要的是如何发挥公证人的智慧,这是公证行业作为智慧业的重要特征。满足《公证法》以及其他法律的规定,是公证行业提供法律服务遵循的*低要求,而无穷合理逼近我们的能力边界,从而超过法律预期提供法律服务,是我们的*高要求。责任意识、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职业化精神与拼搏奋斗精神是公证文化的精髓。本书汇编体现了行业智慧和公证青年才俊的精神风貌,值得肯定和鼓励,相信强调智慧性和精神性的公证事业也必然有广阔的市场舞台和发展前景,我们的公证职业也更有价值。
*后,祝愿我们的公证事业能够更上一个台阶,祝愿每位公证人和读者工作愉悦和生活快乐!
云南省公证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宋江南
2020年4月
序二当事人的法律问题是公证的机会
去年在一次青年公证人座谈会上,我问大家都在读什么书,从中收获了什么知识或思想,有人回答正读曼昆经济学,尝试用经济学视角看待公证业务发展;有人说在学习地产大师王志纲的著作,谈到公证与“融合创新”之间的关联;还有人在读一些文学名著,透过民族、时代去阅读人性。读书使人进步,整个座谈过程中,他们充分展现了青年人的思维开阔与活跃,这对行业发展是非常宝贵的。今天,昆明市公证员协会将《疑难公证问题咨询答复汇编》出版,既是这些青年公证人知识与思想的转化,同时也是对几年来咨询工作的梳理与总结。此次接到写序的邀请,我欣然应允,借着这个机会,也与大家分享一点我个人的感悟。
当事人的法律问题是公证的机会。有位公证人员曾跟我讲过,公证要想有生命力,必须坚持“当事人立场”,公证存在的*大价值便是为当事人解决好法律问题。我看到,书中对于各类问题的解答,都是以实现当事人合法诉求为基本原则的,几乎都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甚至在公证无法解决时给出公证之外的操作方法。这种解题思路充分体现了公证的有用性和可行性,也展现了答题人的专业与务实。所谓一切公证实践都来源于社会,当事人每向公证人员抛出一个疑难问题,都包含其对公证服务的期待和对公证价值的判断。若一个问题对应一次有益尝试,长期实践下来,整个社会对公证的认知会更加丰富,而公证也自然会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人们常说,机会只会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我想,公证人员用实际行动去回答好当事人的每一个疑惑,无论问题大小与否,都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准备。
青年公证人是行业*大的希望。我了解到,本书的300多个答复由近千个行业疑难问题精简而成,参与讨论、研究与作答的青年公证人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对行业责任的坚守为今天书籍的出版奠定基础;而另一方面,本书从集结成册到出版仅用了不到半年时间,期间经过全面梳理、去粗取精、分类整理、重点讨论、三审三校等重重把关,主要依靠的同样是昆明市公证员协会公证业务指导委员会青年公证人的集体努力。在本职工作之外,这群人凭借对公证工作的热爱与担当常年为同行提供无偿咨询,这种具有高度自觉性的行为充分展现了行业互助精神,令人称赞。青年是*易出成绩的人生阶段,也是传承传统、启迪未来的力量担当,他们将会为行业发展带来更多希望,让公证未来更值得期待。
以“公证之智”奉献“中国之治”。随着公证工作改革的深入,业内体制机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司法部、中国公证协会一系列文件的发布,从顶层设计上向公证行业展示了更为广阔的探索领域,由知产保护、金融服务到司法辅助,公证行业在服务内容上持续回应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要求;由“放管服”改革到“*多跑一次”,公证机构向人民群众提供了更为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翻开书本,单从公证种类便能看出公证应用之广泛,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公证始终是被需要的。当然,我也了解到,在遇到疑难公证问题时,有个别公证人员会选择直接拒绝,其实,这从表面上看是一种畏难行为,但从更深层讲是对社会期待的一种“辜负”。作为公共法律服务的重要内容,公证在社会治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公证人员有义务为“中国之治”提供“公证之智”,公证预防纠纷、解决纠纷的职能作用应在每一个具体案例中得到体现。
