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让孩子学习过程很愉悦
愉悦学习第一招:明确界定,坚持原则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就清楚了,越界是造成矛盾冲突的根源,如果亲子双方一谈学习, 就处于矛盾冲突的状态,孩子把精力都放在与父母的对抗上, 怎么能安心学习和思考呢, 更何谈愉悦的心情。
所以,教育学有一句话,教育的首要前提是界定,就是首先要界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做到什么标准。其实就是要定好规矩。从孩子学习的方面来说,就是要和孩子一起界定好他的作业时间、阅读时间、休息时间, 当然还有他自己的时间。
原则上,要相信孩子能够管好自己的时间和自己的事情。作为家长,不要随意越界干涉孩子,更不可无视约定,随意增加要求。
这样就能大大避免无谓的矛盾冲突。需要强调的是,首先,这个界定是双方的共识,而非任何一方的单方面要求和规定。也就是说,是双方共同商定,共同认可,明确双方共同执行的约定。其次,这个界定必须是明确而具体的,也是可操作的,而不能只是简单笼统的要求。必须包括具体的目标内容、标准和相关措施。这样,双方根据这个规矩进行执行就可以了。
有了明确的界定,就需要双方都坚持去做到。我们当然希望孩子能主动自觉地做到,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不可能完全做到自觉。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能否坚持去做,关键要看家长是否能坚持做到自己该做到的。既然界定了孩子该做的事情,首先,家长不要随意干涉;其次,当孩子强行打破规矩,不能按约定做的时候,家长一定要严格执行这个原则, 这是关键所在。而事实上,很多约定的规矩,起先都是被家长自己破坏的。
家长坚持原则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前提条件。孩子的适应性是很强的,对孩子要有足够的信心,只要坚持原则,他是一定会做到的。
但是,如果家长内心没有足够的信念,即前文说的强大的信念系统,即使是定好的规则, 想执行到位也是很困难的,更难以坚持。
比如,同样一句话,爸爸和妈妈分别说给孩子听,孩子的反应会不同; 同样一个要求, 张老师和王老师分别布置给同一个学生,效果也会明显不同;尤其是爷爷奶奶辈的老人对孩子说话,和爸爸妈妈说话,在孩子身上起的作用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为何会这样呢?
因为孩子接收到的信息不一样,即他感受到的对方的信念强度不一样:这个事真的必须做吗?真的不做不行吗?是不是即使没做,也不会怎样?这些信念是通过说话者的语气、眼神、表情传递的。当孩子强烈地感受到了,他便知道他必须马上做,没有任何推脱的可能性。家长的威信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于是,因为没有对抗消耗,事情顺利完成,目标达成,双方都很满意。
所以,只有在共识的界定规矩下,双方各自坚守,按约定执行,慢慢形成习惯,才能形成愉悦的学习和沟通状态。
愉悦学习第二招:创造成就感
在坚定执行规矩的前提下,怎样让孩子的学习过程很愉悦呢?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快乐的心情,除了吃喝玩乐带来的快乐之外,人在什么时候会有精神上的愉悦呢?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感觉无所事事会比较轻松,但绝对不会快乐,时间久了甚至会更痛苦;忙忙碌碌不仅累,也不会觉得快乐。不做事也不快乐,做事也不快乐,快乐去哪里了呢?
