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为孩子独立做准备
现在孩子生得少,父母亲常常恨不得倾尽所有为孩子的将来铺路,却经常在“为孩子好”的“伟大”前提之下,给孩子设了许多规范,结果很多时候弄得大人鸡飞狗跳、压力倍增,而孩子的发展或是行为还远不如预期。
于是父母亲开始求助于专家,看更多的书,来丰富自己的育儿知识,改进自己的育儿方法,但最重要的是要从父母亲改变观念开始做起。
父母必须多花些时间去了解自己的孩子,无论是个性还是需求,都必须悉心留意观察,才能找出教养自己孩子的方式。除了家长自己必须先放轻松之外,有很多事、很多训练,还必须针对孩子着手进行,从小做起,循序渐进,才能显现出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样的认知和做法,对父母来说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在电视上出现太多骇人听闻的新闻之后,身为父母亲的通常会不由自主地紧张,于是更加地对孩子耳提面命,然后常常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
也常有许多父母亲抱怨:为什么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那个原本在自己心中可爱又听话的孩子,忽然之间变得懒得跟你说话,你说一句他反驳十句,什么事都与你对着干……心中的那种失落感是非常大的。而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大多是父母从小没有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和渠道,而随着孩子的长大,没有了话题与顺畅的交流方式,孩子就会变得更难教,也更难沟通了。
中国人常说的“三岁定终生”是有几分道理的。虽然不至于三岁就决定孩子所有的未来,但是也显示出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的学前教育,就是为孩子奠定将来所有行为生活习惯的基础,这样的话,对父母亲来说,孩子越长大就会越轻松!因此幼儿园时期是很重要的关键时期,不仅父母要费心,幼儿园老师的教导也十分重要,当然不可否认的,最重要的仍是父母亲的态度和教养方式。
我的儿子小K,3 岁开始上幼儿园,总共上过中、英、德3 个国家的5 所幼儿园,因此对于幼儿园,我有诸多的了解与心得,尤其在东西方不同的国度里,幼儿园教养的方式不同,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性格。所以幼儿园时期对于孩子的学习方式和习惯养成十分重要,要慎选幼儿园。父母亲所需要做的准备工作真的很多,不论是心理上的还是学校上的选择,都会为孩子将来奠定重要的基础。
华人父母似乎都对孩子们的课业成长特别的焦虑,生怕一不小心落了人后,怕孩子将来无法超越别人、无法出人头地,因此从小开始为孩子选学校、选才艺,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期盼孩子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受西方教育长大的小K,经常觉得我太过紧张,17 岁的孩子郑重地告诉我:“妈妈,我已经长大了,你不要再那么紧张,可以relax 一点吗?”我相信很多父母都会和我有一样的感受,我们在教养孩子的同时,其实也应该不断地学习。
将我在欧洲所体验观察以及研究的亲身经验来与大家分享,并不是要凸显外国教育有多好,而是我看见了用好的教育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不仅仅只是优秀,而是对生活、对自己更有想法,行为上也非常值得赞赏。
我和一位德国幼儿园老师聊天时曾说,他觉得许多亚洲人给孩子的幼儿教育,看起来就只是一种学科训练,而非教育。我想也许他是对身处欧洲、美洲的华人的育儿做法有感而发吧。
从某个角度来说,他说的也没错。尽管我认为他的说法有些直接,但不得不承认,这的确是发生在很多家长身上的现象,甚至为了迎合家长,越来越多的老师也是如此。因此在幼儿教育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先认清并且思考自己想要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孩子具备哪些成长的经验条件,才能为孩子找到合适的教育方式。所谓的十年磨一剑,引导与陪伴孩子成长,可比磨一剑要花的时间多得多了,耐心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很多父母希望孩子可以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好的效果、最好的成绩,然而很多时候对孩子来说,成长是经验的累积,无法速成。
写这本书是希望父母、老师在孩子的幼儿时期,为孩子奠定、储备好往后学习的能量,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孩子将来的独立自主做好扎实且完善的准备。在培养孩子竞争力的同时,也把快乐成长的机会还给孩子,让孩子从小学习独立、培养自信、为自己负责,这就是父母最好的成就以及最值得欣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