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继银 序
国企改革:关键何在,何以突破
到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时,中国传统国有企业发展历史还不到30年。从1980年代的承包制开始,国企改革已近40年;从1990年代的《公司法》颁布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始,国企改革也已近30年。为什么用30年时间发展起来的国有企业用40年时间还没改革完?我们不禁要问,到底什么是国企改革,国企改革到底关键何在,难在何处,何以突破?
什么是国企改革?从企业管理到公司治理与苏联和东欧等国家不同,中国走了一条渐进式改革道路,相应的国有企业改革也一样,成为了渐进式改革过程中的一个不断试验和探索的过程,由此使国企改革成为了随整体经济改革与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一个动态概念。
1980年代的国企改革,无论承包制还是资产经营责任制,本质上都是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上的改革。1990年代开始,从股份公司试点《公司法》颁布到百户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是国有企业制度本身以公司化为方向的改革。这一时期中,通过“抓大放小”,中小国有企业基本转化为了民营企业,大中型国有企业大多完成了公司化改制。进入21世纪后,国有资本经营和管理概念得到加强,一些特殊和战略性国有企业也都改制为了国有资本独资公司。国有企业改革的概念里开始日益增多了改进和加强公司治理的含义。特别是2003年开始的中央企业董事会试点,和同时进行的各省属市属国有企业的董事会制度建设,使以董事会为核心的现代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从股份制公司和上市公司进入到了几乎所有的国有企业。
至此,严格来说,传统含义上的国有企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调整下 的国有企业已经不复存在,都已经是公司法调整下的国有全资或是国有控股公司。相应地,国有企业改革这一名词,也应该由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公司(全资、控股和参股)治理改革(与完善)所替代了。
国企改革难在何处?国有资本管理和现代公司治理的机制相容在内部管理改革和公司化改制完成之后,当前国企改革的核心内涵和关键挑战是,构建国有资本管理体制和国有公司治理机制之间相融相济、激励相容的一套制度体系、运行模式和行为方式。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化改组之后,特别是在没有足够比例的其他资本进入情况下,真正按公司制企业模式运作,以董事会为核心的现代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真正有效,需要符合市场规则的国有资本管理体制。
企业监管模式和相关法规政策上配套与支持,也需要从行业监管者、国资管理者、中介机构,到公司股东、董事会成员和高管人员,各相关人员对现代公司治理的基础规则、外部治理机制和内部治理机制等,都有个基本认识和正确理解,并达成一定的共识,拥有一种共同语言和共享的公司治理知识、认识与价值观。
作为一个市场经济后发国家,因为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作为标杆,有形的公司治理制度和规则建立可以模仿,也相对容易,但是要让这一套做法生根和本土化,需要一个学习、调试和修正的过程。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四十年了,国企改革还是在路上。
国有资本管理和国有公司治理之间的机制相容,包括从国有经济布局到国有公司战略管理,国有公司的董事会权力和高管团队建设等各个方面。这也正是当前国企改革需要突破的一些关键问题。国企改革何以突破?把现代公司治理原则和机制落到实处已经走到今天的国企改革,进一步的突破就是要让公司化后的国有企业,或准确地说是国有独资、控股和参股公司,像市场化的公司那样运作,并在公平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和壮大。这需要从国资管理到企业行为,都把现代公司治理原则和机制落到实处。《国企改革大决战——五突破一加强操作指引》一书,在这方面,从历史、理论到实际操作,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国资管理上,要真正从管资产、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就是要不再有公司化改制完成之前那样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出身之分,尤其是在股份公司和上市公司层面。无论国有企业出身还是民营企业出 身,只要进行了公司化改革,就都是现代公司,都要按公司法和公司治理规则进行运作,都要在产品和资本两个市场上竞争。国有资本可以良禽择木而栖,挑选市场竞争中的优胜者进行投资,从竞争力弱的企业中退出。不论公司化之前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有国有资本进入则是国有公司,国有资本退出则不再是国有公司。
在这样一种市场导向的国有资本管理体制下,国有公司也和民营公司一样面临市场化的融资压力,要通过改进公司治理和创造公司价值来竞争获取包括国有资本在内的各种资本。国有资本要做一种更负责任、更具耐心的长期资本,成为优秀公司争相获取的对象,成为推动公司治理改进、把现代公司治理原则落到实处的一种市场力量。这应该是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要义所在。
就国有公司内部治理来说,把现代公司治理原则落到实处,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公司管理模式的行政化和公司高管的“政府官员化”,及其中存在着的一些与懒政、怠政官员同样的所谓“为官不为”问题。在公司层面上,“能力不足不能为”是董事会制度建设和职业经理人市场发展问题;“动力不足不想为”是市场导向、与公司价值挂钩的激励机制设计问题;“担当不足不敢为”则是注重程序而非结果的董事勤勉责任标准、作为董事责任安全港的经营判断准则和董事责任保险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不仅仅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需要在专业人士的辅佐下付诸实际行动。
《国企改革大决战——五突破一加强操作指引》一书提出,当前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国企改革,要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企业法人 治理结构、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五个方面实现突破。与此同时,要加强党的领导,把握国企改革的正确方向;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国企改革的探索、试验和创新行为保驾护航。全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从法规、理论到实践的详实探讨,并附有实际操作案例,对国企改革的研究者和实践者,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仲继银
2020年1月于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