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
一
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文化区,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早期文明形成于龙山时代,其后生生不已地发展与传承,从未中断,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考古发现证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本土性、多元性,展现出自身道路的特点与风格。
中国原始文化多彩多姿。自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元谋人、北京人开始,就已懂得火的使用与管理,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已经掌握人工取火与利用磨光、钻孔技术制造劳动生产工具的技能,开始尝试着谷物栽培和牲畜驯养。这时的人们过着母系氏族社会组织生活。1万多年前,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社会经济由渔猎采集过渡到农耕畜牧阶段,先民们过上了稳定的聚落生活。社会组织由母系氏族公社阶段逐步演进到父系氏族公社阶段。这大体相当于中国古史的传说时期。
生产工具的进步,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使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社会不平等也随之产生。氏族社会内部有了贫富分化,私有制开始出现。相对于生产力低下的原始公有制,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它直接推动了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转变。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陶寺文化、良渚文化都明显地反映了阶级阶层分化特色。氏族显贵成为奴隶主,掌管氏族公共事务的机构开始转化为文明时代的国家政权。史书常用“万邦”来形容夏朝之前龙山时代的社会,这正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的特点。尧、舜、禹既是邦国的国君,也是邦国联盟的盟主。关于禅让的传说,描述了盟主职位在邦国联盟内转移和交接的情形。约公元前21世纪,禹在中原地区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天下共主”为最高统治者的奴隶制国家——夏王朝。
二
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奴隶制生产方式形成、发展并走向鼎盛的时期。这个时期,土地所有制具有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财产形态的某些特点。凌驾于众多共同体之上并成为全社会代表的国君,是土地的最高所有者。按等逐级分封方式获得田邑的各级贵族是土地的占有者。家族公社和农村公社农民是土地的使用者,即实际耕作者,而公社则是公社农民集体耕种“公田”和定期轮换“私田”的组织管理者。战国之前,存在着“田里不鬻”及“三年一换土易居”的井田制。井田制作为中国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的一种模式,它的得名与当时排水灌溉需要的沟洫制度有关。在井田上耕作的农民除了耕种份地即“私田”外,还要为奴隶制国家和各级贵族耕种“公田”。
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属于古代东方类型,不仅家内奴隶制充分发展,而且家族公社与农村公社两类共同体并存,与古代希腊罗马的奴隶制有所不同。甲骨文和金文显示,商周社会有不少严格意义上的奴隶,如“臣”“妾”“仆”“隶”等。大量的家内奴隶从事各种杂役,生产奴隶则主要用于手工业、畜牧业生产及山林川泽开发。商周时代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者是“众人”和“庶人”,他们是家族公社或农村公社的成员。公社成员中的本族或盟族平民,虽然享有某些政治权利,但就其生存条件和劳动条件受到严格管理和监督而言,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民;至于被征服族群的原住民或徙民,社会地位更为低下,实际上接近于奴隶。秦汉以后,奴隶制的残余仍然长期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