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件篆刻作品未完成之前,就要根据印面、印语的需要,选择其款面,而后定印面的方向。一般方形印章,四面印壁大小相同,当然也可以在完成印面之后,再选向作款。但若遇特殊的印材,考虑到印壁石质纹样的美丑,石质的优劣,或是刻钮、薄意图形的疏密、空缺、朝向等,就得先相其石质、石形或图势、钮向等而选择其款面、款向。因为边款的款面选择得当与否,和与印面之配合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选得恰当,就可以使印面、款面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如事先未加考虑就已刻好印面,则刻边款就易位置错向或难以下刀,造成难以弥补的不足。尤其是篆刻艺术发展到清末以后,边跋的艺术性大大提高,它与印面的完美配合,成为印章艺术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印面刻成前后(一般多在刻成后),在印侧一壁署款,如同在书画作品完成后的题款一样,其作用有以下几点:
一、表示作者对作品的负责;
二、表示对嘱求受者的尊重;
三、对印面内容的申发、阐释或补充其意义;
四、刻志记事或以述个人情怀,或记述与受印者的关系等;
五、根据署作者之款面,而定印面之正侧方位,以便钤印时识别;
六、通过款跋文字的多少、大小、阴阳的安排布局,使款面更显完整与完美。
印款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其文体亦可有短文、诗、词、歌、曲、赋等。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以书法论,可以是正、草、隶、篆、行,也可以是两种以上的综合运用,也可以使印面与款图相结合,图文并茂,相辅相成。
印款文字或图形的刀法,随作者风格而异,可以多种多样,百花齐放。有的用刀轻盈,刀笔清雅秀丽;有的用刀重切,显得苍古雄浑;有的单刀冲凿,则气势粗犷;有的用两种书体,两种以上刀法,则阴阳相参,刚柔相济,雄秀并陈,各显其长,各得其美。
经过历代印人长期以来的不断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印款艺术逐渐成熟起来,尤其是明代直至晚清,更趋完美,成为印章艺术不可分割的构成因素之一。故近代有人称印章艺术中的印、款、文为篆刻艺术构成的“三绝”,此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印款,因在印体之边侧,故又称作“边款”“侧款”或“旁款”,也有因作于印面之后,称“印跋”或“边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