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我一直想写一本关于股票和商品期货交易策略的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能得偿所愿。在1993年定居香港后,我觉得机会来了,于是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写作。现在流行一种错误的观点,那就是把股票交易策略和期货交易策略当作两码事来看待,许多人甚至认为,这两个市场风马牛不相及。实际情况完全不是这样。
身经百战的交易者都知道,虽然股票和商品投机交易的具体组织形式有所不同,但它们有极多共同点,因为两个市场中关于良好交易策略、风险管理以及纪律的必要性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两个市场 明显的不同点在于杠杆率——期货交易者通常以百分之5的资金就能撬动百分之100的市场价值,而股票投资者一般则至少需要百分之50的自有资金。杠杆的高低是两类投资 根本的区别点。如果期货投资者在一开始就需要支付合同价值的百分之50,而股票投资者只需支付股票市场价格的百分之5,那么情况就完全倒过来了:商品期货交易就会显得保守和稳健,而股票交易则会被认为充满风险与投机性。
本书指出了两个市场上对于杠杆运用的显著差别,也讨论了两个市场中战术策略、风控因素的相似和不同之处。 终读者们将会很清楚地看到,与不同点相比,它们的相同点要重要得多。因此,在其中一个市场中获得的经验技巧对于另外一个市场中的交易操作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这里要强调的是,本书主要是关于顺势操作的研究。比如,本书建议在弱市到达支撑位时建仓做多,但是这个建议只有在上行大趋势的背景下才有意义,如果大趋势走弱,即使市场到达支撑位,做多仍有可能亏损。做空操作同理。
要解答持仓规模的问题就稍显困难了,这就像问“多大算大?”这样的问题。可以说,如果逆势买入,坐等亏损,那么就算一份期货合同也是多余的。相反,如果顺势而为,市场走势完全在你的预料之中,那么即使重仓持有也并不会使人神经紧张。具体来说,对于股票交易,交易用资金不要超过总资本的百分之35;对于期货交易来说,这个限额是百分之25,而且应当把投资分散到10个左右的市场中去,这样即使在某个市场中操作失误或不幸中招,也能在其他市场里缓冲。把你能用于交易的那部分资金除以10 (如果你拥有的资金数额巨大,那么还可以分散得更多),你就可以大致估计出每个仓位所能占用的资金量了。
要说的是,在研究任何领域的任何策略时,你都要知道“墨菲定律”这回事。墨菲定律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客观规律,它的主要意思是“有可能出错的事总会出错”。所以不管何时,只要当你忘记设置止损指令,或者孤注一掷地持有重仓,无论图表如何显示“前景一片大好”,你也已经被墨菲定律的阴云所笼罩了。记住那句老话:“无论是锅碰得壶,还是壶碰得锅,被碰坏的总是壶。”投机交易也是一样的道理,粗心和愚昧不会给你带来利润和有利的市场走势。
在您开始阅读本书前,我还想说,如果各位读者希望就本书的任何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欢迎您给我或者出版社写信,我会在时间和自身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