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伦 巴菲特:从投资家到企业家 赠送王冠亚手写毛笔字印签版 收藏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6833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创建日期:2025-07-04 01:10:03
  • 发布日期:2025-09-06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托德·A.芬克尔(Todd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巴菲特作为投资家和企业家的“双面角色”,其中包括对各式人物的采访、经典投资案例解析、历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及相关书籍等内容,以及作者三次亲访巴菲特的故事,系统回顾了巴菲特的教育、成长和创业历程,讲述了本杰明·格雷厄姆、菲利普·费雪、查理·芒格等对巴菲特的影响,介绍了巴菲特的投资方法论。
本书重点复盘了巴菲特的投资经典案例,再现了“股神”的投资进化历程,特别专辟章节讲述了巴菲特的失败案例及教训,尤其值得一读的新内容还包括巴菲特近十年的主要投资及他对科技股的态度,投资者广泛关注的巴菲特的接班人及伯克希尔的未来。
巴菲特的企业家精神贯穿全书,本书不仅可以帮助读者学习价值投资,还可以启发读者学习巴菲特的创业精神、投资哲学、企业经营之道,以及如何成为更有智慧的人,如何打造高回报的更有价值的人生。

作者简介

托德·A.芬克尔(Todd A. Finkle)是美国贡萨加大学的创业学教授,也是巴菲特家族的友人。他还是一位投资者、企业家、演讲者和顾问,曾带领学生三次拜访巴菲特。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投资者,巴菲特投资学爱好者

