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很多人都认为估值是个“技术活儿”,确实,估值的过程涉及复杂的计算和各种模型的应用,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出错。实际上,估值更是一门“艺术”。无论使用多少模型,进行多么复杂的计算,估值都是一件非常主观的事情,没有人敢说自己的估值结果准确无误。这不是因为其中的计算可能出错,而是因为这些计算赖以存在的基础都是主观估计。而能不能做出更“准确”的估计,则取决于个人对经济、社会、行业和企业战略的理解,因此带有很强的“艺术”色彩。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对两家科技公司进行估值。从技术层面来看,我们可以使用DCF模型,将公司未来现金流的预测值折现为当前价值。但问题在于,对现金流的预测本身充满了不确定性。市场是否会接受这两家公司的产品?竞争对手是否会快速跟进?技术是否会迅速迭代?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取决于个人的认知和判断。因此,即使当前这两家公司具有基本相同的盈利数据,未来的发展也可能大相径庭,不同的人对这两家公司就可能会得出截然不同的估值结果。
不可否认,估值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估值涉及大量的计算和模型,而这些计算和模型的背后,往往有较深的学术理论。确定贴现率时如何考虑无风险收益率?如何计算贝塔系数?……这些复杂的技术问题往往让很多初学者望而生畏,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也看到了学生们面对这些问题时的困惑。因此,本书试图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把估值的逻辑、步骤和方法讲清楚。本书不会过多涉及模型和方法背后的学术理论,而是聚焦于各类模型的实际应用,并通过实际案例帮助读者理解其计算过程和应用场景。
以现金流贴现法为例。它是最常用的估值方法之一,它通过预测公司未来的自由现金流,并将其折现为当前价值,得到公司的内在价值。这种方法的难点在于,没有人能准确预测一家企业在未来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的现金流。因此,就需要对现实世界进行简化,如何让这个简化的过程更接近实际,就是估值中典型的“技术处理”。同时,不同的现金流贴现法适用于什么样的场景,也是估值中重要的技术问题。
由于现金流贴现法的复杂和烦琐,人们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更喜欢使用乘数法估值,这类方法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乘法运算就能完成估值,看起来非常友好。然而,乘数法实际上是对现金流贴现法的极度简化,这个简化过程依赖很多理想化的假设,如果不了解这些假设,就很容易错误地使用乘数法。在现实中,我们往往看到各种乘数被广泛使用,除了最熟悉的市盈率、市净率之外,还有市销率、EV/EBITDA等。如何在不同的场景下正确使用这些乘数,同样是一个“技术活儿”。
然而,我绝不希望把本书写成一本操作手册,而是希望通过本书,能够让读者对价值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比如,我们常说的价值究竟指什么价值?企业的价值是如何创造出来的?经常被追捧的“增长”是什么的增长?什么样的增长才创造价值?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的估值有什么特征?等等。
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学生对估值现象的困惑。比如,为什么一些亏损的科技公司能够获得极高的估值?从技术层面来看,这似乎违背了传统的估值逻辑,因为亏损的公司通常被认为不具备投资价值。然而,如果我们从“艺术”层面去理解,就会发现这些公司的高估值背后,是它们所具有的某种竞争优势或护城河,因而高估值来源于对未来增长潜力的预期。例如,特斯拉在早期亏损严重,但市场对其颠覆性技术和未来市场份额的预期,使其获得了极高的估值。这种现象反映了市场对创新的包容,也提醒我们,估值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押注。
再比如,为什么一些传统行业的公司估值长期低迷?这可能是因为这些公司虽然有眼前的盈利,但缺少在未来的市场环境下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因而市场对其增长潜力缺乏信心。当然,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可能会发现这些传统行业中的某家公司正在通过业务模式的创新或成本结构的优化创造新的价值。此时,就是发现估值偏离的好时机。
本书将带领读者探讨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的原因,帮助读者建立更全面的估值思维。通过这些思考,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估值的本质,而且能培养出独特的认知能力,从而在复杂的商业世界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本书的目标读者分为两类:一类是投资者和专业分析人士,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另一类是企业家和管理者。
对于投资者和专业分析人士来说,估值是他们日常工作的重要工具。无论是选股、并购还是投资决策,估值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本书,他们不仅能掌握各种估值方法的原理和如何应用,还能提升对价值创造的理解,从而做出更精准的投资判断。
对于企业家和管理者来说,理解估值的本质同样重要。通过这本书,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市场对企业价值的认知逻辑,从而调整经营策略,提升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例如,一家传统制造企业如果能通过数字化转型或业务模式创新,提升市场对其未来增长潜力的认可,其估值可能会大幅上升。这种认知不仅有助于企业的融资,还能帮助企业在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对于那些不想过多涉足估值细节的读者来说,本书在布局上也进行了考虑,可以让他们比较容易地跳过相关章节,不破坏阅读的连续性。
估值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的学问。它不仅是技术的运用,更是艺术的体现。通过这本书,我希望读者能够掌握估值的技术要领,同时对价值创造有更深刻的理解。让我们一起用理性的思维和感性的洞察去发现并创造价值。