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超
作家、记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2016)。曾任职于《南方人物周刊》《GQ智族》。出版作品《午夜降临前抵达》《沿着季风的方向》,曾获“书店文学奖·年度旅行写作奖”。另译有《惊异之城》《流动的盛宴》《漫长的告别》等。
2018年,中亚作品入选单向街“水手计划”项目;2019年,《乌兹别克斯坦:寻找中亚的失落之心》长文被译成英文,获评“全/球真实故事奖”(TrueStoryAward)特别关注作品。
曾经庞大的帝国,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朝着太阳落下的方向,在雕像倒下的地方,寻找中亚的失落之心
九年间,作家刘子超数次深入亚洲腹地,前往神秘的邻人之国——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在这片处于世界边缘和大国夹缝间的土地,展开一场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寻觅之旅。
沿着国境线飞驰,绕过散落的飞地,驰骋于帕米尔无人区,在苏联的核爆试验场抛锚,他以探险者的精神见证隔绝之地;踏上撒马尔罕的金色之路,徜徉于血腥战场和帝国宫殿,凝视沾血的圣书,抚摸玄奘笔下的佛塔,他试图寻回古人的目光;结识将未来寄托于汉语的塔吉克青年,遇见困守咸海七年的中国人,在乌兹别克的午夜,听见举杯共饮的商人指着撒向空中的钞票大喊:“你之前看到的全是假象,这才是现实!”一路上,他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徘徊在希冀与失意、自由与迷失之间。
一切如同离轨的卫星,暧昧而失落,充满活力、孤独和挣扎,我们就在隔壁,却浑然不觉——直到旅行开始,直到翻开这本书。
刘子超
作家、记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2016)。曾任职于《南方人物周刊》《GQ智族》。出版作品《午夜降临前抵达》《沿着季风的方向》,曾获“书店文学奖·年度旅行写作奖”。另译有《惊异之城》《流动的盛宴》《漫长的告别》等。
2018年,中亚作品入选单向街“水手计划”项目;2019年,《乌兹别克斯坦:寻找中亚的失落之心》长文被译成英文,获评“全/球真实故事奖”(TrueStoryAward)特别关注作品。
深入中亚大陆,探访邻人之国,书店文学奖得主刘子超寻觅九年新作
继承旅行文学书写传统,开启“新游牧”生活方式,在封闭与隔绝的时代逆向而行
探索未知之地,见证时间之旅,记录个体之声,寻找被遗忘的失落之心
名家关注:史学家罗新、作家许知远力荐,作品入围单向街“水手计划”,作者受邀登陆“一席”
国际盛赞:获评“全/球真实故事奖”特别关注作品,《纽约客》战地记者乔·李·安德森推荐
附手绘地图及40张摄影彩插如临现场,初次分享中亚文艺清单,书影音立体呈现中亚
有了刘子超这本书,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在近代以来琳琅满目的中亚旅行文学中,终于有了初部高质量的原创中文作品。宽广的接触面,鲜活的时代感,颇有时间深度的历史思考,加上淡定得有点舞台感的冷静叙述,几乎各个方面都为今后的旅行写作树立起标杆。我特别喜欢的段落,是作者偏离旅游热点深入街巷所看到的真实生活,所接触的那些和你我一样的中亚人民。——罗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子超是这一代人中蕞杰出的游记作家,他的叙述与感受常让我想起保罗·索鲁。偶尔,我希望他更狂野与热情一些。——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
在“全/球真实故事奖”(TrueStoryAward)的入围作品中,刘子超的《乌兹别克斯坦:寻找中亚失落的心》是蕞为新鲜独到的作品之一。他的作品有简洁的散文风格,独特的幽默感、好奇心和冒险精神,读起来令人愉悦。刘子超是一位敏锐的人性观察者,也是一位极具天赋的作家。——乔·李·安德森,《纽约客》战地记者