·创业者与投资新人也能读懂的巴菲特
·从小报童到大富翁,从投资家到企业家,从奥马哈走向全世界
·知名学者与投资人联袂推荐

下载地址

序言

译者序
企投家巴菲特
熟悉巴菲特的投资者大抵都知道,巴菲特的投资生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57~1969年,经营巴菲特合伙公司;1965~2000年前后,以伯克希尔为平台,主要在股市进行投资;2000年以后,伯克希尔逐渐成长为一个拥有各类业务、各类公司的大型商业帝国。
巴菲特在每个阶段,取得的成绩都堪称卓越:
1957~1969年,巴菲特以合伙公司为平台,连续13年跑赢道琼斯指数,连续13年实现正收益,实现了相对盈利和绝对盈利的双重胜利。1957~1969年,道琼斯指数累计收益率为152.6%,年复合回报率为7.4%;巴菲特合伙公司累计收益率为2794.9%,年复合回报率为29.5%;其有限合伙人累计收益率为1502.7%,年复合回报率为23.8%,业绩惊人。巴菲特不但取得了很好的投资业绩,而且通过公平的分配机制,将绝大部分收益都返还给了有限合伙人,可谓有才有德、德才兼备。
1965~2000年前后,巴菲特以伯克希尔为平台,以投资股票为重心,铸就了投资史上很多经典案例:1973年,巴菲特以内在价值大约五分之一的价格,斥资1063万美元买入了华盛顿邮报公司约9.7%的股份,最终实现了超过160倍的投资回报;1988年,巴菲特开始投资可口可乐,截至1994年累计投资13亿美元,而可口可乐仅2017年和2018年给巴菲特的分红,就超过12亿美元,巴菲特早就收回了投资成本,还源源不断地收获新增分红和市值增长……
2000年以后,巴菲特以伯克希尔为平台,以并购企业为重心,将很多优秀的公司、业务和经理人招致麾下,打造出了一家常年位居“世界500强企业”前五的大型控股企业。巴菲特买下的企业包罗万象:2002年收购了服装公司鲜果布衣,2010年收购了伯灵顿北方圣达菲铁路公司,2012年收购了玩具零售商东方贸易公司……虽然旗下的这些子公司形形色色,但伯克希尔凭借着独特的企业文化,以共同的价值观将它们聚在一起。巴菲特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可见一斑。
当然,上述时间节点的划分,仅是相对的侧重,并非绝对的分野。事实上,巴菲特在2000年以前也收购了很多优质企业,比如1967年买下国民赔偿保险公司,1983年买下内布拉斯加家具城。2000年以后巴菲特也投资了很多优质股票,比如2016年斥巨资投资苹果公司,创造了单只股票盈利上千亿美元的投资“神话”。不过总体而言,越到中后期,巴菲特的侧重点就越偏向于企业并购,这与伯克希尔庞大的资金体量密不可分。
在大多数投资者眼里,巴菲特以“股神”之称闻名于世,这凸显了他作为“投资家”的一面;如前所述,巴菲特的官方身份,其实是市值万亿美元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董事长,这展现了他作为“企业家”的一面。在我看来,如果要下一个相对全面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六个字——企投家巴菲特。
巴菲特创业的种子是如何萌芽的?在开办自己的公司之后,他是如何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进阶之路的?他的家人、老师、朋友对他产生过哪些重大影响呢?他的成功之道对普通人有哪些借鉴意义呢?他的投资之道对普通投资者提升投资能力、改善财务状况有何实践价值呢?完成《沃伦·巴菲特:从投资家到企业家》的译稿后,我不禁掩卷长思。依我管见,巴菲特的进阶之路可以归纳为五点:
一、专心致志,从不改弦更张
巴菲特出生于1930年的美国,当时华尔街刚刚经历了1929年的股市大崩溃,随之而来的是经济社会的大萧条。童年时代的巴菲特,家境并不富裕,仅可勉强度日。巴菲特幼小的心灵埋下了强烈渴望财富的种子:我一定要富有!
巴菲特对追求财富极其专注。从少年时代开始,巴菲特就尝试各种各样的赚钱方式:他会去高尔夫球场捡废弃的球,然后积攒出售;会去批发一整箱的可口可乐,然后一罐一罐零售出去;会去理发店安装投币机,然后和理发师分成;会去做一名小报童,挨家挨户投递报纸;会去图书馆翻《赚1000美元的1000种方法》,然后幻想着拥有一台体重秤,每天源源不断地赚钱……
巴菲特专注投资、苦心孤诣的表现,本书随处可见:
