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克礼(1888—1959)
日本现代美学大师,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系毕业,1930年后开始于东京帝国大学担任美学教职,致力于美学、艺术学研究与哲学著作翻译。译有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著有《美学原论》《现代美学的问题》《幽玄与物哀》《东洋的艺术精神》等,为日本学院派美学的确立者暨代表人物。
★日本美学大师大西克礼开山之作,研究“侘寂”的艺术理论经典
★特别收录松尾芭蕉等古典俳句大师创作论,中文世界重磅译出,便于对照阅读
★北京师范大学东亚比较文学教授王向远潜心精译、专文导读
★从俳句到茶道,从艺术理念到生命意识,“侘寂”二字,包含日本美学的全部。
★一个理解日本文化与日常的关键词,一种重新发现美、感受美的生活方式;理解侘寂,就是真正理解日本。
★建筑师、设计师与产品经理们的创作理念之源,影响当代各个艺术领域的原点思维与原始答案。
★当代生活中的侘寂之美——
原研哉:美是克制,追求原始的“这样就好”。
安藤忠雄:我想要作品像是没有任何多余元素的空白画布。
山本耀司:穿着肃穆颜色的女人别有韵味。时装界,需要一点点昏暗。
杉本博司:古老的事物,会转变成前卫的事物。
侘——在阴暗处照亮美
寂——从破灭中寻找真
侘寂二字,包含日本美学的全部
“侘寂”(wabi sabi),一个理解日本文化与日常的关键词。“侘”源于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的侘茶之道:黯然枯寂,岁月洗练后的古雅、简朴、收敛与粗糙;“寂”见于日本俳圣松尾芭蕉的妙趣作品:吟咏苍古,带着“余裕”的态度自由游走于日常生活间。侘寂,正是从俳句到茶道,从艺术理念到生命意识的独特日本美学。
本书收录大西克礼研究“侘寂”的美学开山之作,运用西方哲学思辨方法,创新性地阐释日本文化内核,赋予它以现代性,是一部重新认识与感受美的艺术经典;同时特别收录松尾芭蕉及古典俳人的创作心得与审美理念,还原历史语境,便于对照阅读。
大西克礼(1888—1959)
日本现代美学大师,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系毕业,1930年后开始于东京帝国大学担任美学教职,致力于美学、艺术学研究与哲学著作翻译。译有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著有《美学原论》《现代美学的问题》《幽玄与物哀》《东洋的艺术精神》等,为日本学院派美学的确立者暨代表人物。
导读
禅茶之味,风雅之寂
风雅之“寂”——大西克礼
一 “侘”与“寂”:日本独有的审美概念
二 “侘”是优美之心
三 安住于“寂”中,悠游“虚实”间
四 流动之时间,恒常之美
五 “幽默”中生出的“寂”
六 闲寂、游戏与自由,人间至味
松尾芭蕉及蕉门论“寂”
夏炉冬扇——松尾芭蕉
寂色浓郁——向井去来
咏花咏雨——服部土芳
处处见诚——上岛鬼贯
寂然伫立——与谢芜村
译后记
侘び寂び 听起来那么玄 但事实上又可以在身边任何角落找到 只要有一颗风雅优美之心(这次来蒙古 按理说和侘寂相差十万八千里远 但我觉得自己仿佛感受到了 在西伯利亚火车上 在茫茫草原的马背上 在幽微光影的帐篷里
配合千利休茶道一同服用效果更好 后面一半诗词很美
拿到书的一刹那,产生了一种坐拥四海的错觉,哦,不,是坐拥一整个春天和一整个秋天。
侘,寂作为感性的美学载体,在俳句美学,与茶道美学中合度的变量,衰减与转化。松尾芭蕉“寂静啊,蝉声渗入青苔里”,利休对侘的理解“佛心发露”。千宗室说最有寂味的是三味线。色度说是“中和的沉静”。读不快,作者知识储备太宽泛,需要反复咀嚼的一部。侘寂自然之境,素朴安宁恒常。
神威 2019-10-20
修行25th,大西克礼一半枯燥无趣,蕉门诸人俳句一半十分有趣,因理论层面不及九鬼周造之细致妙趣导致译者序言好看了起来。值得注意的是,侘寂同样是一种无所得之美,面对审美对象可倾心不可占有,觉得日本文化中,占有或大团圆结局或HE都会导致落于下乘,导致曲折幽缈而美好的内心感受消失,为了这感受,宁可抛却现世幸福,这种价值观取向可以说十分的典型而有趣了。再进一步来看,色气与侘寂两本书里,写意气写侘寂写幽玄,... 修行25th,大西克礼一半枯燥无趣,蕉门诸人俳句一半十分有趣,因理论层面不及九鬼周造之细致妙趣导致译者序言好看了起来。值得注意的是,侘寂同样是一种无所得之美,面对审美对象可倾心不可占有,觉得日本文化中,占有或大团圆结局或HE都会导致落于下乘,导致曲折幽缈而美好的内心感受消失,为了这感受,宁可抛却现世幸福,这种价值观取向可以说十分的典型而有趣了。再进一步来看,色气与侘寂两本书里,写意气写侘寂写幽玄,却很少提到矛盾,根本没有提到耻感,而意气与耻感更是有着对立,可见国民性庞大复杂,非多看些角度不可,作为感兴趣的读者,更不能读一本《菊与刀》便满足了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