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的仪式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1664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创建日期:2019-11-24 06:10:18
  • 发布日期:2025-09-06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法] 西蒙娜·德·波伏瓦
  • ISBN:9787532778492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内容简介

《告别的仪式》是法国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瓦记录下的让-保罗?萨特生命中的最后十年,以白描的手法近距离地刻画了二十世纪*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萨特晚年的日常生活,他为之奋斗到最后一刻的事业,以及他面对疾病和死亡的态度。

在波伏瓦的记录后还附有她与萨特的长篇对谈,萨特借此机会回顾了自己的家庭、童年和求学经历,并且梳理了对文学、哲学、阅读、写作、音乐、绘画、平等、金钱、时间、自由、生命等诸多主题的思考。


作者简介

西蒙娜?德?波伏瓦

(1908—1986)


法国二十世纪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她于1908年出生于巴黎,1929年或巴黎大学哲学学位,并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1945年她与让-保罗?萨特、莫里斯?梅洛-庞蒂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在思想界引起极大反响,称为女性主义经典。1954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1. 《告别的仪式》是波伏瓦和萨特一起看萨特、审视萨特的一生,回顾他的童年、他的成长、他的情与爱、他的乐与怒。这是一种个性化的审视,同时又尽量忠于事实,可以说是只有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且陪伴萨特走到人生终点的波伏瓦才能写出来的专属作品。


2. 作为*接近萨特,也是对他*重要的女性,波伏瓦在《告别的仪式》集中于萨特最后十年的生命周期。波伏瓦记录了他的工作、思想、生活、旅行、饮食、病痛等等,虽不能说是事无巨细,但能从中看到波伏瓦以伴侣视角所看到的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的萨特。这样大量的细节描述和记录,其他作品有关于萨特的作品中极为少见的。


3. 本书的主要依据是波伏瓦的日记,以及她从朋友的笔录和口述中收集的各种材料,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从中可以看到萨特晚年健康每况愈下,他的心理转变,他对待疾病从初识到恐惧,从讳疾忌医到放下杂念,展现了一个伟大哲学家在面对生老病死时“普通人”的一面之缘,使萨特的形象更丰富,更多层次,也更真实,更完整。


4. 波伏瓦与萨特的对谈约占全书四分之三的篇幅,对谈的源起是萨特六十五岁之后视力下降,后来几乎失明,虽然有心写自传,却无法完成,波伏瓦提议将两人的谈话用录音记录下来,在整理成文。谈话由现实经历开始,最后上升到了哲学层面。波伏瓦和萨特一个大胆提问,一个知无不言,抛开了彼此的亲密关系,跨越了世俗意义上的爱情和友谊,没有提防,也没有设限,对任何问题都来者不拒,对谈中往往迸发出耀眼的火花,将萨特哲学中*光辉的核心呈现了出来。


5.从波伏瓦的记录和后文的对谈中,也可以清晰直观地看到这对全世界*有名、*神秘的伴侣相处的方式,解答了围绕他们的诸多疑团。对喜欢波伏瓦、喜欢萨特的读者来说,这些对谈的内容,能帮助读者深入解读、理解两人充满智慧的思想碰撞,以及平凡的日常相处之道。


下载地址

序言

这是我的第一本——也许是唯一的一本——您不会在交付印刷前读到的书。整本书都是为您写的,却和您无关。

年轻时,每当我们辩得很凶,赢得漂亮的那个总会说:“您在自己的小盒子里!”您在自己的小盒子里;您再也出不来了,我也不会在那儿与您会合:就算他们把我埋在您旁边,您的骨灰、我的遗骸,它们之间也无法沟通。

我所谓的您,不过是一种托词,修辞上的小把戏。没人会听到,我也没有对谁说过。事实上,我的受述对象是萨特的朋友,他们希望多了解一点儿萨特的最后几年。这些年,我怎么活过来,就怎么讲出来。我也谈一点儿自己,因为证人就是证词的一部分,不过,我还是尽可能少谈自己。首先是因为,我不是本书主题;而且,正如有朋友问我怎样处理这些素材时我回答的那样:“它们无以言传,不能诉诸文字,不能被思量;只能被经历,如此而已。”