为了领悟“价值投资”的真谛,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期间,巴菲特发奋苦读,对《证券分析》烂熟于心,总是第一个举手发言,得到了格雷厄姆教学生涯中给出的唯一一个A+。
为了弄清楚保险公司的商业模式,巴菲特搭乘火车前往华盛顿,与盖可保险总裁助理详谈了5个小时。为了扩大自己的能力圈,巴菲特花了很多时间泡在图书馆,研究保险运营的机制和逻辑。
为了找到合适的投资对象,巴菲特找来《穆迪手册》和《标准普尔手册》。对于这些动辄上万页的“大部头”,巴菲特一页一页地翻,一家公司一家公司地看,认真挖掘上市公司的信息。
为了涉足报纸行业,巴菲特潜心研究报业的经济特点和运营细节。从入主奥马哈太阳报的首战失利,到买进布法罗新闻报的小试牛刀,再到投资华盛顿邮报的大赚特赚,靠的就是长期聚焦的专注力。
本书还收录了巴菲特不少投资“失败”的案例,比如对辛克莱加油站的投资,由于不具备竞争对手德士古加油站的品牌优势,最终损失2000美元出局;再比如对瓦姆贝克纺织公司的投资,巴菲特原本希望这笔投资能与伯克希尔现有纺织业务发生协同效应,没想到入手没多久,瓦姆贝克纺织公司就被迫关闭了……
不难看出,“股神”并不是天生的,更多是来源于后天长期专注所形成的认知优势。终其一生,巴菲特几乎心无旁骛,只对金融投资和商业活动感兴趣,较少关注文学、建筑、音乐、美术等其他领域。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巴菲特的财富之路越走越宽,雪球也越滚越大:11岁时拥有120美元的积蓄;15岁时就能拿出1200美元;19岁时积累的财富达到9800美元;21岁时自有资金超过2万美元;26岁时个人资产达到17.4万美元;48岁时身家超过1亿美元;59岁时赚到10亿美元;如今,伯克希尔市值超过万亿美元,95岁的巴菲特还在创造着新的纪录。
二、独立思考,从不迷信权威
巴菲特的父亲霍华德和恩师格雷厄姆,对巴菲特独立思考的人生观和投资观产生过重要影响。霍华德告诉儿子,要有自己的“内部记分卡”,遵从自己的内心,不为外界的纷繁复杂所扰;格雷厄姆则教导巴菲特,你既不会因为别人同意你而正确,也不会因为别人反对你而错误。
巴菲特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案例,本书比比皆是:
1951年,巴菲特关注到盖可保险。当时盖可保险的市场份额只有1%,经纪人分销队伍薄弱,被认为缺乏竞争力。巴菲特与业内的保险专家交流过,这些专家认为盖可保险的估值过高。但是巴菲特与管理层交谈之后,经过自己的缜密分析,发现了盖可保险的两大经营优势:直销所带来的低成本优势,以及精准定位客群所带来的低承保风险。年轻的巴菲特正是因为不盲从,敢于重仓入局,从而在一年之后获得了50%的高回报。
1965年,迪士尼的税前利润大约为2100万美元,总市值在8000万~9000万美元。当时的华尔街人士认为,迪士尼缺乏增长后劲,成长前景有限,股价有可能下滑。但巴菲特持相反意见。他认为,迪士尼拥有很好的商业模式。电影制作成本收回后还可以一场一场地放,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入。而且,米老鼠等经典IP也不像电影明星一样会分走片酬。基于独立思考和对商业逻辑的深刻理解,巴菲特对迪士尼400万美元的投资,在一年之后就升值到了620万美元。
当然,对盖可保险和迪士尼的投资不无缺憾。1952年,巴菲特以1.5万美元卖出盖可保险,到20世纪60年代末,这些股票的价格达到130万美元;1967年,巴菲特以620万美元卖出迪士尼,1995年,迪士尼的股价又上涨了138倍。所以巴菲特后来感慨道:“不要轻易卖出一家好公司的股票。”
巴菲特的独立思考还体现在美国运通、华盛顿邮报等经典投资案例上。巴菲特逆向投资,趁着目标公司利空频出、股价低迷之际,大举买入,这也是对“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的生动诠释。
尽管精彩的案例很多,但我认为巴菲特早年对洛克伍德公司的投资,将他独立思考的品质展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如果按照格雷厄姆的套利交易思路,买入股票换成可可豆,然后再卖掉可可豆,巴菲特在这笔投资上大约可以赚到2美
元/股。但是经过推理,巴菲特选择持有股票直到高位抛出,获利1.3万美元,大约是套利所得收益的30倍。
三、持续进化,从不故步自封
曾经有人问芒格,巴菲特为什么能如此成功?芒格回答说,大多数人到了72岁就停滞不前了,但巴菲特依然在持续进步。尽管从大约20年前开始,由于生理机能的衰退,巴菲特的体力就大不如前,但直到90岁以后,他仍然坚持每天6个小时的阅读。进化速度之快,令人叹为观止。