《失落的卫星》可远远不只是一个关于旅行的故事。它是一部罕见、非凡的文学作品,以缓慢的步伐在中亚漫游,如同一名佛教僧侣——就像本书从容不迫的语言风格。刘子超与路上遇到的男男女女交谈,询问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能得到不同寻常的答案。读完这本书后,你就像真的和子超去了一趟中亚,你对这片土地的了解比读一百篇政治类文章还要多。——玛格丽特·斯普雷彻,“全/球真实故事奖”评委
海报:
序幕大巴扎、流放者和塔季扬娜
第一部吉尔吉斯斯坦
边城浮世绘
滞留者
天山游记
加加林疗养院
邓小平大道与苏莱曼圣山
第二部塔吉克斯坦
西进亚历山大城
杜尚别复调
从帕米尔公路到瓦罕山谷
世界尽头
第三部乌兹别克斯坦
寻找乌兹别克的失落之心
不安的山谷
通向撒马尔罕的金色之路
布哈拉的博弈与离散
困守咸海的人
第四部土库曼斯坦
土库曼的礼物
第五部哈萨克斯坦
突厥斯坦的小人物
草原核爆
七河之地
最后的游牧
尾声扎尔肯特:进步前哨站
致谢
附录一份清单
悠闲、隽永的文字里,是巨大的信息量,作者所书,不过是他涉猎材料的冰山一角,因为了解,所以下笔坦然,这是一本读者可以放心把自己交出去的作品,它是旅行的,更是文学的,一个人旅行的意义,也是向更深的自己抵达,这本书既可以作为地区民族志、历史考察来读,也可以作为一部非虚构文学作品。读子超兄的文字,会让我想起小说家石黑一雄。
平静温徐的文字,呈现出鲜活的色泽。一张细密生动的网,如临其境的氛围和烟尘弥漫的历史相互交织,浸润出漫游其间的有趣。看完之后,立马把中亚加入想去的地方之一。
本世纪华语中亚游记上一本还是张佩瑜的《中亚手绘旅行》吧?前一段顺便也看了TVB梁彦宗“背游中亚”的纪录片,正好看看三地青年(其实分别是70后80后90后)的视角~虽然创作体裁不太一样,对比看看也还是蛮有意思的
真的讀過了。好想去中亞……
第四本本作者的书了,特别喜欢
这些年买书发现在618或者是双11或者是书香节一起买的34折的十几本几十本书,通常都会被搁置下来,反而是这种一本一本买的就非常想看的书,买了之后会马上的小号看了,这本书是刘子超老师的第3本游记,之前两本都蛮喜欢的,看到了,这一本出版就赶紧买了
终于等到刘子超新书!他的书包括他翻译的书,都买齐了,特别喜欢他的文字!
悠闲、隽永的文字里,是巨大的信息量,作者所书,不过是他涉猎材料的冰山一角,因为了解,所以下笔坦然,这是一本读者可以放心把自己交出去的作品,它是旅行的,更是文学的,一个人旅行的意义,也是向更深的自己抵达,这本书既可以作为地区民族志、历史考察来读,也可以作为一部非虚构文学作品。读子超兄的文字,会让我想起小说家石黑一雄。
雲隱 2020-07-03
旅行文学大致可以按两个维度分类,“过去-现在”和“风物-人”,对于中亚,我偏好的是《草原帝国》《七河史》这样更久远的过去以及风物。这本书则偏向于“现在”和“人”。但是,正如开篇所说:“阿拉木图又叫‘苹果城’,我的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一座遍植苹果树的城市:在金色的阳光下,苹果泛着清新的光泽,好像少女的脸庞。这几乎成为一种明信片般的印象,以至于六年后,当我走出阿拉木图机场,立刻开始下意识地寻找苹果树。——... 旅行文学大致可以按两个维度分类,“过去-现在”和“风物-人”,对于中亚,我偏好的是《草原帝国》《七河史》这样更久远的过去以及风物。这本书则偏向于“现在”和“人”。但是,正如开篇所说:“阿拉木图又叫‘苹果城’,我的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一座遍植苹果树的城市:在金色的阳光下,苹果泛着清新的光泽,好像少女的脸庞。这几乎成为一种明信片般的印象,以至于六年后,当我走出阿拉木图机场,立刻开始下意识地寻找苹果树。——没有苹果树。”苹果树好比是一个“对中亚的幻想”的隐喻,这本书是“没有苹果树的阿拉木图”,并非用来寄托虚构或幻想的真实的阿拉木图。四星。ps. 封面是读客做的么……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