传递法律温度与善意。在纠纷预防与解决的过程中,公证人员其实还承担着“基层普法者”的重要功能。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当事人在家庭生活、商务活动或其他领域也不断遇到新纠纷、新诉求,公证人员在提供法律方案时,若能扮演好普法者这一角色,相信会让当事人感受到更多来自法律的温度与善意。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假若人们弄懂法律方案背后的逻辑,真正理解并认可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或许纷争就会消弭于无形。这是我从这本书中读到的另一种精神。面对“疑难杂证”时,大家不妨翻翻这本书,去尝试一下这群青年公证人的“解题思路”,或许会豁然开朗,有另一番认识。
*后,感谢所有参与者的真诚付出,也期待公证行业在这群有为青年的推动下有一个更广阔的未来。
昆明市司法局局长
刘毅
2020年4月28日
由云南省公证协会指导、昆明市公证员协会组编的《疑难公证问题咨询答复汇编》,历经半年时间终于付梓成书,我很高兴和甚感欣慰。这部由诸多公证行业青年才俊众创的作品,凝聚了大家的心血和汗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相信能够给读者和公证行业带来一些实益。
这个时代是公证事业的出卷人。正如行业的普遍认知那样,很多新的社会法律关系问题不是先来到法官面前,而是先来到公证人面前。一些公证问题代表了这个时代的普遍新情况和新趋势,一些公证问题则可能是这个社会低概率发生的疑难杂症。我翻阅了本书的各类问题,它们展示了国家发展和社会民生的丰富多彩的图景,这些问题很有故事性和画面感,读起来让人饶有兴趣和充满好奇。这些问题实际上是时代给我们每个公证从业人员出的试卷,它们不是理论设计的试题,而是实实在在和有血有肉的现实生活难题。那些将这些疑难公证问题提出来的公证人,实际上本身就是有担当者,他们没有简单地将当事人需求拒之门外,而是寻求行业智慧支持。
我们要争当公证事业的答卷人。问题可能带来挑战也同时带来公证行业发展的新契机,每个问题背后可能都孕育着社会对公证的真实需求和巨大变现流量。我们只有认真回答好每一个具体的公证问题,解决好每一个真实的公证案例,我们才能发现公证行业可以有所大作为的业务领域。多年前,我代表云南省司法厅推动了依据抚养事实公证进行非亲属关系的户口登记改革,解决了许多人员的落户问题。在这本书中,我也看到,抚养事实公证在继续延续,公证人的担当精神在持续。今天,许多公证疑难问题通过微信和钉钉等公证社群汇集,又通过来自全国各地和云南的公证青年才俊得到解答。这些公证青年才俊是公证行业的义工,他们无私奉献自己的智慧、时间和精力,对每个问题给予认真细致的答复。尤其也应当感谢本书的每位编审,他们全面和系统性的编辑和审校工作也让本书添色不少。公证事业大厦的基石,正是由解决这些问题的每个咨询答复构建起来,它们是公证大厦的每块砖头。实际上,作为站在时代前哨的每个公证从业人员每天都在回答这些新问题,我们缺少的是记录和整理,相信集行业之众家之长,一定能找到疑难公证问题的解决之道。
理解和运用每个答复背后的公证思维更为重要。知识会淘汰更新,但公证思维则具有持续性,这本书的答复充满了公证思维,这些才是需要每位读者重点揣摩和学习的,从而能够做到触类旁通。这些答复中体现有公证无讼思维、公证作为中间司法思维、公证权利外观思维、结果导向思维、比例原则思维、动态公证过程思维等公证思维,它们解释和扩充了公证“合法性”的内涵和外延,使公证方法有了较大弹性空间。在我看来,公证人不想办理公证,可以很轻易地找到拒绝的理由,但是要办理公证则需花费心力进行合理地证成。我欣喜地看到,本书的咨询答复都是以负责任的态度,来证成每种公证方案的合法性和可行性,体现了责任意识和专业的职业精神。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能够找到解决公证疑难法律问题的法律思维和技巧的钥匙。
公证人应该是智慧性和精神性的存在。我从事公证管理近20年,深刻地认识到对于公证事业而言,*重要的是如何发挥公证人的智慧,这是公证行业作为智慧业的重要特征。满足《公证法》以及其他法律的规定,是公证行业提供法律服务遵循的*低要求,而无穷合理逼近我们的能力边界,从而超过法律预期提供法律服务,是我们的*高要求。责任意识、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职业化精神与拼搏奋斗精神是公证文化的精髓。本书汇编体现了行业智慧和公证青年才俊的精神风貌,值得肯定和鼓励,相信强调智慧性和精神性的公证事业也必然有广阔的市场舞台和发展前景,我们的公证职业也更有价值。
*后,祝愿我们的公证事业能够更上一个台阶,祝愿每位公证人和读者工作愉悦和生活快乐!
