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架构师之路
从2006年接触Linux系统并从事Linux系统管理员的工作以来,我担任过Linux系统工程师、项目实施工程师/高级Linux系统工程师、运维架构师,到如今的高级系统开发工程师、系统架构师,这一路走来,我深感开源技术和Linux系统的强大及魅力。
现阶段我的职务是高级运维开发工程师(DevOps)、系统架构师,主要工作是负责公司的CDN业务系统的运维自动化及公司APP产品的CI/CD工作及自动化部署工作。CDN系统相对于其他领域而言,海量机器的自动化运维工作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关于这项工作,我们可以通过Python自动化配置管理管理工具,例如Ansible和SaltStack来进行二次开发,结合公司的CMDB系统,提供稳定的后端API,方便前端人员或资产人员进行调用,这样大家都可以利用界面来完成自动化运维工作。至今为止,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公司的APP项目,该项目现在全部部署在云平台(国内云平台)并且Docker容器化了,从前端到后端包括大数据接口,全部采用容器化的项目方式部署上线,整个自动化流程跟传统的自动化方式大相径庭。尤其是现在公司正在使用的Kubernetes,整个架构设计非常复杂,学习成本也是非常高的,但带来的容器的自动化管理也是非常便利的。目前,无论是国外的AWS、Google还是国内的阿里云和腾讯云等主流公有云均提供Kubernetes的容器服务,可以说Kubernetes在当前容器行业是热门的,而Docker技术正是Kubernetes的基石,建议大家尽快熟练Docker的使用方法。
撰写本书的目的
云计算和容器技术是当前的流行技术和发展趋势,云计算和容器技术的流行对于传统的运维知识体系其实也是一种冲击,传统运维工程师的工作性质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要掌握很多新的技能和知识。大家经常会在工作中看到DevOps这个词。DevOps为什么会这么火?这跟最近几年的云计算和容器技术的快速普及有很大关系 :云计算平台上(包括Kubernets)的各种资源,从服务器到网络,再到负载均衡都是由API创建和操作的,这就意味着所有的资源都可以由“软件定义”,这给各种自动化运维工具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环境。而在传统的互联网行业,例如笔者目前正在从事的CDN领域,由于机器数量众多、网络环境错综复杂,也需要由DevOps人员来设计工具,提供后端的自动化运维API,结合公司的CMDB资产管理系统,提供自动化运维功能,简化运维的操作流程及步骤,提高工作效率。
工作之余,许多读者朋友们也在向我咨询工作中的困惑,比如从事系统运维工作3~5年以后就不知道如何继续学习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了。我想通过此书,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么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心得(尤其是近几年流行的DevOps技术),解决大家工作中的困惑。通过此书的项目实践和线上环境案例,让大家能迅速了解Linux运维人员的工作职责和方向,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快速成长,希望大家通过阅读本书,能够掌握Linux系统集群和自动化运维及网站架构设计的精髓,轻松而愉快地工作,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这是我非常高兴看到的,也是我编写本书的初衷。
读者对象
本书的读者对象如下所示:
系统管理员或系统工程师
中高级运维工程师
运维开发工程师
开发工程师
如何阅读本书
本书的内容是对实际工作经验的总结,涉及大量的DevOps及自动化运维知识点和专业术语,建议这方面经验还不是很丰富的读者先了解第1章的内容,这章比较基础,如果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这章的讲解进行操作,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系统管理员和系统工程师们可以通篇阅读本书,并重点关注第1章、第2章和第4章,其他章节的内容可以选择性地阅读,借此来拓宽知识面,确定学习方向。
对于运维工程师而言,除了第3章的内容不要求掌握以外,其他章节的内容均可以做深层次的阅读、实践和思考,书中提到的很多自动化案例,读者可以尝试结合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应用。
对于运维开发工程师来说,上述章节描述的内容都与运维开发工作息息相关,建议大家多花些精力和时间,抱着一切从线上环境去考虑的态度去学习和思考,实践后多思考一下原理性的内容。
对于开发工程师来说,由于其只需对运维系统知识体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重点可以放在本书的第1~3章。如果想了解自动化运维相关知识体系,建议熟悉本书的第6~8章。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和工作需要选择不同的阅读顺序和侧重点,同时也可以对其他相关的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
致谢
感谢我的家人,她们在生活上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让我更有精力和动力去工作和创作。
感觉好友刘天斯、老男孩的支持和鼓励,闲暇之余和你们一起交流开源技术和发展趋势,也是一种享受。
感谢朋友曹林华,与我一起花了大量时间调研并且实践电子商务系统中关于秒杀系统的架构及设计。
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编辑杨福川和杨绣国,在你们的信任、支持和帮助下,这本书才能如此顺利地出版。
感谢朋友冯松林,感谢他这么多年来对我的信任和支持,在我苦闷的时候陪我聊天,自始至终对我予以支持和信任。
感谢生活中的朋友们—曹江华、何小玲、郑桦、徐江春、张薇(排名不分顺序),工作之余能一起闲聊和打牌,也是非常开心和快乐。