巴菲特持续进化、永不止步的精神,本书不胜枚举:
1941年,巴菲特购买了人生第一只股票——城市服务公司的优先股。这只股票的价格先是下跌,巴菲特在成本价附近保本卖出,随后股价大涨。巴菲特并没有懊恼,而是虚心总结经验教训:一是不要过分在乎蝇头小利;二是不要执着于自己的持仓成本;三是拿别人的钱投资要谨慎。
1966年,巴菲特花费1200万美元收购了霍克希尔德–科恩公司全部股权。1968年,由于公司的营业额出现大幅下滑,巴菲特找到了一家名为通用超市的买家,以11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了霍克希尔德–科恩公司,略有亏损。巴菲特后来反思说:“三年之后,我很幸运能以原价将其脱手。”这笔交易本身平淡无奇,但是对巴菲特投资思想的转变有很大影响。巴菲特原先更看重“量”,后来转变为更看重
“质”。他认识到,以合理的价格买进一家好公司,远胜过以低廉的价格买进一家一般的公司。
1971年,巴菲特经历了投资生涯中的里程碑事件。当时喜诗糖果的有形净资产仅有800万美元,税后利润仅为200万美元,要价3000万美元。巴菲特对是否购买喜诗糖果非常犹豫,他给出的价格是不超过2500万美元,最终,喜诗糖果当时的老板哈里同意了。
购买喜诗糖果,完全突破了格雷厄姆原有的投资原则,但巴菲特却勇于革新,持续进化。这笔投资后来被证实极为成功:1971~1991年,喜诗糖果的利润增长了10倍,税前利润达到4240万美元,税后利润超过2000万美元。20年间,喜诗糖果的有形净资产仅仅追加了1700万美元,从当初的800万美元增加到2500万美元,但给股东的分红却达到了令人惊叹的4.1亿美元。
2016年,巴菲特再次拓展了自己的能力圈,斥资311亿美元重仓科技巨头苹果公司。如果到了某个年龄就停止进步,是很容易被社会淘汰的。巴菲特和芒格一直在进化,巴菲特86岁才首次买入苹果,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可以说是终身学习的典范。
四、直面困难,从不怨天尤人
如前所述,巴菲特领导下的伯克希尔,总市值超过1万亿美元。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当时的伯克希尔–哈撒韦主要从事纺织业务,由于多年经营不善,股价持续低于其净流动资产价值,巴菲特合伙公司购入了其7%的股份。
1964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当时的管理者斯坦顿决定回购股票,他给巴菲特开出的价格是11.5美元/股,巴菲特欣然应允。但是正式收购的时候,斯坦顿给出的价格却是11.375美元/股,相当于每股少了0.125美元。巴菲特非常愤怒,他不但没有卖出股票,反而继续大笔买入,最终控制了这家日薄西山的纺织企业。
苦苦支撑20年之后,伯克希尔最终关闭了纺织业务,但巴菲特通过强大的资本配置与投资能力,把一家本来没有希望的公司,打造成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这正是巴菲特的过人之处。我觉得用一句话评价恰如其分:“世界上本来没有正确的选择,我们只不过是在努力让当年的选择看起来正确。”
是啊,巴菲特虽然偶尔也会失控,但大多数时候都保持着极度的理性和冷静。哪怕手里是一手坏牌,巴菲特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把坏牌打成了好牌。
五、看透本质,从不流于表面
巴菲特对很多商业现象的看法直击本质。
比如说,很多上市公司的高管一味追求扩大管理版图,巴菲特却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评估换股并购时,如果并购方的股票市值低于其内在价值,那么并购方就不可能达成合理的并购交易。因为如果拿自家低估的股票,去换取别人完全体现价值的股票,不损害自家股东的权益是不可能的。”
再比如说,很多上市公司的高管以自家公司交投活跃为荣,巴菲特对此却嗤之以鼻:“我们的目标是吸引长期投资者,他们在买入时不会设定卖出的价格和时间,而是打算永远与我们在一起。我们不太理解那些希望交投活跃的CEO,因为只有当他的股东不断退出时,才能实现这一点。在其他组织,比如说学校、俱乐部等,当成员离开时,领导会欢
呼吗?”