云南省公证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宋江南
2020年4月
序二当事人的法律问题是公证的机会
去年在一次青年公证人座谈会上,我问大家都在读什么书,从中收获了什么知识或思想,有人回答正读曼昆经济学,尝试用经济学视角看待公证业务发展;有人说在学习地产大师王志纲的著作,谈到公证与“融合创新”之间的关联;还有人在读一些文学名著,透过民族、时代去阅读人性。读书使人进步,整个座谈过程中,他们充分展现了青年人的思维开阔与活跃,这对行业发展是非常宝贵的。今天,昆明市公证员协会将《疑难公证问题咨询答复汇编》出版,既是这些青年公证人知识与思想的转化,同时也是对几年来咨询工作的梳理与总结。此次接到写序的邀请,我欣然应允,借着这个机会,也与大家分享一点我个人的感悟。
当事人的法律问题是公证的机会。有位公证人员曾跟我讲过,公证要想有生命力,必须坚持“当事人立场”,公证存在的*大价值便是为当事人解决好法律问题。我看到,书中对于各类问题的解答,都是以实现当事人合法诉求为基本原则的,几乎都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甚至在公证无法解决时给出公证之外的操作方法。这种解题思路充分体现了公证的有用性和可行性,也展现了答题人的专业与务实。所谓一切公证实践都来源于社会,当事人每向公证人员抛出一个疑难问题,都包含其对公证服务的期待和对公证价值的判断。若一个问题对应一次有益尝试,长期实践下来,整个社会对公证的认知会更加丰富,而公证也自然会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人们常说,机会只会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我想,公证人员用实际行动去回答好当事人的每一个疑惑,无论问题大小与否,都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准备。
青年公证人是行业*大的希望。我了解到,本书的300多个答复由近千个行业疑难问题精简而成,参与讨论、研究与作答的青年公证人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对行业责任的坚守为今天书籍的出版奠定基础;而另一方面,本书从集结成册到出版仅用了不到半年时间,期间经过全面梳理、去粗取精、分类整理、重点讨论、三审三校等重重把关,主要依靠的同样是昆明市公证员协会公证业务指导委员会青年公证人的集体努力。在本职工作之外,这群人凭借对公证工作的热爱与担当常年为同行提供无偿咨询,这种具有高度自觉性的行为充分展现了行业互助精神,令人称赞。青年是*易出成绩的人生阶段,也是传承传统、启迪未来的力量担当,他们将会为行业发展带来更多希望,让公证未来更值得期待。
以“公证之智”奉献“中国之治”。随着公证工作改革的深入,业内体制机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司法部、中国公证协会一系列文件的发布,从顶层设计上向公证行业展示了更为广阔的探索领域,由知产保护、金融服务到司法辅助,公证行业在服务内容上持续回应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要求;由“放管服”改革到“*多跑一次”,公证机构向人民群众提供了更为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翻开书本,单从公证种类便能看出公证应用之广泛,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公证始终是被需要的。当然,我也了解到,在遇到疑难公证问题时,有个别公证人员会选择直接拒绝,其实,这从表面上看是一种畏难行为,但从更深层讲是对社会期待的一种“辜负”。作为公共法律服务的重要内容,公证在社会治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公证人员有义务为“中国之治”提供“公证之智”,公证预防纠纷、解决纠纷的职能作用应在每一个具体案例中得到体现。
传递法律温度与善意。在纠纷预防与解决的过程中,公证人员其实还承担着“基层普法者”的重要功能。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当事人在家庭生活、商务活动或其他领域也不断遇到新纠纷、新诉求,公证人员在提供法律方案时,若能扮演好普法者这一角色,相信会让当事人感受到更多来自法律的温度与善意。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假若人们弄懂法律方案背后的逻辑,真正理解并认可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或许纷争就会消弭于无形。这是我从这本书中读到的另一种精神。面对“疑难杂证”时,大家不妨翻翻这本书,去尝试一下这群青年公证人的“解题思路”,或许会豁然开朗,有另一番认识。
*后,感谢所有参与者的真诚付出,也期待公证行业在这群有为青年的推动下有一个更广阔的未来。
昆明市司法局局长
刘毅
2020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