有一天,在出租车里,我偶尔听到电台里播放广告,四个字:创造快乐!这四个字一下子击中了我,没错,快乐是创造出来的。其关键就在于成就感,成就感能够带来真正的快乐! 而成就感则来自于目标的实现,实现小目标有小的成就感,实现大目标就有大的成就感。
同一个单位的两个员工,一个每天都给自己定一个明确的工作目标,即使加班加点也要完成,由此带来的成就感激发了更多的信心和斗志,挑战更高的目标。而另一个员工, 得过且过,没有目标,上班盼着下班,没有努力的方向,看到的全是困难和不公,牢骚满腹, 没有成绩,更会引起领导的不满,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孩子的学习,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果每天的作业,都是在家长的不断催促、责骂声中完成的,何来成就感和快乐呢?疲于应付而已。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在学习中创造成就感。
首先要帮助孩子建立可达成的目标。很多家长说,孩子在学习上都定过目标,考多少分, 班级进前多少名,考上哪个学校,但定了也没用。我认为这些并非是目标,而是结果。目标和结果是有区别的,区别就在于确定性。考多少分和试卷难度、考试状态、身体状态都有关系,考第几名还和其他同学的表现有关系,并非是靠自己的努力能完全控制的,是不确定的。目标则是明确具体的,是通过努力确定可以实现的,结果只是目标最终呈现的状态。
以下列举几个合适的目标:
? 8:00 前完成作业
? 每天背3个单词
? 每天解决(记住) 一道题
? 每天朗读20分钟
? 每天用5分钟预习新课
? 每天用5分钟回顾课堂知识
当然,为了给孩子的学习创造更多的成就感,还可以把一个目标再细化为几个更小的目标,创造更多的快乐。
一位妈妈向我抱怨说孩子写作业总是很磨蹭,尤其是字写得特别慢,每天盯着都要写到10 点,不知道要费多少口舌,几乎每天都要发火。有一天放学,我让家长带孩子过来,我想观察一下孩子写作业的过程。
我看到他准备做抄写的作业,问道:“这个抄写的作业你需要多长时间可以完成?”他说半小时左右,我看了下字数说:“我们用10 分钟抄完。”孩子表示肯定不可能,他的妈妈说半小时能抄完就算快的了,平时在家起码要40分钟。我说我们一起创造一个奇迹给妈妈看看。
我把抄写内容平均分成三部分,让他先开始抄写第一部分,我给他计时间,看最快多久完成。当我喊出“开始”后,他马上开始快速写起来。第一部分大约用了3 分20 秒,然后开始第二部分。
我说我们看看第二部分能不能比第一部分快些,果然第二部分他只用了3 分钟多一点。这下他来了劲头,第三部分用时不到3分钟。最终抄完全部内容,用时不到10分钟。他自己也觉得很神奇,当然也很高兴自己竟然真的创造了奇迹。
这就是细分任务,建立过程小目标,创造自我比赛的竞争成就感的神奇之处。把枯燥乏味的作业和学习过程,通过建立过程小目标去达成,是家长需要学会的有效方法,其中关键是要和孩子一起去设计可行而有效的目标任务,改变以往简单盲目的命令和要求,这样整个学习过程将会变得更加愉悦。
愉悦学习第三招:有效沟通
亲子沟通问题是目前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家长往往会不自觉地站在教育者的位置上,居高临下地教训孩子,这种无效沟通,把本来应该形成的协作关系,弄成了对抗关系, 造成了不必要的内耗。俗话说,会说话的人一句话能把别人说得笑起来,不会说话的人一句话能把别人说得跳起来。在帮助孩子学习时,家长要学会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亲子之间形成共同协作的关系,避免对抗,这样学习过程才会是愉悦的。
掌握和运用好沟通四大利器是愉快学习的关键。
一、温柔和善的微笑
笑容满面的人,总让人感到心情愉悦,孩子也常说,妈妈笑的时候最好看。而温柔和善的微笑,体现着善意,会让人更放松,而不是要时刻警惕不知道又会有什么错被教训。经常有家长和我说,孩子在和我交流后,常说的话是:葛老师真好,和他说话很开心,因为他一直都是笑着的。有的家长会说,孩子总是犯错,难道不该严肃对待吗?我觉得严肃并非一定要板着脸。孩子犯错是正常的,这个时候他需要的是帮助,板着脸帮助他,他会是什么感受呢? 比如在工作中,我们遇到问题寻求同事或上级主管的帮助,如果同事或上级主管板着脸,虽然也解决了问题,接受帮助的人会是什么感觉呢?道理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