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6492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创建日期:2016-08-24 04:07:38
  • 发布日期:2025-09-06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沈复
  • ISBN:9787201094014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内容简介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写作的自传散文。因其以真言述真情,从不刻意造作,得以浑然天成,独树一帜,达"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境界,深为后世文人所推崇,流传至今,已成经典。
  
  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十八岁娶舅女陈芸为妻。婚后夫妻俩举案齐眉、相爱甚笃,然命途多舛,常常事与愿违;幸而二人不落世俗,善苦中作乐,耳鬓厮磨二十三年,至芸积病身故,仍情深如旧。后,沈复离家漫游,著《浮生六记》六卷。成书后并未刊行出版,而在民间多有传抄,引以为珍。道光年间,由江南士人杨引传于街市书摊购得,转妹婿王韬于申报馆付梓出版。因其中以真言述真情,从不刻意造作,深为后世文人所推崇,流传至今,已成经典。其中《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两记,杨引传购得版本已佚。民国时期有称找到足本,并付梓出版,收录佚失两记,然实为时人拼凑杜撰。后常有传言佚记真本现身,或有相关、或片段,但至今仍无被证实可靠完整的,故本版只收底本所录《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记。

作者简介

  沈复

  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十八岁娶舅女陈芸为妻。婚后夫妻俩举案齐眉、相爱甚笃,然命途多舛,常常事与愿违;幸而二人不落世俗,善苦中作乐,耳鬓厮磨二十三年,至芸积病身故,仍情深如旧。后,沈复离家漫游,著《浮生六记》六卷,记录过往生活中点滴趣味及漫游经历,因其以真言述真情,从不刻意造作,深为后世文人所推崇,流传至今,已成经典。


  张佳玮

  1983年生于江苏无锡。以一手古今皆通的文笔独树一帜。因其性情不拘、摒弃俗流,备受读者推崇。现在法国巴黎研习艺术鉴赏。


编辑推荐

  本版《浮生六记》选开明书店民国本为底本,考以《雁来红丛报》本、霜枫社民国本、林语堂英译本重新点校。
  知乎、豆瓣逾百万粉丝,"一个"APP超人气作者张佳玮以白话文精心译述,并作长文译记为读者导读。
  本次出版收录"沈复三十年游历图"、"沈复的一生"(年表),并附"光绪三年初版序""潘麐生题记""光绪三年初版跋",便于读者朋友更好读懂中国挚美经典,从中获益。
  《浮生六记》篇幅不过四万字,却无法用"有趣"、"精致"、"伤感"将其简单概括。俞平伯一生钟爱《浮生六记》,赞其"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林语堂则视之为知己:"读沈复的书每使我感到这安乐的奥妙,远超乎尘俗之压迫与人身之痛苦。"
  著名主持人汪涵曾多次在节目中提起这本书,并向观众推荐:"我们要学会用美的眼光,去发现周遭的一切。"

下载地址

序言

  译记(代序)节选

  秋天乍接到要求,请将《浮生六记》译作现代文时,我挺费了番踌躇:翻译文言文,尤其是妙文,从来吃力不讨好。中国明清之后好文言文,妙处多不在辞藻铺排,而在文气流动、词采精炼,假设文章如酒,经了翻译,便成米饭,少了醇酽的韵致。

  最后答应下来,几个缘由。一自然是出版方给了极大的自由度;二是《浮生六记》毕竟散文叙写家常事,不是微言大义、错一个字就要杀头的经典;三是作者沈复沈三白,苏州人,所写情状,大多在江南,而我是无锡人,沈复所写的江南吴地风情样貌,大多见识过了。如果他出身雁门代北,专门写平沙漠漠,我大概也无从措手了。

  翻译这文章之前犯过一阵难,因为逐字逐句地翻译过来,虽然浅近明白,但过于机械,文采风流,不免全失;擅自用现代语全然改写,又不太像话。林语堂先生曾经有过全本翻成英语之举。想一想,倘若直接翻成另一种语言,虽说更难些,倒真可以死心塌地,不用考虑汉语原味的问题了。

  后来开始动手时,我的选择,还是尽量按着原文节奏来翻,句式字眼,尽量保留,只是翻译之外,另加了些虚字垫字,偶尔加一句话来解释前文所省,以求文气通透。打个比方,原文如骨,那么我所做的,就是在起承转合间加一些筋肉,尽量保持文脉流畅,读来也好咬嚼些。当然,如此处理,许多句子就近于白话文了。好在原文多以叙述日常生活各类事项为主,希望也不会因此显得过于突兀。

  众所周知,《浮生六记》说是六篇,如今仅存四卷。“浮生”二字,是李白所谓“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四篇文字,除了《坎坷记愁》,剩下三章,还真都是谈论生活细节、为欢之事:闺房之乐、诗酒之乐、游玩之乐,都是典型中国文人的清淡闲雅情致。其《闲情记趣》一章里,谈论养花寻石、布设园林的段落,颇有趣味,可见沈复是位实干动手型的,倒不像其他名家,只是指点评论一下便过去了;《浪游记快》,也因为他幕游在外的身份,以及穷困潦倒还不忘去郊游的旺盛精力,显得很是热闹,风景层叠,目不暇接。

  当然,若要挑剔,则沈复的文笔见识、详略取舍,并不比李渔、张岱那些大师们强,文中自然也不免如袁枚先生那类乾隆年间才子们似的,时不常要显摆一下“兄弟我这个也是懂的”的劲儿,以及“这里其实未必要写,但我舍不得删嘛”的调调。但好在,如他自己篇首自谦所云,这文章“不过记其实情实事而已”。吹毛求疵,则他许多叙述,未必如他自己想象的那么有趣,但在“如实道来”方面,细微曲折,都点到了。沈复虽然是读书人,而且时时标榜好诗文喜风雅,还以林和靖自况,但性格上却是典型江南市民:好热闹,喜交友,声色美景娱目的,他都不讨厌。所以记叙下来,虽然许多事平铺直叙,也算是热热闹闹。所谓不以文胜,而以质取吧。倘若说《金瓶梅》全书,可以当作明时市井风物的百科全书来看待,《浮生六记》也可以当作乾隆年间苏州书生家庭市井的一幅卷轴画来欣赏--还是加了大量风景描绘的山水卷轴呢。



目录

译记(代序) / 张佳玮

【译文】

闺房记乐

闲情记趣

坎坷记愁

浪游记快

【沈复三十年游历图】

【原文】

光绪三年初版序

潘麐生题记

闺房记乐

闲情记趣

坎坷记愁

浪游记快

光绪三年初版跋

【附录:沈复的一生(年表)】


书评

产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