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笔者出版过一部题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问题》的论文集,其中汇集了若干篇小文。
在该著作中,笔者试图解决以下诸方面的问题:第一,致力于深化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的迁入对中国造成的具体影响的研究;第二,探讨了同时期中国南方非汉民族的实态;第三,致力于阐明中国文化的传入,以及人口的流动所引发的古代朝鲜、日本等地的具体变化。
上述问题意识源自笔者对以下这一问题的关注,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可与西方日耳曼民族大迁徙时代相匹敌,甚至超过其规模的内外诸民族间的抗争与流动给以中国、日本为首的诸地域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基于这一问题意识,笔者想到如果从骑马民族国家论这样的大局出发,并且不仅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还考察包括隋唐等朝代在内的这一问题,将会得到怎样的结论呢?更为具体地讲,笔者希望探讨的是在此前的研究中未能关注到的问题,即从包括汉至唐在内的更为宏观的视野出发,考察这一时期中国北部和南部,以及东北亚各地区间的历史同步性;与此同时,基于“中华化”自东汉末年以来的魏晋时期,基于秦汉之际形成的中华世界的崩溃、周边民族的侵入、大量移民的出现等,产生了周边民族的汉化,以及与此并行的汉族自身的胡化和蛮化。经过魏晋南北朝之际的融合,形成了与秦汉时期迥异的隋唐朝的新的中华世界。并且,古代朝鲜、倭国等其他民族、国家也吸收了由此形成的文化,逐渐具有以自身为中心的中华意识。本书将以上这种现象称为“中华化”。这一历史变迁的观点,而并非从所谓汉化、同化之类的观点出发,综合地考察其彼此间的相似与相异。基于这样的观点,在与认识这一时代时备受关注的贵族制论、东亚世界论等相关联的同时,或许可以获得有关这一时代新的统合性视野。
作为其结果,笔者阐明了以下诸点:由于这一时期人口的大量迁徙,在中国北部形成了“胡化”,与此相同,在中国南部也可见到“蛮化”的现象;并且,这一时期胡化、蛮化、汉化同步进行,逐渐形成了一个有别于秦汉时期的新的“中华”世界;伴随着上述现象的产生,从其他国家迁徙至中国北部的非汉民族超越了一直被强加给自己的“夷狄”观念,开始主张自身即为“中华”;与此同时,开始出现将这些民族建立的王朝视为中原王朝或正统王朝的主张;五胡诸朝、朝鲜、倭国的“中华”意识是基于中原王朝的政治思想而成形的;在中原王朝形成的政治思想向“周边”地域传播时,身为难民的中国士人阶层的存在至关重要,他们将这种知识传播至非汉民族,特别是非汉民族中的统治阶层;此外,当立足于这样的观点时,可以将华北五胡诸王朝统治下参与国家建设的汉民族官僚与作为难民迁徙至朝鲜、倭国等地的渡来人理解为在东亚范围内具有相同历史性质的群体。
上述研究的终极目的在于阐明:在此后发展为世界最大民族的汉民族是如何形成的?与之相对,古代日本是如何发展,并如何面对汉民族的?
拙著刊行后,笔者致力于进一步阐明前述研究视角下的诸问题:第一,深化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给此后的中国带来的具体影响的研究;第二,探讨中国南方非汉民族的实态;第三,中国文化的传入,以及人口的流动所引发的古代朝鲜、日本等地的具体变化。不过,笔者拓宽了考察的视野,超越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果要想解决汉民族的形成这一重大问题,可以说这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然而,这也造成了问题的扩大。因此,笔者一有机会就将这些研究中的一部分进行总结,同时将新观点以报告、论文等形式呈现出来。本书的第一篇第一章《北朝国家论》、第四篇第一章《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历史研究的动向——以民族问题为中心》等,正是从这种观点出发写成的。此外,笔者的《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问题研究的展望》、《关于以中国为中心汉唐间的交流与变迁》、《魏晋南朝的世界秩序与北朝隋唐的世界秩序》、《北朝的国家支配与华夷思想》等论文也是基于同样的立场发表的。
不过,近年来笔者的问题意识集中于以上诸方面,向着更为整体性的方向缩小。可以直截了当地讲,笔者关注的就是在前近代的东亚,“中华”与“周边”间的具体关联问题。本书将这一问题分成以下四部分展开论述:有关前近代东亚世界的构造或中华帝国的构造问题;特别是有关内朝等王朝的中央政治构造问题;有关位于中华世界“周边”的民族、国家的问题;以及两者间在构造上或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关系问题。
基于前著刊行后所取得的成果,本书将从以上观点出发,论述东亚古代诸民族与国家的构造及彼此间的关联。
本书由以下四篇构成。
第一篇以北魏史为中心,考察了汉唐间中国北部的发展动向。特别论述了有关北魏前期部族与国家实态的问题(“部”体制国家的实态),以及其所具有的历史意义。与此相关,还论述了新出史料、鲜卑所使用的文字等问题。此外,还考察了有关北魏之前乌桓、鲜卑的问题,以及北魏内朝与初期国家间的关系等。
第二篇论述了汉唐间古代日本、朝鲜的发展动向,提出中华意识、遣隋使、倭五王等问题,并具体探讨了大陆的情势与古代日本发展动向间的密切关系。关于中华意识的问题,本篇指出古代日本、朝鲜的中华意识的形成与当时大陆的情势间存在联系,并阐述了其源自形成于五胡诸朝的中华意识。关于遣隋使,本篇将具体探讨在遣隋使阶段逐渐形成了中华意识的倭国与再次统一中国的隋之间展开了怎样的交涉。关于倭五王,本篇将探讨其同时具有的使持节都督诸军事、安东大将军等与治天下大王两类自称的意义。
第三篇致力于阐明在这一时期中国西南地区的具体状况。在汉帝国崩溃后的国际情势中,北魏(代国)与倭国等国在接受中原王朝册封的同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本篇将具体探讨与此情况相同的中国西南地区的历史是如何发展的。以此为中心,从较为宏观的视野来论述云南与四川地区的情况,并探讨两地区与古代日本间存在的关联。
基于第一篇至第三篇考察中所获得的成果,第四篇考察了除上述以外的时代、地域,并论述了具体结论。本篇具体阐述了以下问题:被称为征服王朝的辽、金与北魏间存在的具体关联;将唐宋分为两个时代的时代划分方法与民族问题间存在怎样的关联;崔致远(新罗)、阿倍仲麻吕(日本)来到南北朝时期后形成的唐帝国留学,在这些人心中,中华意识或民族意识是以怎样的形式存在的;将内朝视为关系到中华帝国构造的问题,在将由非汉民族建立的国家辽、元与可以被称为汉民族国家原型的汉进行对比之际,可以明确哪些要点。
本书并未充分地整理所涉及的多个方面的论点,而仅提出了宏观的认识,今后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探讨。尽管如此,笔者认为本书为阐明在前述观点中提出的前近代东亚世界构造或中华帝国构造的具体形态问题奠定了基础。如能得到大方之家的指正,笔者将不胜荣幸。
顺便提一下,本书中收录的拙文在不改变主旨的情况下,有若干字句等方面的修正。此外,为基本保持发表时的原貌,书中存在诸如引用史料既有日文训读也有汉文原文,以及重复论述、表述不统一之类的地方,其中包含在对史料原文进行考证及展开论述等情况下的不得已之处。望读者谅解。
甲骨文图书 2020-04-17
川本芳昭教授的这部专著即将由甲骨文推出,在书中他主要关注汉唐中间那段民族大迁徙时期,东亚地区的“中华化”和汉民族形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