最重要的一点是,巴菲特是从企业家的视角来看待投资的,这也是本书最大的特色之一。正如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援引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所述的那样:“企业家的作用在于,将资源从生产率较低的领域转移到较高的领域。”我们看巴菲特,无论他是做股票投资,还是做企业并购,其关注的核心都是资本配置效率的最大化。
作为企投家的巴菲特,向来是一手抓企业并购,一手抓股票投资。用我的话来说,这叫“双轮驱动”。巴菲特的证券投资和企业管理经验相互促进,交叉验证,最终形成“飞轮效应”,迸发出巨大的能量。正如巴菲特所言:“因为我是好的投资人,所以我能成为好的企业家;因为我是好的企业家,所以我能成为好的投资人。”
整体而言,巴菲特更喜欢买整家公司而不是部分股票,原因有二:一是巴菲特对子公司能施加影响力,做得不好可以换人;二是控股公司有节税效应。子公司向伯克希尔分红无须缴税,但买卖股票则要缴纳高昂的资本利得税。
当然,买卖股票也有它的优势,那就是能占市场先生的便宜。股市经常会让巴菲特有机会以非常荒谬的价格购买非控股公司的非凡业务,这一价格通常远远低于转让控制权的谈判交易价格。股权投资则很少出现错误定价,因为购买方的交易对手是原股东,此时购买方通常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一方。
买整家公司还是买部分股票,其实各有利弊。前者的优势刚好是后者的劣势,反之亦然。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而言,目前买卖股票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这是A股的一大福利。另外,我们的资金规模还没有大到足以收购一家上市公司。所以,当下我们就安安心心地做好股票投资就好啦!
巴菲特从投资家到企业家的进阶之路,给我的职业生涯也提供了绝佳的范本:一是从证券投资起步,等到资金规模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逐步延伸至股权投资;二是从私募基金起步,将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以控股公司的模式来开展投资业务;三是从身边朋友起步,不断积累“信任→不负信任→更加信任”的正向人际关系,让越来越多的志同道合者成为我们坚定不移的伙伴。
专心致志、独立思考、持续进化、直面困难、看透本质,这些都是非常鲜明的企业家精神,也是巴菲特很早就具备的人格特质。俗话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巴菲特早已积累了巨额财富,早就实现了财务自由,然而难能可贵的是,巴菲特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一直到今年95岁的高龄,仍然活跃在投资的第一线。
刚刚落幕的2025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我所坐的位置离主席台不到30米,我在现场又一次亲耳聆听了巴菲特的智慧箴言。股东大会临近尾声时,巴菲特宣布,将提议由阿贝尔担任伯克希尔CEO,自己作为顾问仍会提供必要的支持。大家自发全体起立,现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向巴菲特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从小报童到大富翁,从投资家到企业家,从奥马哈走向全世界,是什么力量让巴菲特能够保持如此强大的动力,能够不忘初心、持之以恒、奋斗不息呢?我想,是出于对投资事业真正的热爱。
最后,我想感谢吴思、杜鹏、曲秉春、姚斌、丁宁等老师为本书撰写了精彩的推荐语。尤其要感谢的是唐朝老师,他不仅认真审阅了全部书稿,还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多年以来,无论是投资还是做人,我都从唐朝老师那里受益甚多。唐朝老师对投资细节的明察秋毫,我非常叹服,为我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我还想用一段话来评价巴菲特,与读到本序的读者朋友们共勉:
世界上有两种理想,一种是为了远离,远离贫穷,远离平庸,远离卑微;另一种是为了追求,追求价值,追求理想,追求卓越。以“远离”为导向的理想,在目标达到之后往往裹足不前;而以“追求”为导向的理想,却像滚雪球一样,永不止步,永无止境。