从2006年接触Linux系统并从事Linux系统管理员的工作以来,我担任过Linux系统工程师、项目实施工程师/高级Linux系统工程师、运维架构师,到如今的高级系统开发工程师、系统架构师,这一路走来,我深感开源技术和Linux系统的强大及魅力。
现阶段我的职务是高级运维开发工程师(DevOps)、系统架构师,主要工作是负责公司的CDN业务系统的运维自动化及公司APP产品的CI/CD工作及自动化部署工作。CDN系统相对于其他领域而言,海量机器的自动化运维工作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关于这项工作,我们可以通过Python自动化配置管理管理工具,例如Ansible和SaltStack来进行二次开发,结合公司的CMDB系统,提供稳定的后端API,方便前端人员或资产人员进行调用,这样大家都可以利用界面来完成自动化运维工作。至今为止,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公司的APP项目,该项目现在全部部署在云平台(国内云平台)并且Docker容器化了,从前端到后端包括大数据接口,全部采用容器化的项目方式部署上线,整个自动化流程跟传统的自动化方式大相径庭。尤其是现在公司正在使用的Kubernetes,整个架构设计非常复杂,学习成本也是非常高的,但带来的容器的自动化管理也是非常便利的。目前,无论是国外的AWS、Google还是国内的阿里云和腾讯云等主流公有云均提供Kubernetes的容器服务,可以说Kubernetes在当前容器行业是热门的,而Docker技术正是Kubernetes的基石,建议大家尽快熟练Docker的使用方法。
撰写本书的目的
云计算和容器技术是当前的流行技术和发展趋势,云计算和容器技术的流行对于传统的运维知识体系其实也是一种冲击,传统运维工程师的工作性质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要掌握很多新的技能和知识。大家经常会在工作中看到DevOps这个词。DevOps为什么会这么火?这跟最近几年的云计算和容器技术的快速普及有很大关系 :云计算平台上(包括Kubernets)的各种资源,从服务器到网络,再到负载均衡都是由API创建和操作的,这就意味着所有的资源都可以由“软件定义”,这给各种自动化运维工具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环境。而在传统的互联网行业,例如笔者目前正在从事的CDN领域,由于机器数量众多、网络环境错综复杂,也需要由DevOps人员来设计工具,提供后端的自动化运维API,结合公司的CMDB资产管理系统,提供自动化运维功能,简化运维的操作流程及步骤,提高工作效率。
工作之余,许多读者朋友们也在向我咨询工作中的困惑,比如从事系统运维工作3~5年以后就不知道如何继续学习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了。我想通过此书,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么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心得(尤其是近几年流行的DevOps技术),解决大家工作中的困惑。通过此书的项目实践和线上环境案例,让大家能迅速了解Linux运维人员的工作职责和方向,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快速成长,希望大家通过阅读本书,能够掌握Linux系统集群和自动化运维及网站架构设计的精髓,轻松而愉快地工作,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这是我非常高兴看到的,也是我编写本书的初衷。
读者对象
本书的读者对象如下所示:
系统管理员或系统工程师
中高级运维工程师
运维开发工程师
开发工程师
如何阅读本书
本书的内容是对实际工作经验的总结,涉及大量的DevOps及自动化运维知识点和专业术语,建议这方面经验还不是很丰富的读者先了解第1章的内容,这章比较基础,如果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这章的讲解进行操作,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系统管理员和系统工程师们可以通篇阅读本书,并重点关注第1章、第2章和第4章,其他章节的内容可以选择性地阅读,借此来拓宽知识面,确定学习方向。
对于运维工程师而言,除了第3章的内容不要求掌握以外,其他章节的内容均可以做深层次的阅读、实践和思考,书中提到的很多自动化案例,读者可以尝试结合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应用。
对于运维开发工程师来说,上述章节描述的内容都与运维开发工作息息相关,建议大家多花些精力和时间,抱着一切从线上环境去考虑的态度去学习和思考,实践后多思考一下原理性的内容。
对于开发工程师来说,由于其只需对运维系统知识体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重点可以放在本书的第1~3章。如果想了解自动化运维相关知识体系,建议熟悉本书的第6~8章。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和工作需要选择不同的阅读顺序和侧重点,同时也可以对其他相关的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
致谢
感谢我的家人,她们在生活上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让我更有精力和动力去工作和创作。
感觉好友刘天斯、老男孩的支持和鼓励,闲暇之余和你们一起交流开源技术和发展趋势,也是一种享受。
感谢朋友曹林华,与我一起花了大量时间调研并且实践电子商务系统中关于秒杀系统的架构及设计。
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编辑杨福川和杨绣国,在你们的信任、支持和帮助下,这本书才能如此顺利地出版。
感谢朋友冯松林,感谢他这么多年来对我的信任和支持,在我苦闷的时候陪我聊天,自始至终对我予以支持和信任。
感谢生活中的朋友们—曹江华、何小玲、郑桦、徐江春、张薇(排名不分顺序),工作之余能一起闲聊和打牌,也是非常开心和快乐。
牛***8 2018-11-22 02:55:26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