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春江水暖鸭先知(1978—1983)
历史从来都是由关键性时刻构成的,无数个片段像河水一样绵延不断,有的是涟漪,有的是浪花,然而,中国经济的历史更是给人以波涛汹涌向前的印象,放眼过去,我们看到了很多“历史性转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个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重要节点,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1978年12月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布“全党的工作重点应该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会提出的“改革、开放”到今天仍然是指引中国前进的战略方针。
这一天,在浙江萧山的鲁冠球从收音机里听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文件,文件说要鼓励发展社队企业,第二年春天,他才敢在村里兴办工厂。此时的他不会想到他所创办的作坊式的乡镇企业,在而后几年成为中国民营经济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
1978年10月,四川省宁江机床厂等企业进行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确定企业在增收基础上,可以提取一些利润留成,职工可以得到一定的奖金。这拉开了国企改革的序幕。
1982年9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次大会确定了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在开幕致辞中,邓小平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次大会提出了经济管理的模式,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
民营经济先行者们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进入体制内,城镇个体户和农村专业户又无法养活更多的人,于是国家让这些人自谋出路。这部分没有社会保障的人,反而在求生中踩出了一条致富之路,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下篇:路漫漫其修远(1984—1988)
1984 年 10 月 20 日,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这是社会主义国家第一次以中央决议的形式,承认了市场的作用,提出了要发展商品经济,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中国的一个令全世界瞩目的伟大?创举。
1987 年 10 月 25 日,中共十三大提出: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艰难探索中,中国逐渐从计划经济的旧体制中突围,前景已经依稀可见。
1988 年 4 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紧接着,大会又通过了《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决定划定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
1988 年 8 月,海南省正式出台《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1988)二十六号文件加快海南经济特区开发建设的若干规定》,即“三十条”。这掀起了 20 世纪中国最宏大的“人才迁徙运动”,许许多多、各行各业的人才奔赴心目中梦幻的海角天涯,奔赴改革开放的“自由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