王冠亚
2025年5月10日于武汉

前 言
当我第一次见到沃伦·巴菲特时,现场有人问他:“如果不做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董事长兼CEO,你想做什么?”巴菲特很快做出了回应,他想做一名老师。当被问及原因时,巴菲特说:
“在我的人生中,有太多的老师对我影响重大,意义
非凡。”
我已经当了三十多年的大学教授。巴菲特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企业家和投资家之一,我想和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分享我对他的认知和理解。我从小在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长大,和巴菲特的孩子们、他的第一任妻子苏珊以及他的父亲霍华德上的都是同一所高中——奥马哈中心高中。我和巴菲特的儿子彼得是在同一时期上的高中,他比我大两岁。我和彼得有很多共同的朋友,我们经常一起吃午饭。我很幸运能够和沃伦·巴菲特建立起私人关系,这一点我会在书中讲到。可以说,巴菲特是继J. P.摩根之后世界上最聪明的商人。2008年,在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期间,我决定潜心学习和研究巴菲特。
本书旨在探讨沃伦·巴菲特为何会大获成功。我将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巴菲特是如何一步步登上人生巅峰的。为了深入挖掘主题,我将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识都纳入思考范围,包括我对巴菲特、查理·芒格以及其他有影响力的人物、奥马哈、金融、投资、 企业家精神和其他因素的理解。我会向你介绍各种各样的主题,特别是企业家精神是如何改变巴菲特的人生的,这些主题将有助于你打造属于自己的财富
人生。
本书汇集了有关巴菲特生平和投资哲学的大量信息,其中既有一手资料,也有二手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对各界人士的采访、个人陈述、致股东的信、相关书籍,以及我自己的解读。
我和我的学生们曾多次拜访巴菲特。回到校园后,我问他们,从巴菲特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是什么?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强调的通常并不是巴菲特的成就或投资,而是他的价值观。
巴菲特出生于大萧条时期,后来成为世界上最有钱的富豪之一。在很多人眼里,巴菲特是史上收益最丰硕的投资家。本书将探讨他是如何做到的,以及你要怎么做,才能将巴菲特的成功秘诀应用到自己的人生中去。
本书从巴菲特的童年起笔,讲述了他如何受到家庭和两位重要导师——本杰明·格雷厄姆和菲利普·费雪的影响。本书会带你回顾巴菲特从小学到高中的创业历程,此外,还包括巴菲特的大学生活和创业经历,以及创建自己的投资合伙公司。
第三章专门讲述了巴菲特的商业伙伴查理·芒格,他的才华和智慧并不亚于被誉为“奥马哈先知”的巴菲特。芒格以他出众的才智以及对投资的独特视角,促使巴菲特改变了伯克希尔的经营理念。接下来的第四章~第六章,主要阐述巴菲特的投资方法论,包括估值、安全边际、影响投资的核心因素,以及对投资者的建议,等等。
接下来是第七章,讲述了投资者的投资偏误。巴菲特认为,投资偏误对任何投资者的成败都至关重要。这一章定义了若干种常见的投资偏误,给出了一些案例,然后告诉你应当如何克服它们。
本书接下来的两章,也就是第八章和第九章,回顾了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发展历程。接下来的第十章,讲到了巴菲特的投资失误。第十一章主要讲述巴菲特的成功之道、价值观、幸福观以及慈善事业。然后是第十二章,重点探讨巴菲特的为人。和巴菲特同处一室是什么感觉?这一章主要基于我带学生参访奥马哈的经历写就,它会带你体验与巴菲特的问答时间。
最后,第十三章为大家更新了当今投资领域的动态,重点介绍了金融科技、加密货币、比特币和其他数字货币,这些可能会在未来占据伯克希尔–哈撒韦的一席之地。
我花了很多年的时间写这本书。当我回顾时,我意识到,大多数写巴菲特的作者,都很少写巴菲特如何一步步地评估投资价值的案例,以及他如何遵循投资策略。我的目标是,让非专业人士也能像巴菲特一样给公司估值。这样,他们在做自己的投资决策时,就可以应用巴菲特的投资思
路了。
此外,关于巴菲特的书,极少会讨论投资者的投资偏误。在这本书里,我研究了投资偏误是什么,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巴菲特做出某些投资决策的。值得一提的是,我研究了巴菲特的投资失误,并讨论了投资偏误对他的决策影响。从这些失误中,我们也可以学到很多。
我的终极目标是,让读者了解巴菲特的人生,以及他为取得成功所做的各种努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寓教于乐,既有趣又有用。


目录

推荐语
译者序
前 言
致 谢
第一部分 不同寻常的成长与创业
第一章 家族遗传的创业基因3
第二章 大学生涯与合伙岁月31
第三章 灵魂搭档查理·芒格55
第二部分 像巴菲特一样投资
第四章 价值投资哲学89
第五章 价值投资方法109
第六章 经典投资案例解析123
第七章 如何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155
第三部分 伯克希尔的历程:投资案例复盘
第八章 从小纺织厂到跨国投资巨头:1967~2009年181
第九章 新的十年拥抱科技股:2010~2020年215
第十章 巴菲特也有失误:失败案例解析与反思233
第四部分 走近巴菲特
第十一章 巴菲特与他的嘉年华259
第十二章 与巴菲特共度一天279
第十三章 后巴菲特时代291


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