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是一门语言。“气韵本乎游心”,它通过画家对毛笔、颜料和各类地子的控制应运而生。在我们的阅历与想象中,图画所传递的信息拥有与语言不相上下的力量,它激发着我们的情感与思考、回忆与遐想,释放着积聚的精神。回忆我们自己的观画经历,绘画这门语言似乎无须转译为言辞。图画拥有自己的气象,以言辞来解释无非是粗陈梗概。然而,对于那些不满足于主观的视觉体验,希望对艺术家、风格与画史进行探究,以期同他人进行相关交流的人来说,在讨论关于绘画的认知时有必要运用一些技巧,去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想。事实上,我们很难真正地了解某人看见的到底是什么,此时,言辞对于视觉的引导意义就不容小觑了。
诗人写作,不必将思路受制于平仄与标点,但这些却又缺一不可;画家作画,不必全神贯注于韵律与质感、构图与远近,然而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谋求对它们的表现,并且以此习得一种独到的观察方式,去观察自然中的色彩、质地与形状。才思敏捷的诗人精通文法,技艺娴熟的画家对画理烂熟于心,无非是因为他们勤于钻研。在画史中,有关早熟画家的记录非常少,就好比人们很少看到某人天生就精通画理一样。如果不能敏锐地审视历代画家的技法与风格,即便是经年累月地观看,我们也依旧无法全面地鉴赏一件绘画作品。
绘画是视觉的而非言语的,因而我们对其基本的印象也同样应是源于视觉的。但是,以言语分析画作,并不一定会将其中的手法与表现僵化成毫无生气的概念体系。了解观看一幅作品时需要注意什么,也就是通晓了如何欣赏其中取法于自然的画艺。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曾说:“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中国画之风格如此广博,对于它全貌的显现,书中仅有的几个章节也无非是不足挂齿的“荃”,但我仍希望它们能够为中国画的观者提供一些鉴赏要诀,以便使他们获得新的视觉体验。
本书各章节的编排次序由简至繁,从各种媒材的运用直至艺术表现的玄妙。此外,本书着重的并非是历史,配图中的画作也并不完全代表各个时期与画派的水平;不过,在中国艺术史中,这些作品中的大部分常被提及,希望本书能以此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画史发展的风格基础。最后,一本关乎风格的著作应对术语做出诠释。然而,为避免出现有关“风格”一词赘余的探讨,我仅把作品呈现出的风格定义为一种“事物的面貌”。不论是对于专业人士还是普通观者而言,审美品评、风格表现、形神再现与“事物的面貌”显然是源自一种形式基础,这是我在接下来的章节里要着重谈及的。
这本篇幅并不大的书所使用的风格术语与理论并非来源于严格的分析体系,因为中国画家并不依靠这类体系。然而,前人提出了一些方法来感知画家的手法,并对其画作进行品评。我希望读者们能够善用这些方法,提炼并发展其中的精华,在必要时将其纠正,从而独立地学习并欣赏中国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