这个回忆录的主要依据是我十年来坚持写的日记,还有我搜集的诸多材料。感谢所有以笔录、口述的形式帮我重新勾勒萨特最后时日的人。


目录

前言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与让-保罗?萨特的谈话


短评

  • Amo 2019-11-03

    读到390,因为书的排序问题,先是看着萨特一点点瓦解,然后看着他又永垂不朽

  • bookbug 2019-09-21

    首先必须说明一点,本书和1996年百花洲文艺社初版的《萨特传》是同一本书,算是重版新译,并非中文首版。内容上也是一样的,前四分之一《告别的仪式》是波伏娃撰写的萨特最后十年岁月的回忆录,是她在萨特逝世后根据自己日记和其他材料逐年逐月写下的亲历,是萨特的日常、写作、感情,尤其是病痛以及与它的抗争,更是自己对他的怀念和追记。后四分之三则是两人最后的对谈,同样是波伏娃在萨特身后根据录音整理出来的,是两人精... 首先必须说明一点,本书和1996年百花洲文艺社初版的《萨特传》是同一本书,算是重版新译,并非中文首版。内容上也是一样的,前四分之一《告别的仪式》是波伏娃撰写的萨特最后十年岁月的回忆录,是她在萨特逝世后根据自己日记和其他材料逐年逐月写下的亲历,是萨特的日常、写作、感情,尤其是病痛以及与它的抗争,更是自己对他的怀念和追记。后四分之三则是两人最后的对谈,同样是波伏娃在萨特身后根据录音整理出来的,是两人精神交锋的最后实录。记得十年前初读本书时的直观感受就是两位能谈的如此对等和默契,就和我们普通人能吃到一起一样,都是弥足珍贵的。 (展开)

  • 黑伞 2019-10-14

    信息量很大,特别是对他们的思想感兴趣的可以好好看看,不过从真实性角度来讲的话,我还是不大相信这种正式出版物形式的对谈能谈出什么太内心化的东西。要挖掘他们真正的精神律动,不如去看他们各自写的作品。有时候那种虚构的东西反而是更真实的,真实到可能毫无保留。反而那些什么非虚构啊,纪录片,谈话录啊,有意识的自我掩饰成分很高。有理由相信,萨特和波伏娃,特别是波伏娃都希望美化他们之间的开放式关系,并将之作为他们... 信息量很大,特别是对他们的思想感兴趣的可以好好看看,不过从真实性角度来讲的话,我还是不大相信这种正式出版物形式的对谈能谈出什么太内心化的东西。要挖掘他们真正的精神律动,不如去看他们各自写的作品。有时候那种虚构的东西反而是更真实的,真实到可能毫无保留。反而那些什么非虚构啊,纪录片,谈话录啊,有意识的自我掩饰成分很高。有理由相信,萨特和波伏娃,特别是波伏娃都希望美化他们之间的开放式关系,并将之作为他们存在主义哲学的一部分来实践。但我觉得,两性关系,不,是所有的亲密关系,都不合适任何哲学思想,或者说哲学思想不适合任何的亲密关系。越是亲密的关系,就越是具体,越是复杂,越是琐碎,越是不成体系,这些都和哲学的特质背道而驰。 (展开)

  • 阿尔贝·加喵 2019-10-02

    史铁生说爱情是世上唯一自由之地 彻底的坦诚带来彻底的自由 看到萨特和波伏娃毫无保留的聊人生 性爱 政治 文学…我想这就是史铁生描述的因对彼此彻底的坦诚而带来的精神上绝对自由 同时他俩的开放关系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典范 性 爱情 婚姻 并不需要三位一体 而所谓的Soulmate 其实只要有一方面非常契合就可以

  • MK 2019-09-28

    这本就是《萨特传》

    书评

    产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